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质是每个人步入社会的必备素质,所以自古以来艺术教育体现了公共性与社会性的特征。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中国的孔子等许多先贤都很重视艺术教育对公民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国很早的商周时期,“六艺”教育就将艺术作为核心内容之一设置到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之中。其后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不管社会怎样变更,琴棋书画一直是知识分子修养的重要内涵。今天社会的发展对于知识分子综合素养更加重视,艺术与各学科关系更加密切,因此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被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得到开展。
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文理各科学生进行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在我国也称高校通识教育(教育部统称“公共艺术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废科举”兴办新学堂之初就参照西方国家在高校中开设公共艺术教育,如北京同文馆、天津电报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两江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等。由于20世纪中国特殊的社会原因,我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文革”时甚至完全消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审美素养等跟不上社会的要求。人才资源与教育、国民素质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矛盾,使高等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于是20世纪末高等教育爆发出了一个强烈的呼声:“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清华大学率先设立公共艺术教研室。同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也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成为“文革”以后最早面向所有文理学生开设艺术课程的学校。随后,一些院校纷纷响应,陆续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专门机构,上海大学1981年、沈阳航空学院1981年、同济大学1982年、北京大学1986年、浙江大学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华中理工大学1986年相继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和设备,培训专门教师,掀起了我国公共艺术教育新的浪潮。1995年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我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
为适应社会与教育发展要求,国家教委1987年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1989年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96年颁布《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2002年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术课程指导方案》等指令性文件,对我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高校按照国家要求从创条件选修到必修一步步开展工作。但从整体情况看,国家重点类学校(“211”“985”高校)与北京一些高校开课的情况较好,而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很不理想,尤其是一些低层次的学校或理工科学校至今还有不少没开课,有些只是应付式的凑合开课。
不少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至今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没有专职教师,缺少相应设备和学生活动条件。对于公共艺术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教育指导思想含混不清,管理与设备、课程设置与教材、师资队伍和教学研究都显得落后。
这种现象突出的表现为:(1)把本应该是人文文化的艺术教育“搭车专业进行教学”,公共艺术教育侧重于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2)把高校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靠向“美育”,侧重“艺术育人”,把艺术完全当成一种以美辅德的媒介与手段,弱化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功能。(3)公共艺术教育只重“艺术活动”的效果,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不合理。
从课程设置来看“搭车”现象明显,即根据临时由专业系科指定或报名授课的教师专业情况开设课程,艺术教育课程更多的是按照专业模式走,结果是因课时量有限专业只学一点,学生觉得没有用,教师苦恼学生基础差教不进去。这种“专业”翻版的课程观念和内容比较普遍与落后,原因主要是教育理念与教师素质存在问题。
问题是明显的,改革是必要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育资源、社团活动、设备条件等,都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使公共人文艺术教育适应当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解决对高校艺术教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是面对全体的文化素质教育。顾名思义,高校公共人文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隶属于公民文化素质教育范畴的一种教育。高校公共人文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文化教育。高校公共人文艺术教育不以培养专门创作或设计人才为目标,它的教育终极目标指向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品质的文化活动。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是具有文化与社会性质的教育。
高校公共人文艺术教育是社会化、生活化和人文化的艺术教育,它明显区别于专业院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事实证明不少高校公共人文艺术教育落后的根源首先是指导思想的问题。由于教育认识有差距,致使投资与管理、教学与效果等都跟不上要求。我国现在的大学生艺术素养普遍很差(成为艺术文化“弱智”与“休耕”群体),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我们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时代应该接受的艺术教育严重缺失。他们缺失的不只是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艺术素养。高校的公共人文艺术教育是用艺术激活思维,使左右脑协调作用的教育;是提高认知艺术解读艺术的能力,提高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能力的教育;是让思维轻松,让情感升华,让潜能开启的艺术教育;是协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给科学知识、生活经验以生动具体的内化的素质教育。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新制订的(艺术)标准中都认为(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认为,美国的文化多样性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和其他人。视觉、传统和表演为考察美国和世界各国文化的贡献提供多样的视角。因而课程建设的一条关键原则,是要注意民族、民俗、传统、宗教、性别等问题,以及艺术反映出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注重艺术文化的学习已是新世纪艺术教育的一大特点。通过艺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艺术与人类、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政治、艺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完美和最高理想价值的教育活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建设的特殊活动,是对现代大学生学业发展和幸福的人文关怀,即理想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关怀。