分析加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策略
老子曾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幼儿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启蒙的艺术教育,它通过艺术的美育手段,给予幼儿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熏陶和启迪,对幼儿的性格、气质志趣、理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诚如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说:“人类社会底根本改造总当从人底改造做起……人底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底感情教育、美底教育着手……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底两面,只如我们底肉体与精神底关系一样。”
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杜威,其“儿童中心论”“活动中心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思想在教育领域早已为国人所熟知。他的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ARTASEXPERIENCE》),围绕“艺术”“经验”“生活”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集中阐释了自己的美学理念,认为“艺术即经验”。这些富于前瞻性的美学理念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有很大启迪,对高校加强美育渗透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各种素质培养的奠基阶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奠基基础。李岚清曾说“幼儿教育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寓教于乐,寓教于动”,践行“教学做”合一。北师大博导庞丽娟教授指出“重视幼儿教育需要远见卓识……要加强幼儿教育科研……为儿童创造并提供更适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与高质量的教育。”笔者认为庞教授此处所说“高质量教育”即指“美育”。
一、品茗艺术经典,提升审美想象力
鲁迅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大多通过游戏主题活动来展开,寓教于乐。美感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是美的事物在观者心中所引发的主观情绪和情感。幼儿艺术的真善美,直接孕育了幼儿浪漫的诗意生活,其魅力就在于简洁的艺术形态中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感受和人生体验,返璞归真,一如丰子恺先生的减笔童趣漫画[6]。幼儿艺术作品奇特的想象,直接催生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那种充满纯真稚趣的游戏精神,成为他们审美心理的源头和坚实的审美发展基础。
(一)培养良好语感,要从娃娃抓起
幼儿文学作为幼儿艺术的组成部分,蕴涵着思想美、情感美、想象美、语言美,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最初的审美意识,初步构建美育的渠道。如李白《静夜思》里情感和意象的流动转换美、骆宾王《咏鹅》的形象动态美,在吟诵与体验之间,获得良好语感,引领幼儿发现大自然的美。
诗是一种“弹性语言”是“以‘意象’为结构元件的符号艺术”。如台湾诗人杨唤(1925-1949)《家》“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眠床/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宿舍/……/可怜风没有家/东跑西跑也找不到一个地方休息/漂流的云没有家/天一阴就急得不住地掉眼泪。”运用拟人手法化熟悉为陌生,把大自然体察得无微不至,童趣盎然,寓教于乐。诗歌里大量的意象如“树叶、摇篮、花朵、蝴蝶”等大大拓宽了儿童视域及想象力,一如《诗经》“多识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情感的姜汤”诗里词语的精心推敲,也让幼儿领悟语言的奥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诗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捷径,郭沫若也强调幼儿对于“言语的敏感的重要性”郭先生文中“言语的敏感”就是指“语感”即语言的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建立在多读多听、多写多用经典的“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之上,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因此,在幼儿阶段强化“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言语敏感”的强化训练,也是践行“语感”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科学发展理念。
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员,社会的各种矛盾及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而幼儿的排解力和心理承受力又相对较弱,一旦长久沉积就容易造成忧郁、焦躁从而形成性格上的孤僻。幼儿文学的娱乐性和游戏性为他们提供了宣泄和转移的渠道,使他们的心理重获平衡,健康的发展。例如儿童文学家金波的儿童诗《春的消息》“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冈,/到处都有春天的欢笑……”该诗将“风”“水”“太阳”“小鸟”“蝴蝶”“雏菊”等意象进行巧妙衔接,并借拟人化手法生发联想,展开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切对话,让幼儿放飞想象的翅膀,陶醉于大自然怀抱中,在“爱•顽童•自然”三大母题的建构中达成和谐的“生态美育”。
(二)培养良好悟性,传承中华文脉
