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书法的价值体系分析
同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中国画与书法,其自身均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中国画与书法也同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石,也代表了东方艺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两者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中不断地求同存异、相互发展与创新,如今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门类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强盛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民族艺术文化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其中,中国画与书法更加具有民族艺术的特质,两者也在不断地融会贯通,相互簇拥着完善高等艺术文化教育体系。
一、中国画与书法在艺术价值上的共性
中国画与书法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价值上有诸多的共同点:首先,国画与书法的创作工具材料几乎是相同的,俗称的笔、墨、纸、砚都是二者必不可少的绘制工具。尤其是宣纸最具有代表性,国画和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大多是通过宣纸作为媒介所表达出来的。其次,两者在创作形式上均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国画中的白描与书法的墨线是最具代表性的,在国画中的皴擦点染多为线条,书法中点、竖、撇、横等比划更是由强劲有力的线条组合而成。再次,国画与书法在审美情趣上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之处,两者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力。例如在形式章法上都讲究“虚实结合、疏密穿插、骨法用笔”等,其意境神态层面均以“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作为审美准则。
以书法用笔提高绘画技巧是诸多画家必要的途径之一。但绘画用笔不能与书法用笔等同对待,更不能将书法用笔的练习技巧代替绘画用笔之妙处。
二、书法用笔在写意花鸟画中的应用
其写意花鸟画创作与练习中的用笔技法原则上要比书法用笔复杂繁琐。简而言之,在写意花鸟画的绘制过程中所描绘的对象要比书写的文字要更加丰富、复杂,所以写意花鸟画的用笔之道不能完全等同于书法用笔。写意花鸟画的形成与演变、发展均不同程度地随着社会审美价值进行着转变,在写意花鸟画发展的不同阶段,书法用笔的技巧也不同程度地被借鉴和吸收到绘画中。在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有宋徽宗赵佶、林良等。近代画家有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等。宋徽宗赵佶其花鸟画特点为:常以瘦硬的线条描绘花草、飞禽等,其风格清新雅致,俊秀优美。这也得益于赵佶所创的“瘦金体”。林良的花鸟画风格独特之处在于草书技巧以及草书线条运用到绘画的描绘中,运用线条粗犷繁密但不失形似之妙处。时至近代绘画阶段,绘画巨匠齐白石、吴昌硕以及潘天寿均不同程度在绘画中借鉴和引用了书法用笔之技巧,在中国画的历史中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三、中国画与书法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近些年,国画与书法专业在高校的教学中不断出现危机感。中国画与书法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更多地被视为艺术品,从事该专业的从业人员更多地被视为“艺术家”。然而,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国画与书法专业“教什么”这一命题会使人产生困惑,画画与写字更多地被视为该专业的“代名词”。
目前,已有的《国画教程》与《书法教程》高校教学用书可以说已形成一种形式化的趋势,其内容也大同小异。多半是讲解绘画与书写的技法与技巧,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层面进行讲解与分析的高校专业用书少之又少。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国画与书法教育更应关注古人笔墨形迹所承载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和感悟,仅有技法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在中国画专业的具体的书法教学中,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可借鉴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大多数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天性为学生选择适合入手的字帖,这样就造成了书法教学方式方法“简单化”“一刀切”的不良循环。同时,在书法对国画学习的重要性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艺术方向的引导,这些都是缺乏对国画和书法之间关系的研究。
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要做的就是了解书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总结出共性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快吸取并能用于实际操作。由于学生的视野或知识有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根据每个学生的秉性兴趣点,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展他们的知识含量,使传统的专业与与其他专业进行学科交叉,让学生对国画与书法专业在观念上有新的改观。
高校国画与书法专业的教学,除了应有的传统、现代技法训练外,和书画相关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更应当被视为重点,例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文字学等。书画训练不仅仅是训练笔法与墨迹的美化和熟识,更应该注重人的内在修行与完善,提高文化修养与提高技法熟练程度应得到双向修正。
参考文献:
1.邱振中.关于笔法衍变的若干问题[J].书法研究,1984,(3).
2.林木.笔墨论[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56.
3.熊炜.论中国绘画笔法与书法笔法[J].艺术百家,2005,(6).
作者简介:
孙艳萍(1982—),女,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美术学(中国画)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现代广告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