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幼儿色彩教学的价值与提升的教育方式

发布时间:2015-07-28 17:56

  摘 要: 色彩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引导幼儿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的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幼儿色彩教学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幼儿色彩教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幼儿色彩教学价值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色彩教学 价值 提升策略
  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在幼儿理解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效,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普及。色彩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调动幼儿的情绪情感、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幼儿色彩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1],而这些不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深入理解幼儿色彩教学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幼儿色彩教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幼儿色彩教学价值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幼儿色彩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德国色彩学家爱娃海勒认为,色彩是视觉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而视觉又是人的第一感觉,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人们看到某一特定的颜色的时候,就会联想到与该颜色相关的事物,形成一种心理体验,进而诱发某种情绪产生。比如,绿色代表安全与和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是大自然的颜色;红色则代表热情和奔放,给人以力量和幸福的感觉[2]。因此,幼儿美术色彩教学的内涵就是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色彩的教学和指导,提高幼儿对色彩认识和了解,同时引导幼儿通过色彩个性化地表达个人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色彩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幼儿不同阶段的个性心理特征[3],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幼儿色彩教学应具备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幼儿色彩教学的阶段性特点。艾斯纳指出,幼儿在不同时期对色彩的感知不同,其表现也各异。三岁之前为涂鸦期,涂鸦期幼儿的乐趣在于通过简单的线条和不规则的图形获得手眼协调的快乐,即简单的涂涂画画;三到四岁阶段称为象征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喜欢用线条和色彩主观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表达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与感受,具有超越现实的象征意味;五到七岁的阶段称为图示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并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图形代表不同客观存在的个体,以此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4]。幼儿色彩教学应针对幼儿不同的敏感时期,做到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上各有侧重和不同,这是幼儿色彩教学发展阶段性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色彩教学具有个体差异性特点。由于幼儿的性别、家庭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其对事物的看法理解程度不一样,个体身心发育程度存在差异,这会表现在对色彩的感知和喜好不同方面,对于色彩的组合、使用的好恶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特点,兼顾不同色彩发展水平幼儿的共同成长。
  2.幼儿色彩教学的价值
  2.1色彩教学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时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是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通过视觉直接感知美的意境,因此,通过色彩绘画和创作可以直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她们产生美的想象,从而带来身心的愉悦感。可以说,幼儿时期儿童的审美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特点。
  在色彩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对色彩作品的欣赏,让幼儿了解色彩,感受色彩之美,并进一步带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美的色彩,提高对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的认识,理解色彩与现实生活状态的关系,达到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幼儿进行色彩创作,让幼儿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并鼓励幼儿根据自身感受和体验及想象力,通过个性化方式创造美,创造属于自己的色彩世界。所以,色彩教学有助于幼儿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2色彩教学能够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
  鲁道夫·阿恩海姆曾指出,艺术是提高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5]。幼儿的感知能力包含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感觉能力指幼儿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能力,包含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幼儿通过眼镜、耳朵、手等获得某种感觉,进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激发自身的艺术灵感。知觉能力指的是幼儿对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的总体把握能力,是幼儿基于经验对事物的主观理解。色彩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在色彩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色彩作品的欣赏,可以不断让幼儿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提高自身对于色彩的感觉能力,并通过创作色彩作品,把自身知觉的事物通过想象跃然纸上,进一步增强对作品的认识,其感知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
