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巴塘藏族弦子歌舞的文化审美

发布时间:2015-08-04 08:37

摘 要:巴塘藏族民间弦子歌舞文化体现出成熟的美学思想、健康高尚的审美追求和丰富的创美技艺。圆和转的形式美特征,健康向上的文化品位,产生于音乐歌舞实践而又对音乐歌舞实践起着指导作用。藏族音乐歌舞的审美方式和佛学修心养性、完善人生的方式是一致的。

关键词:巴塘藏族;弦子歌舞;文化审美
  巴塘藏族民间弦子歌舞文化体现出成熟的美学思想、丰富的创美技艺和健康高尚的文化审美。通过歌词、舞姿、曲调,乐器、服饰实现审视的效果,审美的意趣。巴塘藏族民间弦子歌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审美意趣有不同的倾向,且是越到后期审美意趣越趋成熟,境界越趋高尚,构成了巴塘藏族民间弦子歌舞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内涵的深刻性。
  识功能与审美形式具有共同的精神指向,都倾向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即美、善即美。而美也就是圆满完美与和谐真实。
   一、弦子歌舞中“圆”和“转”的形式美
  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律特征。这种独特韵律的形成,是根据人体运动的规律,加上民族审美意识的美化,同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其传统文化等又无不与这种韵律的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雪域藏民族舞蹈尽管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以及传统文化的统一,又使这些独特的舞蹈个性形成了共同的舞蹈美学特征和共同的舞蹈韵律特点。其中圆的形状,转的动感就是藏民族文化中数千年来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而声声不息追求的永恒如日月般和谐圆满的历史和永不休止的转动前进的历程精神的形象再现。
  巴塘弦子舞中围圈而舞的圆的形式美和转的动态感是重要的审美特征。也是巴塘弦子舞从古至今传承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象征内涵。
  “圆”不仅是舞蹈动作规律的要素,也是藏民族歌舞基础队形特点。弦子舞也称“嘎谐”,就是转圈而舞、绕圈而歌的舞蹈形式,但在实际表演中,圈舞也不是全封闭式,仍然是有头有尾,排头操琴的“谐本”在前,年少的舞者在尾。
  巴塘弦子歌舞的缘起、发展、传承在文献中没有记载,这与它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表演者的贫民身份有关。可见早期的弦子艺术属于贫民文化,是流传在下层劳动人民中间的艺术,甚至有人说它起初就产生于流浪艺人中。弦子早期表现的题材内容就是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为主的,它在早期是不能在传统节目和宗教活动上表演的。其传统乐器也不能为弦子使用。这可以从弦子表现的内容和使用的乐器上得到证实。
  二、圆的文化内涵
  在藏民族宗教文化信仰生活中,无论是古老的苯教,还是融佛苯为一体的藏传佛教,圆和转的文化形态在其教仪中、多姿多彩的造型艺术中和广为流传的各类自娱自乐的视听音乐歌舞文化艺术中都随处可见,这种圆的审美方式在古代是生产、生话的群体再现,如:古人围猎生存方式的圆,集体分配猎物的圆、部落围篝火载歌载舞欢庆的圆等等。
  在后来的藏传佛教文化中,以右旋为神圣,它是太阳与火的象征。此符号也源于本土宗教苯教文化,在印度也广为流传,佛教传入中国后,此符号寓意万德吉祥,舞蹈中的右旋,则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对吉祥的追求等宗教心理。强调右旋,带有深奥的宗教哲理。
  三、圆的文化审美
  从古老的果卓,羌姆,到弦子舞,这种周而复始的圆圈队形和永不停止的右旋准则,有如日月般永恒的转动,它象征着民族的团结和兴旺,同时,这种以圆圈为主的歌舞队形图案,亦代表着吉祥圆满和兴旺昌盛的含义。可见,“圆”形和由圆延伸的活态的转的动感在藏族歌舞队形中所孕含的审美内涵。
  圆是藏民族团结奋进精神,凝聚力的象征,圆是巴塘弦子舞最基本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藏民族完善的精神境界和追求。藏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轮回中一直绕着它丁冬转动,成为用生命、信仰和人生构筑的各自的圆。
