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生态设计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28 17:56

 湿地公园的兴建和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与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随着湿地开发利用逐渐增多,“回归自然”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市民游憩的一种趋势,人们节假日纷纷离开城市到原生态区域、郊野地区进行旅游、休闲、运动。由于时间、收入、交通、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居民经常性去远距离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游憩并不现实。因此,充分利用城市区域环境内的自然程度较高的湿地,经过自然化改造,成为城市生态保护、气候调节、景观改善、游憩休闲的重要功能区,已经成为一种颇佳的选择,城市湿地公园应运而生。如何在生态基础上让湿地公园满足基本的休闲功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把以人为本和生态和谐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顺应社会热点并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理论及休憩设施分析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地球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涉及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许多学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再现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分布在城市周边、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2005年建设部城建司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湿地公园进行过描述,作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要具备如下条件: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公园;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公园;占地500亩以上的公园;具有天然湿地类型,或具有一定影响及代表性的公园。随着湿地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多,当湿地公园的休闲游憩设施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对其的生态型设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设计涉及环境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美学等领域。游憩设施是依据特定的环境,塑造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融合,根据设计的基本原理完成其特有的实用功能的产品。景区中游憩设施是供游客观景及休息的建筑物及坐具,它不仅是体能的休息,还包括人的思想交流、情绪放松、休闲观赏等综合的精神休息,同时它是城市湿地公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设施,也是景观要素的重要元素。
  2 生态型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特点
  生态型的游憩设施是景观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社会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而对于湿地公园来说其游憩性也是其首要的功能之一。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设施是处理湿地自然与人文、保护与利用、投入与产出等各种关系的集结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需要基于湿地的特点、现代休闲的趋势,并在整个城市游憩设施体系中对其准确定位。
  (1)游憩设施的生态性。生态型的湿地公园游憩设施必须是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开发学、园林规划设计、民俗学、人体工程学等理论综合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其游憩价值是通过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来体现,其生态性在理念上要区分于传统的仅仅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以人为本,人地和谐”的理念融入设计之中,并以生态学理论做指导,尊重自然生态规则来设计湿地景观和游憩项目,在设计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所有湿地游憩项目都直接或间接存有生态、环保、教育功能。
  (2)游憩设施的丰富性。为了保证湿地公园的游憩性,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游憩者,要做到丰富游憩设施,分区分类开发有吸引力的游憩项目,一个有生态功能的公园可能不要保证人们到达的次数很多,但是一定要在去过的人中有很深刻的印象,针对不同的地势特点和游憩路段设计不同的休憩设施,要以水空间为主,在水空间与人的游玩空间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共融。
  (3)游憩空间的连续性。游憩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小空间,这样人们在其穿行时不至于感觉乏味、单调、呆板,尽量使其有一定的变化、多样统一,人们行走时,有步移景异的感觉,随处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观,满足不同游人的活动需求。这就要求保证空间在视觉上和线路组织上保持连续性,利用一些细节设计来联系空间。研究结果显示,多数人步行超过500m就会感到厌烦、讨厌,情绪低落。因此,行走空间不能一直连续,在一定距离内,就需要扩大空间,形成小公园或者广场,并设置安排相应的休息座椅。这样才能填补行走空间在休憩功能上的空白。
  (4)亲水需求的可达性。湿地公园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水域面积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公园,植物也有很多的不同,植物的独特和人的亲水需求,使湿地公园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想把湿地公园的游憩性体现出来,在水的游赏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人的亲水性。
  亲水性的实现一种是静态赏水。人们行走时,如果看到优美的风景,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停下来驻足观看、欣赏,放松身心。这就需要在设计高品质的景观环境的同时,还要给游人安排设置可以让其驻足观赏、合影留念的空间场所,给游人提供相应的亲水设施,使他们既可以亲水、观景,还可以利用亲水设施开展其他亲水活动。例如,散步、晨练、写生、拍照等。静态赏水设施,如亲水平台、栏杆、亭等。亲水性的实现还有一种是动态赏水。人们游览时,需要观水、赏水、戏水,在滨河空间中休憩、散步、欣赏风景。因此,起着交通功能作用的游步道就尤为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空间环境质量的品质,需要将此种设施安排在大面积的水域空间或者有较长岸线的沿河地带,并且使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视觉上形成一定的空间变化,可以进一步加深游人在此空间的场景体验感。动态赏水设施,如汀步、栈道、桥等。
 3 生态型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设施是处理 湿地自然与人文、保护与利用、投入与产出等各种关系的集结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必须是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开发学、园林规划设计、民俗学等理论综合指导下进行,而其游憩价值是通过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来体现。
  (1)亲水空间的游憩设施。湿地公园中最大的空间即是水,在水上的游憩设施要保证一定数量,设计可以在栈道上选择水上亭廊的方式,既不占用过多的水域面积,也在人们通行的过道上形成休憩的设施。例如,亲水平台、栏杆、亭、汀步、栈道、桥等。另外,驳岸的设计也是游憩设施生态设计的重要部分,传统的碎石、植物等驳岸方式满足基本的防护要求,但是湿地公园中可驳岸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把景与观景设施结合起来,同时保证其生态的功能。例如,舫是水边常见的景观,在湿地公园游憩设施中可以把驳岸的设计结合舫加入水生植物做生态的处理,在舫的下部做圆孔,保证水的流通性,避免水在设施的底端形成死水,最后形成以游憩性结构为载体,以植物为主导,通过过滤、吸附、植物的吸收与转化等过程,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护岸和游憩的功能。
  (2)人性化的休憩设施。在湿地公园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对于不同的人设置各种各样的游憩设施,针对青年人,可以加强运动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突出野趣的设施,规范游憩者游憩行为,也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更好的便利;针对儿童,可结合水体和树林,开发有野趣的游乐设施,还可充分发挥郊野公园的教育功能、设施植物、动物教育场所及完善准确的植物解说牌;针对老年人,应在林下多设置座椅和活动空地,可以在其中练太极、下棋、健身;针对家庭,可以设置一些加深家庭感情的游憩项目。
  (3)游憩设施的细节设计。在湿地公园中可供游人使用的游憩设施很少,湿地公园的主体是“人”,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如何让这两者之间和谐共存,是设计中最大的难点。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针对水体和人流做出精心的处理,水域和陆地之间采用自然的斜坡交接,陆地上建立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使湿地作为一个公共游憩场所,可以对参观者开放,让游客在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的同时,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坏湿地的价值。在湿地公园的设计时,要以“水”为灵魂,把“水”这个主体贯穿于整个公园,而且每一个水域都需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规划设计结构,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把开放水域和沼泽地、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和泥地区域结合起来,既相互独立又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形成生态型的湿地公园和游憩设施。
  4 结语
  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在自然与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趋势。生态型湿地公园游憩设施设计是解决当前湿地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走出“以人为本”,在生态与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化、和谐化,设计不同于传统公园的游憩产品,丰富和完善城市游憩产品结构,不仅能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挥公园最基本的功能,也能打造独特的城市景观,让湿地公园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研究表明,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生态设计是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方法,在亲水空间、细节设计、人性化的角度综合设计的游憩设施对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有着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力.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 赵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
  [3] 王辉,郭玲玲,宋丽.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11.
  [4] 郭春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研究及实例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9.
  [5] 黄洁琼.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7.
  [6] 赵思毅.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理想环境丛书[M].2006.
  作者简介:史晓娜(1990—),女,河南安阳人,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理论。

上一篇:临鉴意识在唐宋以后山水画史断代研究中教育艺

下一篇:中国当代书法创作风格分期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