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一般我们都是这样比喻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大环境。如果我们把父母看做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那么家庭就是校外的学校,学校就是家外之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以及家庭中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家是孩子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的第一所学校,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对儿童品质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家庭的教育功能。如父母的性格特点(大多数孩子都有遗传因素)、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子女的方式、特别是平时的一言一行等,往往直接影响着子女良好品质的形成,使儿童产生相应的人生态度和一言一行。第二来自家庭的结构环境,如大家庭(爷爷、奶奶和父母及兄弟姐妹)或小家庭(只有父母或者单亲)结构有无缺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等。这些因素很重要,其往往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大家庭的孩子一般性格正常,情绪稳定。
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又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各种家庭类型。其中存在病因因素的有下列几种:
1.拒斥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四大心理需要,这就是安全、隶属、认同和爱。在这一类家庭里,儿童无法满足这些需要。家庭在这方面少给了儿童些什么,那么儿童就会在情感和人格上表现出缺乏同情、友情和爱情。严重的会使儿童感情冷漠,不讲实话、不诚信,具有攻击性和反对癖。这一类家庭又有多种情况:如是受父母双方拒斥或是受一方拒斥(如后母),拒斥者性别和被拒斥者子女性别的异同,未拒斥的一方表现的爱的程度等,都会使儿童的人格有不同的反应。
2.破裂性。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因某种原因不存在在家庭中,即我们所说的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或者是留守儿童,而使家庭不完整。这种儿童长期在无安全保障的环境中生活,大多数儿童心理上有问题,表现在不诚信、学习习惯不好、卫生习惯不好。破裂型家庭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父母双方死亡、父母离婚和父母争斗(感情不和,经常性的吵架、争斗)。这三种家庭情况对儿童而言都是极不好的,特别是父母离婚甚至是父母死亡对子女性格影响相当大,一般来说这种孩子精神空虚、性格孤僻。争斗型家庭中,有时儿童也会参与在父母冲突中,有的孩子偏向父亲,有的偏向母亲,总之家庭矛盾不能得到解决。
3.溺爱型。这一类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放任自流,具体表现又有三种:(1)过度宠爱,从没有当作有思想和有需要的人。不鼓励儿童从小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给子女提供优越的条件,甚至是过分 第一论文网的优越条件。(2)过度宽容,对子女的错误一味原谅姑息、偏袒保护,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难以使孩子良好习惯、孩子想要的,不一定是有用的,或者说是适合他的,不能由孩子的性格做事。否则,长期下去之后,孩子会在家里不听话,给左邻右舍招惹是非。(3)过度期望。现在的大多数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仙”的心情。表现在,一方面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尽量满足,另一方面家长却给孩子增加压力,在仅有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里给学生加“辅导班”、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等。如果这些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就是件好事;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就给学生增加了压力和烦恼。
溺爱型家庭的子女,自我过分强化,情绪强烈并不稳定,提出要求常带侵略性,总是把自已放在让别人赞赏或攻击的地位。
可见,家庭不仅是儿童吃饭、穿衣、生活的地方,还是儿童心理的归宿,孩子的心灵受到爱抚、孩子的心情好了,品德受到了熏陶,久之,就能形成健康心理。合格的父母可以说是体贴入微的心理保健医师,也可以是促使子女心理变态的决定因素。
根据以上初步的调查分析,特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应以集体活动和群体行为影响每一个儿童,尤其要影响行为乖张的儿童,使他们能感到自已是集体中的一员,维护集体利益是一种荣誉,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这种良好的榜样促使其他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要适当运用奖惩手段,本着一颗诚爱之心,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应更多地注意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指明是非,使之改正。
2.家长应认识到成人的行为模仿往往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因此,家长应努力以自身良好的言行引导孩子、影响孩子。家长要提高自已的知识修养,尤其是有关儿童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修养,从根本上去了解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选择良好的养育方式。既不能对孩子完全放任、过分溺爱,也不应该对孩子要求过多。把良好方式的选择建立在遵循儿童天性发展和对其行为严格要求的基础上,使儿童的心理符合社会规范。
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教育的结果。我们既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学校教育的作用。只有这两方面相互协调、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为此,家长与教师应互通信息,主动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商议共同培养的方法、目标等。这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提高学生的色彩绘画能力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对农村美术教育的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