是一种追求人的最高素质的教育,一种把人推向人类最高水平上的理想境界的人性、人格、人情、人能的教育,一种人类愈走向高度物质文明就愈是需要的使人精神高尚完美的人文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客观存在是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基础的,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转向人文素质教育的轨道,使学生在提高艺术文化素质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在道德、情感、情操、意志、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责任心、自尊心,以及促进不同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良好效用。这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合理构成以及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中,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自由完满的个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行为道德等发生直接作用,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使之自觉地按照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艺术审美使大学生能够以豁达的胸怀来对待生活,以此努力建设学业与精神的和谐、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这是大学生素质高度体现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1世纪的艺术在数字媒体的作用下必然从神圣殿堂走向公众、走向生活,艺术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调节情感和理智、造就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信息社会面对多元的社会生活,面对学业、就业、经济、恋爱、交友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容易出问题。减轻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的健康,艺术教育给参与者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而性情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与心灵环境、找寻精神的慰藉与健康释放方式,对于促进心灵健康,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公共人文艺术教育,有利于我们尽快扭转公共人文艺术教育目的含混认识,即只倾向技术教学忽略艺术作为文化的教学,只关注艺术尖子而忽略全体的教学(艺术尖子主要在社团育、忽略艺术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的作用的教育。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论学生喜欢与否,不论文理各科都应该接受艺术文化教育,这是作为社会化的“人”的需要,也是将来发展的需要。
我国2001年颁布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公共性”。如果丢掉了“公共性”,也就等于否定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强调公共性,不是降低了教育标准,恰恰相反,时代在呼唤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公共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以促使高校人才和谐持久发展为目的。也就是说,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公共性和学术性是完全一致的。
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要真正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接受艺术文化的权利,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艺术文化环境。真正把艺术的学习与幸福、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艺术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只关注个别艺术尖子的教育有违公共艺术教育根本目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对待艺术特长学生的教育一般放在特色学生社团。对于艺术特长生的管理与教育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内容,这种公共艺术的教育为个别人才发展潜能提供条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是多元的,但是,不管形式有多少,关注全体学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主体内容。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专业艺术系科课程完全不同。其教学教育目的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求对文理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公共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全错误的,是背离公共艺术教育性质与目的的异化教育,其结果往往是师生徒劳,事与愿违。
习惯的、落后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由于教育内容倾向专业化与单一化,脱离大学生实际,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东西感到没有多大用处,造成了艺术教育效率不高和走过场的现象,故课程改革是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2006年3月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是“人文文化课程”,课程目标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由于授课对象的多元性,单一只学某种技能会使学生产生狭隘的认识,并有害于艺术教育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功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施教内容上必须走向综合化,可以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字艺术等融为一体;善于对音乐、艺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进行生态式的交叉与融合;又能使美学、艺术批评、民族文化、历史、哲学等不同内容相互渗透。
不论主干“鉴赏”类课程,还是其他艺术活动的课程,学校充分开发资源与开创多种形式都是必要的。如主干课程《美术鉴赏》内容首先应该是综合性的,要重视对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兼容并蓄,同时也注意艺术与其他文理学科的贯通。一方面,“美术”本身就不是单一的(习惯认为指向绘画)。美术不是一门课程,它是一个学科,由多种内容组成,如绘画、雕塑、建筑、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以至艺术批评、美学、美术史等。即使这么多的内涵对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来讲还远远不够,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范围要进一步扩展为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的个人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以及应用艺术,还包括境艺术、自然现象等。另一方面,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造型规律、语言特征等可举一反三地理解,艺术与文理其他学科也是相通的,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都产生在一定的文化历史的土壤中,分析一件作品要涉及历史、美术、美学、哲学、社会学、美术史等问题。因此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不能瞎子摸象只涉入一点局部。
我国与美国现在推行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如美国现行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在各门类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3]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成为21世纪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将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将多种艺术类型的知识和技能予以联系。包括与相关的工作中对艺术的创作、历史、文化和分析进行融会贯通与比较的能力和理解”。[3]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不可太专注于艺术本身,要将教育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体现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与文理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艺术教育应当提出一个明确的、与相应的教育阶段和类型一致的目标体系,并尽可能使艺术教育目标具体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从属现代大学生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它区别于艺术专业的教学,具有独特的模式与教学形式。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在创设多样性的艺术文化情境中突出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我国重点大学由于有专门管理与专职教师,课程情况尚好。而普通大学由于没有专职教师,课程一般“搭专业的车”,课程受专业影响明显,情况比较落后。
