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发布时间:2023-12-10 08:25

  摘要: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艺术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目前高校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教育,让学生在人文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高,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性质;功能;


  作者简介:贾韬(198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美术系助教、硕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1]。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被教育主管部门、学界和社会所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校艺术教育仍然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水平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其中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应对措施尤其亟待加强。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发达,达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关于艺术一词,学界上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大致可以作这样的描述与概括: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有机结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从行为活动上看具有两个特征,即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艺术教育究竟是职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笔者认为,讨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的阶段,不仅仅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通识教育,其他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也从专门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通识教育。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就培养出数10万计的艺术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有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批人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也许终身都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他们会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专业修养的其他社会工作。2006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制定了《艺术教育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明确地将艺术教育和文化参与提升到人权的高度加以认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立德树人


  在西方艺术教育史中,席勒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他在1957年发表了关于美育的专著《美育书简》。《美育书简》的另一个标题叫“对于完整的人的感性的与审美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美育概念的概括,即关于完整人的教育和对于完整人的人文教育。“生命意志论”的美学代表人物叔本华与尼采,他们主张审美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生与世界才有了充分理由”,尼采作如是观。美国理查德·加纳罗与林尔玛·阿特休勒于2004年出版了《艺术:让人成为人》一书,将以艺术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升格到“让人成为人”的高度。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远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即指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育。美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辅助与诱导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功能


  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的通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多的是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必然包括开阔性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均有益。形象思维与人的创造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作用,人类的科学技术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三)文化传承功能


  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求新求异是艺术的本质属性。艺术教育,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也将通过辐射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国本民族文化,并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2]。


  高校艺术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份文化的担当。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文”化的结果,关于文化与艺术的关系,历来讨论很多。以长城作比,如果把长城比作文化,那艺术则是长城上的一切表现形式,包括每一块砖和每一处垛墙。可见文化是艺术的内核,而艺术则是文化的呈现形式,如果没有艺术的呈现,那些文化注定宿命是:不是永远的忽略,就是永远的遗忘。艺术的发展为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艺术的发展也反映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往往是通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来实现的。


  高校艺术教育,既是对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一份担当,也是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的艺术体现。高校艺术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储备了艺术专门人才,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

上一篇:“艺术教育社会学”成为学的思考

下一篇:面向艺术教育的移动视频资源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