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应用型本科院校色彩课程的探索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14 09:12

 应用型本科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目的是适应时代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然而,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艺术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其教学原则和内容与现实社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促使我们反思国内艺术教学现状,只有从根源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缓解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产出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章以此为背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徽三联学院艺术系的色彩课程展开研究,针对应用型本科色彩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弊端,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为提高应用型本科色彩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应用型本科色彩课教学现状
  1.1 学生色彩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高
  本人在近两年来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随着本科的扩招,生源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安徽三联学院2012级、2013级艺术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绘画基础较薄弱,其中摄影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部分学生没有绘画基础。而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缺乏系统的绘画知识学习,加之盲目的应试训练,或多或少存在着基本功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同时,这些学生接受统一授课,使用着相同的教材,容易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消极的心态。
  1.2 现有教材不能体现出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点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色彩教学中,使用的是和综合性院校或纯艺术院校相同的色彩教材。这类教材大多侧重于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即追求画面效果的真实细致。同时对色彩的塑造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应用型本科生,创作写实作品难度很大。长此以往,较高的教学目标会使学生对色彩课感到厌倦、乏味。强调写实性“纯艺术色彩教学”脱离了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际,设定的训练目标与应用型专业的现实要求严重脱节,故而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需要,更没有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特色。
  1.3 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授课方式缺乏创新
  不少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授课时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或播放教学视频,大多是照本宣科讲授书本知识。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内容缺乏针对性和侧重点。写生课时将静物随意摆放显得缺乏美感,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1.4 教学安排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艺术类专业教学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生自入学时绘画基础就参差不齐。而现有教学安排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盲目地将不同基础的学生安排统一的进度与学时。造成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在没有充分掌握某一门课程的情况下,就被迫开始另一门课程的学习,相当不利于不同专业水准的学生学习。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色彩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在任教的安徽三联学院色彩课程的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和有益的探索。
  2 在色彩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改进措施
  2.1 构建三大创新性模块:创意写生表现模块、材料创新表现模块、命题创作表现模块
  (1)创意写生表现模块。在传统写生技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色彩表现技法。例如,点彩、变形、添加、概括、夸张等,力求发掘出更多的色彩语言。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用移位、对接、倒置、透叠、共用等多种手法表现自然物象。使学生在创作作品时能够突破写实的局限,呈现出再创造的美感。在完成作品后,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讲述和诠释。这种教学方式在学习色彩知识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运用水平。例如,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象;引导学生在原物象色彩的基础上采用减法,对物象形体和色彩进行大胆取舍、概括;加强颜色的对比,进行形与色、色与形大胆碰撞和交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作品呈现出一种大胆前卫、真实浓烈的画面效果。
  (2)材料创新表现模块。应用型学校的色彩教学在研究颜色和造型的同时,也应注重材料的选择。该教学模块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材料,发掘材料,学会以不同材料为媒介,去表现不同对象。例如,选择制作综合材料版画作为表达方式,在制版过程中引导学生首先通过选择、搭配不同质感材料的完成画面的构图,再涂上不同的颜色,通过印刷获得丰富的肌理效果和颜色。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寻找材料、搭配材料充分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绘画兴趣和热情,同时丰富了学生对材料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运用肌理表现色彩。
  (3)命题创作表现模块。命题创作模块的创新点在于突破传统模式下教师摆放静物给学生写生的教学方式,允许学生可以不完全受对象造型、色彩、构图等因素的束缚,结合对题目的理解、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擅长的色彩表现技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自由创作,以此达到发挥想象和大胆创新的目的,在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绘画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例如,教师在为课堂创作命题“秋天”,材料、表现手法不限。
  2.2 整合教学课程,进行针对性授课
  首先,在规定的教学大纲下,对现有的色彩课程。例如,“静物色彩”、“风景色彩”、“人物色彩”、“场景写生”、“装饰画”、“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等,进行整合,然后重新划分为三板块,分别是“色彩基础理论”、“色彩表现技法”和“色彩专业方向技能”。然后,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专业特点分析,归纳出该专业对色彩教学的需求,再结合学生自身的基础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和设置教学进度。将教学的侧重点,从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技巧和表现风格,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来。将色彩教学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以实用性和培养设计师的实际需要为目的,结合专业课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训练。
  以上是笔者从专业基础课教师的角度出发,为了改善应用型本科色彩教学现状所做的几点尝试。实际教学成果证明,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内容不符合专业要求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创作主动性等问题。但在实践过程 中,仍有改进的空间,笔者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探索。
  3 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以设计专业为主。而色彩是设计语言表达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观察方法、造型语言能力和色彩运用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专业的色彩课程教学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以适应应用型本科艺术专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专业色彩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所取得的成效最终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从学生角度来讲,既能掌握毕业后上岗就业的技能,又可以减少岗前培训和岗位磨合期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能够较快为企事业带来收益,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从学校角度来讲,不仅改变了教学上“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更是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还有利于增加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有效性,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有益于学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澜.关于设计色彩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1(29).
  [2] 李慧红.对大学设计色彩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J].大众文艺,2010(11).
  [3] 冯进.设计色彩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大观,2009(6).
  [4] 李艳妮.设计色彩教学的改革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2010(3).
  [5] 王永春.色彩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6] 林家阳.设计色彩[M].东方出版社,2009.
  [7] 皮埃尔·卡巴内.杜尚访谈录[M].王瑞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胡亚文(1986—),女,安徽合肥人,中国美术学院,助教,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上一篇:细节艺术的内涵特征及其应用意义

下一篇:中国舞蹈创作的后现代文化时态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