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古汉语教学不能得过且过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14 09:11

  内容摘要:文章由谈“澤被郷裡”的误用现象引出大家对同音替代字这个现象忽略的现实,并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裡” “里” 误用现象 同音替代字
  古汉语教学如今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大难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不”问题:不准确、不通透、不生动。而这“三不”中以“不准确”最为可怕。
  曾经有一个学生到办公室问过这样四个字——“澤被郷裡”,是从电视剧里一个镜头上看到的,想知道是什么字、什么意思。那位老师扫了一眼,说这四个字其实就是“泽被乡里”的繁体字。
  而事实上,“澤被郷裡”这样的四个字是错写了,不仅仅是繁体简体这么简单。因为“裡”这个字的书写出了差错。
  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写作“泽被乡里”,意指恩惠施及故乡。这里的“里”是指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十五家为一里,后常作故乡解。
  《诗经·郑风·将仲子》里说:“无踰我里。”(踰指越过)《庄子·庚桑楚》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这里的“里”字指的就是家乡了。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都知道现在“裡”与“里”被视为繁简字的关系,可是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它们还有另一层特殊的关系——它们是同音替代字,也就是并存的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后演化为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而在现代汉语中又被简单的归为繁简字的字。这类字或词在现在已经被大家忽略进而忘却了,这也是造成许多错写错用现象的原因。
  “裡”(或写为“裏”)的意思是衣服里层,《诗经·邶风·绿衣》中有载:“绿兮衣兮,绿衣黄裡。”这里就是说明这件绿色的衣服有黄色的里子。而古代汉语中的“里”字有两种含义:一为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另一个含义是指长度单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个意义至今还保留着。由此可见,“里”与“裡”是两个字,“里”并不具有“裡”的意思,只是在现代汉语里将“裡”简化为“里”,才产生了种种的误解与误用,它们的关系不只是繁简字那么简单,是不可以随意互换的。
  与此类似的同音替代字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后”字,它的繁体字形式是“後”,可是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也是同时存在的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前者的本义指君主或君主的正妻,在《左传·襄公四年》中有记:“有穷后羿。”(有穷是国名,羿是人名。)这里的“后”就是指君主;而“後”的意思是指在空间上走在后面或在时间上与“前”相对,见《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二者意义完全不同,“君主或君主的妻子”都不写作“後”,而“先後、前後”也很少写成“后”。再如“余”字,它的繁体形式是“餘”,我们从字形就可以看出来,后者多了“食”这个部首,意义有所区别。“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指我或我的,如屈原《九章·怀沙》中有“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而“餘”的本义是指丰足的、多余的,《战国策·秦策五》有载:“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这个义项是不能写作“余”的,由此观之,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还有我们大家熟知的“丑”字和“药”字,“丑”的繁体形式写作“醜”,前者是指地支第二位,属牛,又表示十二时辰之一,等于现在的凌晨一时至三时;后者与“美”相对,指相貌难看。《史记·西门豹传》载:“呼河伯妇来,视其好醜。”(这里好的意思是美 ,醜即与其相对。)它的这个义项也不可写为“丑”。“药”字的繁体形式为“藥”,前者以前专指白芷,即芍药,如《扬州慢》一词中写道“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而“藥”是泛指中草药的,很明显二者所指范围不同,也不可随意替换。
  同音替代字由于容易混淆,其特殊关系又慢慢被大家所忽略所以更容易发生错误。要做到不犯这类错误就要求我们要慎用繁体字,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抱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常查字典,严格考证,在写字时三思而行,否则就会贻笑大方了。前文的老师也许自己本身就不清楚这种现象,也许是自己知道但懒得解释。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这样的教学都失败了。
  语文教师担负着“承上启下”的功能,不仅要开启学生的新思维,也要将古老的优秀文化传播给学生。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古代汉语知识时一定要对知识和生活保持着敏锐的嗅觉,不要打马虎眼,在发现问题以后千万不能得过且过,一定要勤于思考并严格考证,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

上一篇:蒙克油画创作中的色彩情感表达

下一篇:基于区域特性的服装产业校企协同模式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