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路径研究
摘要: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就如何通过指出艺术教育领域中思政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切实提升德育工作育人实效,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艺术教育;融合
自古以来,礼乐并重就备受推崇,德才兼备的人,往往能受到人们的尊崇。中国古代儒家将:仁、义、礼、智、信,划分为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是非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文艺工作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但是由于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着重“艺”轻“德”的局面。为此如何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对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艺术生学习方式及思想状况的因素
(一)重技艺,轻理论学习模式
艺术生由于在高考中的入取方式较为特殊,在高考中技能分的占比高于文化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艺大于理论的刻板想法。在进去高校学习后,仍然秉持着技艺第一,理论第二的思维模式。同时,由于在高中时期文化课学习的周期较短,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艺术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从而进一步忽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此外,在高中学习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忽视对孩子在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以功利的心态向孩子灌输只要考上大学就自由、轻松等言论,在潜意识里诱导孩子认为大学不需要学习或不太看重学习的错误思想观点,这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已经完成了学生生涯中的目标,认为大学时期是学生生涯的彻底放松的时期。这些现象导致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于文化课的学习,迟到、早退、缺席在文化课的学习中的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剧了艺术生文化底蕴的缺失。
(二)艺术生自身思想意志薄弱,理想信仰迷茫
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模式的转变。部分艺术生还没来的及适应“主动学习”的行为模式,加之对于文化课的漠视。有相当一部分艺术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无足轻重,对其理论的学习采取回避、漠视的态度造成了自身思想意志薄弱,沉溺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之中。加之当前信息化社会高度发展,形形色色的信息爆发式的增长,良莠不齐的各式信息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加之忽视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当面对形形色色信息的冲击时,部分艺术生往往难以辨别,容易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造成理想信念的迷茫。
(三)社会高速发展,就业压力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本科专业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迈入大学的门槛。伴随着本科率的普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渐突出,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大。加之许多用人单位“迷信”名校,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作招录简章明确只招收重点大学的学生,这无疑是对于非重的本学校学生的增加就业焦虑,使得他们对其自身所学习的专业失去信心。
二、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高校艺术教育培养过程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将艺术专业教育放在首位。从课程的设置安排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在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类似的公共课等课程的只占专业课程的一小部分,并且大部分的这样的思政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都集中安排在大学的一年级阶段,专业课教育都集中安排在二至四年级。这样的课程安排虽然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是究其本质,将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在课程时间的设置上割裂开。使得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教育融合发展。此外,传统思政课的教育方式主要理论教育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艺术生来说无疑是较为枯燥的。所以很多学生并没有端正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态度,认为这样的课程安排重点在于之后的专业技能学习,完成思政课只是毕业学分的需求,进而思政教育很难达到原定的目标效果。因此,在时间上割裂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衔接,会使得学生亦或是教师忽视对思政课的重视,忽视对思政教师队伍的重视,忽视对思政课和艺术专业课结合的重视。
(二)思政教育缺乏重视
现如今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回顾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为了迎合考试和升学需求,学校亦或是家长往往会围绕以“语数英”为主要科目进行开展教学。虽然大部分学校都设置德育处并且班主任定期以开展班会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但是在重视“分数”教育的前提下,德育还是难免会被学校或者家庭所轻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这种“分数”至上的现象仍然存在。高校虽然开展了“思修”“近代史”等思政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评价学校的排名和就业单位最先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绩,以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同时由于艺术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课设置的种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忽略对学生行为品行的塑造,因此即使开设公共必修课也难以得到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的重视。过于重视对学生的学识技能培养,忽略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建设,使得近年来高校发生一起又一起如“北大学生弑母案”等骇人听闻的社会性大事件。一个人格心里不健全的聪明人对社会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因此重视思政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高校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三)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缺失
当前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各个院系的思政辅导员构成,人员成分较为单一。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工作量大,单凭少数思政课教师和院系的思政辅导员,难以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一般会承担多个院系的思政课教学工作,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和有限的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在面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时,由于相当一部分的艺术生自身文化条件有限,对思政课的敏感程度远低于其他院系的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担任艺术类学生的思政教学是一种挑战。相较于思政课教师对面復杂多样的学生,以及教学时长等因素的限制,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在面对本专业的学生具有了解学生特点,教学时间长,相处久的优势。但是艺术类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教学,加之在思政教育方面专业化程度较低,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将已有的知识技法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忽略思政教育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在这样割裂状态下进行学习的艺术生,难以将两方面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无法相辅相成,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在“德”与“艺”融合中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由于思政课教师和艺术类专业课教师面对的现实状况不尽相同,在课程的设计上往往难以达到“德”“艺”有机结合的局面。思政课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中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将思政课堂的主题融入到艺术教育之中。在课程的设计上往往根据固定的课本知识,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但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讲解思政课案例时,穿插艺术生所熟知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利用艺术家本身的魅力达到对艺术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此外,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创作出具有教育意义,引人深思的文化作品,在创作中接受思想的洗礼,在创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穿插不同学科的元素,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以品教育作为出发点,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德育的魅力。
三、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一)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互为通融
鲁迅先生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2]艺术教育在本质上与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思政教育,最终的目的都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艺术教育通过美术、音乐等诸多外在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能够了解“美”认知“美”发现“美”并通过相应的形式,将所认知的“美”又通过其相应形式所表达出来,创造出“美”。思政教育也可以通过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美”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掘艺术教育内涵的过程中呈现思想政治的内核,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丰富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艺术教育的内在涵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师生的思政教育意识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方式。要从根本上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首先就要树立思政教育意识。将思政教育融入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从思想上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第一,加强艺术类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要做到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惑。传授道理就是要求教师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作为教师,要牢牢树立思政教育意识,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己任。做到授其“艺”更要授其“德”。第二,在评定学生成绩是采取综合测评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纳入综合测评之中,并提高其占比,让学生注意到自身平时的一言一行,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实到平时的生活当中。
(三)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教师在学生思政教育中扮演着引导者的作用,加强思政队伍的建设对于促进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院系辅导员的任务,作為专门的任课教师,思政教育与其自身专业不相关,因此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意识淡薄,重“艺”不重“德”。为此要加强思政队伍的建设,开展一系列课外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技能,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此外,通过系统的课外培训,搭建艺术类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交流的平,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授之于“艺更授之以“德”,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课程设计,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
高校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放矢的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创新融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思政课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解读与梳理,做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根据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从艺术家、艺术作品等实物入手,由简入深进行专业化课程设计,通过建立学科交叉,真正实现教材体系向知识信仰体系的转变,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实现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同时作为专业课任职教师,艺术类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学科交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通过拟定类似的与思政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让学生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达到对作品背后更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以此来达到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创新。
四、结语
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思政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前提,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对“美”的感知,为其今后的创作提供指导。在艺术教育中体现思政教育的内涵,在思政教育中体现艺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创新思想教育的手段和发展,对于推动实现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2]鲁迅.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作者简介:朱友城(1995.7.25)男,汉,福建福鼎,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下一篇: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社会意义分析
热门论文
- 浅析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路径研究
- 学生教育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 全人教育观视角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研究
- 高校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 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 浅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研究
- 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整合
- 用“两难问题”打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
- 浅析影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提升策略
- 试论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的几个问题分析
-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以安
- 关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究
-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分析
- 探索当代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