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与国外电影竞争
谈到电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好莱坞的大片,在电影院也是这类影片充满了噱头吸引观众,其次才是国产影片,但是却不分大片什么的档次了。这是人们的一种潜意识,当然,这种潜意识的形成也是因为国产影片在早些年的时候无论是电影中的特技还是画面的质量都及不上国外所谓的大片。但是,在近些年国产电影还是有着飞快的发展,无论是从影片内容还是画面质量都有着质的飞跃,虽然在一些观众心中还是倾向于国外的大片,但是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观众掉过头来以国产电影为主了。
有很多数据就可以充分证明着国产影片的飞速发展。首先是电影的产量,2006年1~8月的产量是330部,而在2007年同期就超出400部,2008年却又比同期增长55部,每年连续的增长说明在国内,电影的发展势头很强劲。2007年的票房全年在34亿左右,其中包括一级城市、二级城市和农村,而在2008年又同比增长了近百分之三十,票房总量占全球第十一名。此外,还有很多国产的大片获得国际奖项,使国产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声名鹊起。如贾樟柯的纪录片《无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而他的《三峡好人》自威尼斯电影节之后又斩获了7项大奖,创造了在欧、亚、拉美、非、大洋洲全部获奖的记录,此外还有很多国产大片得到世界的认同,是国产电影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都象征着国产电影的崛起,可是在此同时国外影片也在飞速的成长,两者在抢占市场的同时,也在进行激烈的博弈。
2007年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进口片票房的爆炸性增长。2006年进口片只有2部票房勉强过亿,但2007年不仅共4部过亿,其中《变形金刚》更是取得了27亿元的超高票房,是自1998年《泰坦尼克号》之后近10年以来票房最高的进口片。《变形金刚》在周票房仍达到1000万元时被撤下档期,总票房才未能最终突破3亿元。
2006年进口片前10名票房总计约6.6亿元,2007年则达到10亿元,增长了46%,而2007年度国产片前10名票房难以超过7亿元。从票房产出能力上看,进口片远远超出国产片,以2007年度中国电影票房32亿元计算,10部进口片的票房就约占全部票房的30%。国产电影只能依赖年底的三部影片《色·戒》、《投名状》和《集结号》勉强抗衡进口电影。
自此就可看出,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不过,论增长幅度来说,国产影片还是远远高于好莱坞的,在今年甩掉了排名第11的巴西,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且,据专家预计,中国有望在2010年赶超意大利和澳大利亚,跻身前十位,只是距离第一军团好莱坞、韩国和日本还是会相差甚远。
这两者的差距颇多,如果从源头开始,可以追溯到电影的投资上。国产电影的投资要比国外的许多电影的投资成本少很多,这里不仅仅是在电影拍摄时所需的资金和明星的费用,也包括电影制作后期的资金,比如设备。在国内现有的很多电影制片厂里仍没有很及时的升级设备,使得两者在和面的质量和特技的效果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着人才的缺失,在国内,电影方面的人才还很稀少,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为0。个别的人才是无法建立起一个体系和一个项目的,需要许多此类的人才配合才能生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所以在设备的引进的同时还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当然这也是投资的一部分。其实,这种现象也是极其明显,国产电影在产量飞速增长的同时质量却跟不上,比如2004年韩国电影产量不过60部,收益却是国产电影的6倍。而2007年中国电影产量近400部,可真正投资超过1000万的电影不足50部。从票房角度来看,2007年的400部电影中,超过100部电影不足60部,仅占国产影片时长的百分之十五,而超过千万的影片就更少,只有30部左右。观众的选择其实也就代表了一部分影片的质量,这也是国产影片竞争中的不足之处。
此外,电影种类的供给与需求也不统一。07年中国电影的产品结构中,各种“主旋律”电影,约占40%左右,勉强能够称为“艺术片”的影片约占10%,另外还有26%的影片形态模糊、难以归类,而具有商业类型片“外形特征”的影片仅占24%左右,这其中还有将近一半是粗制滥造的所谓商业片。可以说,2/3以上的国产影片市场定位不准确,类型特征不明显。国产片的艺术创新能力、产品制作水平和市场适应力、竞争力普遍不足。相当一部分电影不仅制作质量低下,而且电影观念陈旧、叙事方式老化,缺乏对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电影观众的需求的了解,缺乏适应影院消费特点的“必看性”。这种情况,在国营电影制作机构的影片中表现得格外突出。目前的绝大多数国产影片制作完成之后再发行不是由发行、由需求来决定产品的生产和投放。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电影产品产销不对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各个档期之间、各种类型之间的不平衡,前半年几乎没有国产强档影片出现而后半年国产大片却扎堆竞争,长假期间可能有了动作片却缺乏家庭片、少儿片供核心家庭选择消费等现象频繁发生。正是由于国产影片不能满足逐步发展、逐步细分的市场需求,也直接导致了电影市场对进口电影的需求的增加,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还有电影的行政性促进也与电影的发展规律不吻合。目前电影主管部门和各级党政军机构,都积极介入甚至直接资助生产了大量表现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特别是表现当代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主旋律影片。这些影片艺术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相当部分不适应市场需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政策性措施促进发行这些影片,使这些影片往往无效地占据市场空间和时间,而且严重影响国产影片的市场声誉。在保证对公益性电影事业的资助、青年电影人的培养、电影技术的升级需要的前提下,政府的电影生产和发行资助急需借助市场化运作来发挥更大的效益,推动中国电影创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对于这些问题国产电影应该提出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弥补,以增强国产定影的竞争力。在这里有几条建议:
