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影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23-12-09 10:17

  摘要:现如今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在其教育形式上仅依靠教材的单一性;在其教学方式上教师的情感缺失;在教育实践上缺少专业依托等特点,而高校影视艺术有着大众化,碎片化,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两者有机结合能为学生创造更具专业依托的思政教育以及更具“真实性”的影视艺术教育


  一、高校思政课堂背景及现状


  高校教育教学的伟大使命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有着诘屈磝碻的特点,使得学生读完一头雾水;在其教学方式上教师的情感缺失,使得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在其思想性上价值取向单一,使得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教学效果并不乐观,高校思政教育似乎一直秉承着单一的价值取向,对于历史人物以及事件的看法非对即错。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强大的信息筛选功能,看似个性化的实质是选择的进一步封闭。


  (一)与专业结合性不强


  教育的便捷性和碎片化使高校大学生在其思想性的建设过程中,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政的“思”字对于在人生价值观还在稳定过程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现今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来看,“思”是单一的“思”;是不加思考的“思”;是前人总结得的“思”。高校大学生需要的“思”则是和而不同的“思”。


  如何使得思政教育的“思”和而不同,是高校思政教育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由于没有专业性的课程依托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假,大,空”,各学院应开展符合本院系专业基础的思政教育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专业性。


  (二)情感的缺失


  伊曼努尔·康德说过:“无感性的理性则空,无理性的感性则盲。”不论何时,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在诘屈磝碻的高校思政教材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依旧生硬教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仅需要理性认识还需要感性认识,中国高校大学生缺乏对思政教育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目前纵观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课程不仅少之又少,而且大多过于保守。这也造成了高校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课程存在着抵触心理,在这里笔者并不是想强调教育一定是泛娱乐化的,但教育一定是充满情感的。我们是否需要一些“安全的空间”去尝试我们所“认可”的价值观,或许这个价值观是错误的,但由于这个“错误”,高校大学生在安全区所承受的代价不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吗?真理战胜谬误需要实践。


  二.影视艺术教育的优势


  影视是包含电影,电视以及电影电视等在内的影像艺术的表达对象,在以拷贝、磁带、储存器等为载体,以荧幕、屏幕放映为目的,而实现以视觉与听觉综合为观赏对象的艺术表达中,影视成为现代艺术的最新综合形态。影视艺术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是以相关技术为手段,通过画面、声音、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里创作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具有特殊的艺术性。[1]


  (一)在碎片中获取信息


  新的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社会的媒介化程度越来越高。[4]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的蔓延,影视的界定以及传播途径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校影视艺术的教学侧重点也不仅仅只是电影电视以及动画。短视频热潮的到来,也使得短视频成为各个学者研究的对象。现短视频在如今抖音,微视等平台大火大热。影视逐渐走进大众,影视用户从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自己动手成为意见领袖。


  随着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其获得海量信息知识。[2]目前的影视行业是“业余”于“专业”的对峙,自由派与学院派的厮杀。影视也从最开始的众生喧哗到现如今大众狂欢,全媒体时代下从原来的“内容为王”变成了现如今的“流量为王”。全媒体时代下,用户接收信息的内容更为碎片化。似乎碎片化的短视频更容易也更易于被用户所接受。如此看来,将影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似乎是迎合媒体时代提升学生兴趣的绝佳之选。


  (二)在融合中突破壁垒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在物质文明发展迅猛的当代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现如今,各高校美育教育在定位上模糊,内容上空洞,形式上单一。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影视艺术为媒介定位明确,内容充实可观,形式丰富多样。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意识到我国高校美育的缺失,将影视艺术教育这门专业教育课程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使专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进一步将美育教育同培养不断发展的社會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紧相连。影视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可以补充美育这一教育短板。


  三、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高校思政教育所缺失的专业依托与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所缺失的素质教育可以很好的相互补充,影视教育的趣味性给古板的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思政教育也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多维度的新教学


  理查德·梅耶提出的多媒体认知理论中,双重通道假设表明人接受讯息有两种通道第一种是基于感觉记忆视角的感觉通道取向,更关注感觉记忆中听觉和视觉表征之间的区别;另一种是基于工作记忆视角的呈现模式取向,其模式更专注于工作记忆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表征之间的区别。主动加工假设简易而言,学习者的记忆更倾向于主动学习的内容。将影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高校思政教育开启双重通道,还能促进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主动加工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趣味性,也更易理解接受。


  (二)情感的补充


  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作为艺术学下的一门分支教育,是艺术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感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教育的辩证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具创新意识。枯燥的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感性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热爱,发现知识之美。优秀的影视作品如《金陵十三钗》、《集结号》等更能激起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影视艺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使得影视艺术更具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控好影视艺术题材,提升自身美育教育和影视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应是1+1=2的教育形式,而应是1+1=1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使高校学生的审美教育,人文教育更具新高度。


  结语:


  高校学生如何提出具有对社会本质更加现实的观点,以及他们如不断地更新他们和社会的关系,并发展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将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有效的解决了思政教育中“思”的不充沛与“育”的无依据等诸多问题。影视艺术教育为高校大学生创造了一个直面“自己”的私人空间,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受教育者将他们的生命与世界的责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创造自己的人性。


  作者简介:张钟文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

上一篇: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分析

下一篇:浅谈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