  2.3色彩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意象是想象力的基础,想象的发生是以头脑中意象图示的数量为基础的,图示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想象才可能发生。想象的过程是对事物本身形象加以改造的过程,它与事物本身之间有一定的出入。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幅色彩画,画中不动的色彩经过我们头脑信息的加工,能展现出色彩中蕴含的意味,我们头脑中感知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普通颜色,而是色彩背后内涵的体现,我们称之为“意”。当“意”形成之后,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幼儿通常会把生活中与之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融入进来,使画面超越现实,这样幼儿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和体现。
  3.提升幼儿色彩教学质量的策略
  3.1欣赏感受色彩,提高审美能力。
  幼儿对现实事物及生活的感性认识是其鉴赏能力的源泉,因此,了解色彩、感受色彩就成了提高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第一步。通常我们使用的简便方法之一就是带领幼儿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感受与欣赏色彩,只有身临其境,幼儿才能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碧海蓝天产生最直观、深刻的印象和感受,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感受、体会大自然中各种美丽颜色,幼儿在每次亲身体验中,会不断加深对每种不同色彩的理解。另外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就是让幼儿 走进美术馆、艺术展览馆等欣赏高雅的艺术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色彩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做到在欣赏中感受色彩,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目的。
 3.2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形象思维。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定的带有情绪色彩与形象生动的场景,以致给幼儿带来丰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6]。幼儿对生活的感受往往决定了其对事物的认知程度,面对比较新鲜或复杂的事物,由于缺乏生活体验,便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局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创造一些形象的、生活化的场景,将一些色彩教学过程中的生疏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幼儿的体验感,给予幼儿良好的感受和启发,以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进行独立的色彩构思,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色彩作品。
  3.3熟知工具材料,掌握绘画技法。
  幼儿绘画目前一般普遍使用油画棒、彩色铅笔、彩色水笔和炫彩棒等。绘画的纸张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色纸、卡纸、宣纸、刮蜡纸等,这些材料使用起来比较简单,既能表现色彩的丰富变化,又可以增强画面的色彩变化和美感。另外,水粉、国画的使用日渐普遍,因为它使用方便,色彩变化多,受到小孩子的喜爱。教师具体指导幼儿绘画时,为了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让他们掌握的绘画技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3.3.1水粉画。水粉可以较好地表现色彩变化,并能在玩色时感受颜色的千变万化。绘画时几个方法步骤极重要,在每个年龄段有其不同要求。初学色彩,首先要了解色彩工具、笔与平常所用工具的不同。例如:颜料盒是盛放颜料的,最好能对格子进行冷暖色分类,这样幼儿用颜料时盒子里的颜料不小心混一起时不容易变脏,并能让幼儿在不经意中发现颜色相互融合变化的秘密;水桶毛巾搭配使用,是为了让笔宝宝变得干净清爽;笔有很多号,对于幼儿而言,基本准备四只就够了:宝宝笔(2号)、姐姐笔(4号)、妈妈笔(6号)、爸爸笔(10号),每一种笔有她适用的地方,小笔勾线、填色时小的地方用小笔,大的地方用大笔。笔头是扁扁的,可以用宽的地方画也可用窄的画,幼儿可以先从划线开始练起,感受颜色和笔触的不同。
  3.3.2用水粉和炫彩棒相互涂染,可以产生比较厚重绚丽的色彩效果。具体画法一般可以先用水粉画出地板,然后用炫彩棒第二遍着色勾画细节,颜色可以混合涂。
  3.3.3国画。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国画教学在幼儿园较难开展,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较难掌握。在国画教学中,设计言简易懂的词汇及儿歌帮助幼儿了解掌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认真观察、体验,提高幼儿的兴趣。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引导幼儿通过玩墨、玩笔让其观察笔的不同、外观的不同及握笔的不同。通过玩笔墨体验笔的运用,如侧峰、中锋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量多、少会产生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二是勤动手,想象创造,促进幼儿发展思维。中国画十分重视对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要求画面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构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处理空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此选择活动内容时尽量贴进幼儿生活并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启发性。我在指导幼儿学习用笔及用墨时,鼓励他们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画法表现出来。且给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幼儿想一想,换几种方法试一试,从而让幼儿有活动的自由和信心,大胆地尝试、创造。
  参考文献:
  [1]吴旖旎.浅析色彩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价值[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3.
  [2][德]爱娃·海勒.颜色的战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刘宏弘.蒙台梭利教育与幼儿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4):28-29.
  [4][美]艾略特·W·艾斯纳.儿童的直觉与视觉发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6]周琳.走进童心感受童画之旅——浅谈幼儿美术情境教学的方法[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5):177.

上一篇:美国华裔文学创作视角发展理念

下一篇: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可行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