通过市场引导、产业服务,优化电影产品,提高电影产品的制作质量和市场适应能力,对于电影产品的产销不对路,电影主管部门应该以更大的力度,推动电影发行公司的资源整合和扩展其投资融资渠道,使中国电影公司、保利博纳、华谊兄弟等多家具有投资和制作能力的发行公司做大做强,甚至允许其与香港以及国际企业和资本合作,使电影投资、生产、发行能够有效地联动起来,提高电影产品生产和投放的有序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应该成立2~3家具有专业水准的电影投资咨询公司,为党政军以及各个部门、各个非电影行业的企业和社会资金进入电影投资领域提供专业咨询和其他经纪服务,帮助社会企业、社会资金以及境外、海外的企业和资金更安全有效地进入中国电影投资领域,同时,也提高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生产出更多具有市场价值的影片。同时,也应注意推动国产影片公益和市场相补充的多元发行放映方式,充分拓展国产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大量的主旋律影片、商业影片、艺术影片在同样的市场上竞争,既造成放映空间的拥挤,也造成消费信息的混乱,影响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和选择。因此,我们建议将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公益放映与商业放映区分运营,让主要依靠非商业性投资生产和制作的大量缺乏影院消费可能的主旋律影片,借助二级市场、公益放映、电视播放来发挥其社会效应,减少这些影片对影院市场这一相对特殊的市场空间的干扰,让更多的商业影片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能够更清晰地被消费者识别和选择。事实上,近年来迅速增长的影院空间已经足以消化每月两部大片(包括进口分账大片),倘若每月能有1部大制作国产商业影片、2~3部中制作商业国产片、4~5部成熟的小制作商业类型片进入影院市场,而一些小众的艺术电影则主要利用多厅影院的艺术影厅、艺术影院、高校影院等渠道放映,那么中国电影市场将会有重大改观。放映渠道的区分,是电影细分市场、被观众认可的重要手段,也是电影产业化的一种选择。
推动综合性、跨媒介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建立和发展。关于这一点,是国产电影的欠缺不分。电影作为创意工业,必然趋向于规模经济。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背景下,竞争的压力、市场的压力、渠道的压力都迫使全球的媒介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形成集中竞争的态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减少横向和纵向交易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但在中国,电影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国营的没有体制保证,民营的没有政策激励,外资受到种种限制,机构不在相同平台,资本不能自由组合,至今中国也没有形成能够影响产业格局、参与国际传媒竞争的多媒体的大型综合文化产业集团。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现在还处于美国电影产业的1910~1920年代,即中小规模企业混乱并立,超级大企业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产业“初级阶段”。1920年代,经过激烈的竞争,华尔街的大财团介入之后,好莱坞逐渐形成“五大三小”的具有垄断性的巨型公司,并由此开创了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好莱坞持续百年霸业的基础。中国电影应该在政府放松媒介行业管制的基础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跨媒介、跨行业、跨区域、跨级别的以内容生产和发行为核心的品牌影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扩大融资、整合资源,按照利益普遍性原则进行纵向和横向产业整合,形成在理念、机制、资源配置和市场目标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真正意义的集团企业。特别是需要组建几个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电影制片、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电影企业,这些企业既需要在本土有足够的市场控制能力,成为使国产电影在本土市场取得绝对优势的中坚力量;也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能力,成为中国电影参与国际市场全面竞争的主要力量。
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形成以本土市场为根据地的国际性大电影产业格局。在国内这是一大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国情,注定了许多人无法对于正版出品的电影有消费能力,由此盗版等形式的偷窃应运而生,也严重影响了电影的发展,和市场的平衡。中国电影首先必须依赖和开发本土市场,为本土市场服务,并以此作为根据地走出国门,逐渐扩大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份额。中国内地13亿以上的人口,6亿左右的城镇人口,加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的人口,以及高速增长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都决定了中国本土电影市场的巨大的潜在空间,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最大优势,是其他任何国家目前都难以比拟的。这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与此同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还无力与好莱坞电影正面竞争,甚至在中国的本土市场,也会面临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冲击。但是,随着中国电影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迅速提高。中国电影相对的低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应该说仍然具有竞争力。3亿元人民币已经是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电影,但仍无法与美国每部电影9600万美金的平均花费相比。所以,即便是有限的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补充,增加中国电影的投资信心,提高中国电影的盈利空间。如果每年能够有5~10部中国(包括香港地区)电影进入全球主流电影市场,有20部影片进入部分海外市场,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格局都会产生重大改变。虽然这近几年不断在技术上升级,可是还是很难改变这种现象。
要扩大影院的规模,扩大观众的数量。可以以票价为竞争基础。因为无论是在发达的好莱坞还是在韩国,高价票永远是高票房的一大障碍。所以鉴于中国的国情,票价是务必要降低以扩大观众的规模的。
最后就是人才的培养和防止人才的流失,从而推动电影产业的升级。电影是新型的产业,追求的是唯美和创新,所以得人才的培养是很重要的环节,以保证不断的给电影产业补充新鲜的血液,使其活力四射,更富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