在幼儿期,人的意识还处于懵懂状态,幼儿艺术几乎是幼儿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必经之路。它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儿童通过自身的艺术活动或欣赏别人的艺术作品,得到真、善、美强烈的熏陶和启迪,从而引发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达成人格的日臻完善。丰子恺先生减笔画《瞻瞻的梦》、《瞻瞻的脚踏车》描摹了没有屋顶的房子可以直接观赏月亮、飞鸟,“瞻瞻”把蒲扇当轮子的想象等,一如西方童话故事“灰姑娘”里南瓜作轮子的四轮马车。
丰子恺先生认为“美术是人生的‘乐园'儿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10]如何让“黄金时代”的幼儿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长大后,成为富有母语文化熏陶的自尊且自信的人,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研宄课题。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人为本,以赏识和接纳的态度让孩子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不强求其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理解并接纳其独特的审美感受[11]。比如用不同方式表达“我爱你”的主题,幼儿园的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选择个人最擅长的方式,如英语、态势语、绘画、唱歌、物语(抛绣球)等,充分彰显了孩子的个性及地域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之魂的中国戏曲艺术,其发源时期的艰辛、繁荣时期的辉煌和冷寂时期的困惑,让我们百感交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将这份世界瑰宝传承下去,弘扬民族文脉。如何开拓促使戏曲繁荣的多种可为元素,积极发展戏曲的多维空间,并充分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借助现代媒体形成“多维互动”局面,从娃娃抓起,使戏曲艺术的传承拥有众多鲜活的新生力量。天津河西区第一幼儿园王苏蔚老师的公开课《戏曲游戏“变脸”》(大班),为我们展示了戏曲游戏的“教学做”合一。从豫剧《花木兰》到京剧《苏三起解》,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台步、唱腔、旋律音调等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借助多媒体演绎,教习传承,学习“变脸”(川剧),寓教于乐、动、学,一举多得。
二、“教学做”合一,德智体美渗透
在幼儿的文学艺术教育中,应加强“教学做”的合一。如幼儿文学的诵读体验、美术课的绘画体验、音乐课的试唱传习等。其实,幼儿的文学艺术教育从头到尾都是“游戏牵头的学科大渗透”,如幼儿体育游戏活动一一武术,教师可用花木兰、岳飞等英雄人物故事将幼儿引入武术之门,介绍他们精忠报国的勇武事迹,借助剪纸、年画、童谣、耳熟能详的武侠影视歌曲等传统及现代文化形式,为幼儿营造一个立体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幼儿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动”的“教学做”合一。桂林市第一机关幼儿园杨芳老师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展示的语言教育活动课“Whatdoyouwenttobe?”,孩子们在乐声中游戏,动口动手,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如“Police”“Doctor”“Driver”“Teacher”等,很快掌握了这些单词的准确发音。
“教学做”合一,还可以因地制宜。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西山公园附近的76140部队幼儿园就善于创设适合幼儿身心成长的园区环境,如教学楼的三个楼梯的台阶都被精心布置成介绍各种车的中英文单词、介绍部队编制的官衔及海陆空军装、桂林著名景点介绍、少数民族服饰及地域文化介绍等,充分彰显了地域特色。该园刘清华园长善于整合教育资源,把园内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安排在我们下基地见习的时间,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拓宽眼界、迅速融入教育见习、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了良好平台。
“六一”儿童节,是幼儿的艺术美育活动展示节。如“桂林至德?明珠经典幼儿园”各连锁机构,每年的儿童节都会在漓江大剧院里开展文学诵读及亲子操舞蹈话剧等艺术实贱展演,实现了“家园”结合,园长与教师学生的同台演艺,将晚会推向高潮。幼托班的宝宝甚至走路都不稳健,却能大方自若表演节目,口齿清晰。台下的父母及爷爷奶奶便成了他们的“忠实粉丝”。
艺术教育活动让幼儿可以形象感悟到“真、善、美”,陶冶其情操,涵养至真情性,这是美育的独特效力。一旦体验性的情感及经验渗透到他们人格的深层结构之中,就会逐渐催生出和谐完善的人格。一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凡一流的鉴赏力都要从一流的艺术作品观摩鉴赏中获得,杜威“艺术即经验”也印证了此理。艺术教育活动本身,也是幼儿探索生活、认识社会的一条捷径,在团体的艺术活动中,养成合作、友爱、互助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使之顺利从“自然人”过度到“社会人”。多元文化的渗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这对于形成完善人格至为重要。幼儿园“教学做”合一的美育渗透开展得井井有条,能力提升显著。反观我们的大学生,则正整天忙于考证评级。胡锦涛书记在清华百年华诞讲话中指出,高校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追求内涵卓越。要达成此目标必须对文学艺术等素质教育实现全方位的协调统筹、各阶段的一以贯之、多学科的多元渗透,如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蒋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2)
上一篇:如何构建幼儿艺术教育的学科体系
下一篇:现行幼儿艺术课程的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