四、管理机构、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是搞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重点高等学校大都有完备的专门管理部门,而一般高校大都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机构。要使高校艺术教育得以蓬勃开展,必须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培养专门管理人员,由专业管理机构规划和督导、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学评估,定期检查艺术教育实施情况,使高校的艺术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国家教育委员会早在199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就要求“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一定数量的合格的专(兼)职艺术教师”,“根据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为宜。目前尚未达到上述要求的学校,可通过多种渠道尽快解决”。[4]时至今日除了重点高校有专职教师外,一般普通高校大都未设专职教师,有的聘任专业系科教师,还有的聘任校外教师或研究生作临时教师。队伍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实际教学效果,这些教师的认识、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与公共教育存在明显差距。
新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冲破了原有的艺术教育框架,逐步演化为文理交融的新的高校人文艺术教育体系。这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不是专业艺术创作工作者,如一般的美术教师专业与文化知识单一(如国画、油画、设计等),很难胜任公共艺术教育。专业艺术家与公共艺术教师虽有相通之处,比如都必须具有艺术学科知识与技能等,但即便是这些最具相通之处,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主要体现在对于艺术本身的创造与再创造上;而公共艺术教师则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即艺术文化育人的再创造上,更体现在将艺术教给学生时所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上。因此最伟大的艺术家也不一定能成为一名称职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理由是艺术家毕竟不师所具备的多种文化修养和教育知识。衡量公共艺术教师是否称职,首先并不是看他的专业水平有多高(当然,如果艺术教师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水平,他也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教师),因为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水平,还只是一个艺术教师必须的起码条件之一,它不可能替代作为一名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所必须的其他素质与条件。
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应该比专业艺术家具备更广博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如果他只精通某一艺术形式中的某一方面;如果他只娴熟掌握了某一艺术形式,而对其他艺术略知一二甚至一窍不通,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真正称职的艺术教师除了能熟练掌握所教科目的技能技巧与基本理论之外,还应该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合格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应该是学者加艺术教育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是人类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和艺术文化的育人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的角色决定了他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会运用现代影视艺术教学、网络艺术教学、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艺术教学。所以,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技术教学能力及先进的教学手段,又要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本素养,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艺术作品,提高艺术文化育人的效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要根据教学需要培训培养一定数量的专职艺术教师(因我国还缺少进修提高专门培养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地方)。同时,兼职教师也是需要的。聘请兼课教师作为教学补充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专职教师主要是主干课程教师。对兼职教师要制定1-2年的艺术培训计划,通过签订协议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经费投入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搞好全校公共艺术教育需要相应的条件,演出需要演出厅、美展需要展厅、电脑美术需要电脑、工艺设计需要工作室、戏剧需要道具等等。高校艺术教育需要有统一的规划和相应的经费投入,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和艺术活动的基本需要。
五、高校“艺术社团”的活动
目前我国不少重点大学招“艺术特长生”,学校根据这些学生的艺术特长加以培养,但不是专业也不作专业方向培养,仍是以第二课堂形式组织培养,他们所学专业依然是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除艺术特长生外,大学生群体中还有很多具备艺术才能或特别有兴趣的学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重视这些学生艺术才能的展示与培养工作,给他们提供指导教师和学习提高的条件,帮助这些学生组成多种社团,使他们的艺术特长得到健康的发展,并为学校艺术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如组织学生举办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社团活动月、对外演出或作品展览等,为艺术爱好者铺设展示与提高自我的舞台,让具有特长的学生展示才华、体验艺术的魅力并锻炼自身。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社团有成绩的大都是国家一流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学生艺术社团的足迹已经涉及国内外。普通高校也应努力吸取一流大学的经验,在实施目的、组织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创造条件做好这项工作,这是贯彻党和政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指导教师、活动计划与方式、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各方面都需要学校的关心与支持。
同时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艺术活动形式,如请进画家、歌唱家、民间艺人来学校演出,举办展览,示范讲座,让学生欣赏话剧、芭蕾舞、交响乐及不同内容的艺术展览;还要组织外出交流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学生艺术社团使学生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
国内有很多学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国外高校也有很多经验需要我们学习。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MIT交响乐团、戏剧室、玻璃实验室以及舞蹈戏剧合奏团在内的60多个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和舞蹈团体。他们的学生艺术协会还有铜管乐队、室内合唱队、室内乐协会、音乐会合唱团、音乐会管乐队、爵士乐队、非洲音的管理、组织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校园环境公共艺术教育
