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变化,新课改进程不断加快,学生的地位被得到进一步强化,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无法满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对羽毛球的学习。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比赛教学法,必然可以改变当前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提升,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比赛教学法高职院校羽毛球
一、比赛教学法的内涵解释
比赛教学法的内涵比较广泛,对其概念最为基本的理解就是需要以比赛作为教学前提,再按照统一的比赛规则,以最大的强度来完成相对应的练习活动,这种教学法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竞争性。在比赛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精神也会高度集中,进而使自己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比赛游戏的相关活动为主,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比赛教学法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以传输运动技术和理论概念为核心。
二、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中运用比赛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一)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在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赛教学法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步伐进行迅速的移动,以此来处理各种形式的球,在这种持续高强度的运动中,学生的爆发力、速度以及耐力和力量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学生总体上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改善。提高他们的免疫力,消除身体中多余的脂肪,缓解大脑的疲劳现象。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学生在进行羽毛球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长期进行快速多变的活动,另外要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和羽毛球技术,长期的参加羽毛球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的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在羽毛球运动过程中,会进行重复的预测、判断、和决策的训练,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对羽毛球的球感会不断增强,也会促进练习者的动作反应。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在高职羽毛球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赛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唤醒,学习的动机也会进一步被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如果在比赛的过程学生赢得了胜利,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可以更好地展现自我,他们也会更加自觉地去练习羽毛球的基本技术,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有利于學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学生在参加羽毛球活动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启动、跨步、转体、击球、跳跃等动作,只要羽毛球一旦发出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活动,只有学生具备了比较好的意志品质才可以忍受这种持续性强的速度耐力训练;而且在运动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身体上的酸痛和劳累,学生如果可以克服这些,就可以培养他们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中比赛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比赛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活动中运用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这样才可以使这种教学法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外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有需要注意的事项。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对比赛教学法的具体运用需要遵循以下方法:
第一,羽毛球教师需要把比赛和教学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情况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课程表情况进行灵活的安排。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掌握的技术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安排比赛时要将这些技术能力锻炼分配开来。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也需要分配开来,比如可以将技术稍微好的学生与技能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这样两者之间可以实现取长补短、互帮互助。与此同时教师在应用比赛教学法时要安排好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游戏,让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成功的被吸引到,这样不但可以为学生以后的比赛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帮助他们提高战术,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羽毛球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组织学生们观看羽毛球比赛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学习到相关的技术,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在学生观看与羽毛球比赛相关的视频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讲解和指导,对学生不懂和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解决。另外,教师在后续的羽毛球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在比赛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点评,指出学生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为以后改进提供借鉴。
四、总结
比赛教学法以比赛为教学的环境,进而开展一系列的比赛活动。此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但是就我国当前高校的羽毛球实际教学情况而言,传统口传心授教学法依然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在传统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比赛意识比较单薄,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面对这些问题,更需要在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赛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等。
作者:罗庆慧
上一篇:浅析大学音乐教育如何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