  藏民族音乐歌舞是一种文化,它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种轨迹,也是民族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劳动生产、经济状态、审美观念、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精华的凝聚,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世代生活在我国西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藏族民间弦子,则是藏族传统文化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四、弦子歌舞中健康向上的文化品位
  (一)重调心善教化的审美功能
  调心是藏族音乐歌舞最典型的功能,弦子舞的表演过程即是调心的过程,而不单是一种技艺性劳作式的行为。巴塘弦子舞具有独到的审美功能。首先它很强调审美的视觉和听觉功能,深层的审美意义总是基于视觉感官这一效果的,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使感官达到最高兴奋质。而又不停止于感官的生理享受,进一步通过优美的音乐,启发心理上对美的企求,使人性的感化作用与音乐歌舞的感染力,能相互补充,升华为作品的内涵表达。完成根本意义上对重调心善教化的审美功能的追求。
  寄托情感,寄托理想,藏族音乐歌舞作者往往就是观者或观者的代言人,故在接受音乐歌舞形体语言的审美表达之前,就具备着一种主动的情感寄托。这种情感的寄托重于和先于感情的接受。所有是非功过,喜怒哀乐,无不在音乐歌舞作品中得以显现。
  启迪于生活的感受,而落实于载道、布道和教化感招的根本。巴塘弦子舞很注重社会作用、教育意义和道德准则。佛理人性形象化的融入真善美的事物中,通过审美招感教化民众,已是超越于审美本意的又一目的。流传广泛的弦子舞“孔雀吃水”就是这样借助对孔雀各种形态的摩拟,表现自然界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存关系。直接借形象来讲解佛教和谐生存的人生道理。其主题的重大,远远胜于题材的优美。对心灵的调心教化是其审美的根本目的。
  (二)健康高尚的文化审美追求
  巴塘弦子舞由于受本土文化的长期浸润和佛学思想的严格规范,无论表现题材内容、人体舞蹈动态或音乐旋律都表现出藏民族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健康、高尚和极积向上的特质,不只是为了舞蹈的赏心悦目,音乐的悦耳动听,歌词的溢美赞赏,更注重文化审美内涵的追求,注重民族群体人文思想健康意识与和谐社会风尚的构建,崇尚人生的道德修养,注重建树大无谓情怀。巴塘弦子舞就体现出一种博大的气势和高尚的人格品位。
  巴塘弦子舞有成熟的美学思想,健康高尚的审美追求和丰富的创美技艺,他们产生于音乐歌舞实践而又对音乐歌舞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形成了藏族音乐歌舞广泛 意义上的理论。这些理论少有提高到学术性的水平,但却与音乐歌舞创作水乳交融,不可少缺。
  (三)佛学真、善、美理念的诠释
  巴塘弦子舞表现的题材内容、围圈而舞的圆,游动的转的形式美法则等,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这源自于藏传佛学不是简单的宗教,它集政治、民俗、哲学、艺术等为一体,是一个立体的文化现象即“佛文化”。佛学内容涉及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生的终级意义,宇宙的根本规律属性等。远远超越了通常概念的宗教含义和艺术概念,是一种高度文明化的文化体。藏传音乐歌舞以佛学为重点内容的选择,就特定的历史社会而言,也是高尚神圣的,进步科学的。巴塘弦子舞音乐歌舞和佛学宗旨一致。佛理与艺心无别,佛性与人格相通,都为了实现真善美。藏族音乐歌舞理论认为音乐歌舞的根本在人生义理,生活知识与工巧的汇通,对作者人生观、道德观的正义与善良的强调,是藏族人民一心所要造就的精神财富和理想世界。
  巴塘藏族民间弦子舞的审美方式和藏传佛教的修心养性、完善人生的方式是一致的。藏族音乐歌舞至爱、理想、热情及相对的批判性,与佛学抑恶扬善,自度度人的理义一致。藏族音乐歌舞借助于佛学的途径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和前景。在伴随着洞查人生、实现人格的生存努力中,实现着音乐歌舞的价值,也实现着佛学倡导下的全社会人生理想的根本大义。
参考书目:
1、《巴塘弦子》益西嘉措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
2、《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 月第1版。
3、《对藏族歌舞弦子的探索》,涂青华:四川音乐学院音研所
4、《论藏族弦子舞蹈音乐》,孙宝萝: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上一篇:从“猫”的形象看中日文化异同

下一篇:中国二胡音乐创作与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