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校园艺术文化以校园空间为主,包含教学楼、办公楼以及教室的空间环境。它是以师生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校园艺术文化不仅反映学校的文化,还反映学校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体现巨大的育人功能。校园艺术文化是校园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创造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艺术文化的功能,建设符合学生需求、利于学生成长的空间环境文化,优化育人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任务与职责。
校园环境艺术文化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建筑物、雕塑,景观、壁画等,用一些具体的物体作为文化符号,赋予其文化意义,以其具有的客观性与实在性,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它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观念成为素质。这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加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涵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应有突出的精神文化含义,包括学校教育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建筑绿化等物质文化。它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体现不同层次学校发展特色,成为凝聚师生精神的纽带,使师生员工对母校产生自豪感、幸福感。
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校园艺术文化应该发挥空间内容积极的话语权,力争让一墙一路,都成为文化载体,发挥协调学生心理与生理和谐的作用,为提高和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的素质产生良好的作用。
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相互协调。校园公共艺术教育应当从遵循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特点进行科学客观的校园建设,具备目念,更标示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既要有人文特征,又有艺术特征与教育特征。
校园环境包括教室布置,楼道走廊装饰等。室内空间的艺术设计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进行。给学生艺术创造的机会与实践的条件,使学生从班集体出发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展示酿造希望与收获的场景。
班级公共艺术成效如何,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成长的问题。重视班级公共艺术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是公共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如制定班徽、班歌,布置教室走廊等,让文化溢满他们自己的空间,让环境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不可因袭模仿。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人文积淀、生源素质情况,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艺术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存在价值。
在进行校园艺术文化活动选择时,要注意完整格调的多样与统一,不可支离破碎,缺乏整体形象。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更新内容和形式,把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校园艺术文化不因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消失,其精神实质是永续永生的。
七、课程资源整合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不足是明显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资源的浪费反而是突出的问题。资源不足指校内教学配套不够,资源浪费指有些艺术资源不能为高校艺术教育所用的情况,如范围广泛的城市景观、雕塑、建筑、画展、博物馆、美术馆、民间艺术、商业广告、影视图像、文化遗产、历史名胜、影视网络图像等很少作用于教学。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辟了更广泛的渠道,学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设施,拓宽艺术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一体,既是社会艺术教育中非常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又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同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大学生能很方便地利用计算机进行绘画、装饰设计等,代替造型艺术技能的掌握。计算机帮助学生进行不同门类的创作,表达思想与审美,如建筑与环境设计,各种绘画、雕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还可通过互联网展示发表作品、举办展览、相互评论提供反馈信息,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学习成果。学校有必要建立公共艺术教育与学习网站,开设网络公共艺术教育,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建立艺术教育资源库(光盘、图像、实物收藏、图书等),把中外美术馆、博物馆或民间艺术以及文化遗产等,收录资源库供教学或学生自学使用,有条件者可以购买一些优秀作品或收藏师生的作品,还要建立公共艺术教育基地,如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参观参与建设、亲身感受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兴趣。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尤其要充分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能拓展传统艺术内涵的释读途径,而且对于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健康的文化生态、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与人工环境都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文化载体,城市建筑与绿化,自然景观是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生态成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用文化审美的眼光认识环境,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要求。
文化广场(宫)与各种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艺术活动场所是公共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资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以“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等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在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要完善课程资源管理措施,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妥善、有效的管理。要建立课程资源的采购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资源利用的合理有效。尤其是文护,进行生态式的整合与利用。
课程资源在公共课程中的整合是管理者、教师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不能只局限于教室或校园之内,要延伸至社会与国内外,形成开放的、多元的、丰富的有价值的课程。“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地方艺术组织可以通过伙伴式的工作关系,在所有艺术学科的教育中营造出专为延续、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的环境”,[1]鼓励教师积极做好课程与资源的整合,因地制宜、及时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校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组织学生建立各种艺术团体,鼓励学生参与设计校园、个人环境,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上一篇:论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下一篇:“艺术教育社会学”成为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