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芭芭拉少校》中的三位一体

发布时间:2015-07-04 09:19

  摘要:萧伯纳的喜剧作品《芭芭拉少校》以救世军为题材,通过对剧中人物的描述,揭示了贫富不均和劳资冲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究竟是谁导致这一切问题?安德鲁·安德谢夫,那个靠军火生意发财的百万富翁?柏丽托玛夫人,没落的贵族夫人?还是芭芭拉·安德谢夫,救世军的女少校,亦或是她的未婚夫库森斯,希腊文教授?由于解析文本的视角不同,评论家们对此问题众说纷纭,本文则从三位一体的角度试析《芭芭拉少校》中导致一系列尖锐社会问题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三位一体;精神主义;金钱主义;实用主义
  
  三位一体最早见于基督教,它指的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和一个本体。这些位格不是分离存在的——而是完全的合一。在阅读完《芭芭拉少校》的文本后,细心的读者们不难发现在该喜剧末尾出现的由安德谢夫,库森斯。和芭芭拉组成的“铁三角”与三位一体结构不谋而合。这个三位一体结构的形成从表面上给工人阶级带来工作机会,使他们摆脱贫困,而事实上它将继续导致贫富不均和劳资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与以往不同的只是它的表现手法更具有伪善性和隐蔽性,造成的后果更具有广泛性和严重性。
  其中安德谢夫扮演了三位一体中圣父的角色,军火商安德谢夫在剧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他厚颜无耻、贪得无厌。认为金钱万能,声称买进卖出是他的哲学,利润是他的宗教信仰,而金钱与火药是他的宗教基础。坚信自己就是国家和政府,是真正的统治者的同时,他宣称国家只不过是为资本家服务的机器而已。在安德谢夫的诡辩中,贫穷扮演了罪恶的角色,以此推理,要消灭罪恶,就势必要消灭贫困。自然而然,尽可能地多赚钱成为除掉罪恶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无形中使他“死亡工厂”的所作所为成为理所当然的,甚至是正义的行为。
  安德谢夫在剧中的中心位置不仅仅表现在他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表现在他知人善用的智慧上。首先,对待广大工人阶级,安德谢夫通过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在工厂中建立起一套等级制度,借培养出来的工人贵族之手达到分化瓦解工人队伍的目的。而剧中安德谢夫收买救世军的行为,也并非单纯为了宗教信仰和他的上帝,更不是为了慈善,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各种慈善措施来缓和工人们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以确保他“死亡工厂”的顺利经营。为了他的事业,他苦心寻找他的“合理”继承人。在断定他的亲生儿子——斯蒂芬优柔寡断,不具备领导才能后,安德谢夫毫不犹豫地剥夺了他的继承权。而一睹芭芭拉的风采后,安德谢夫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使她倾向他的一方。如果说安德谢夫的财力是使他占据中心位置的充分条件,那么他的智慧,他的知人善用则是使他高居中心位置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安德谢夫是最终的胜者。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芭芭拉的介入而改变,而其他人的思想却因他而发生了变化。
  在三位一体的结构中,圣子的角色颇具迷惑性。从表面上看,既然安德谢夫充当圣父的角色,那么圣子理所应当是安德谢夫的儿子——斯蒂芬。然而斯蒂芬的一无是处,仅仅会所谓的明辨是非使他很显然无法胜任圣子的角色。此时另外一个人闯入安德谢夫的视线——库森斯。
  芭芭拉的恋人、诗人库森斯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对救世军并无感情而言,并且他根本不热衷于为救世军演奏乐器。为了追求巴巴拉,他不得不混进救世军:为了讨好芭芭拉,他心甘情愿地背上大鼓伴其左右。库森斯曾经批评军火大王安德谢夫,并且对其“死亡工厂”不屑一顾。而当一切对其有利时,库森斯千方百计的使自己当上安德谢夫的助手。为了使自己顺理成章地成为“死亡工厂”的继承人,库森斯甚至不惜公开自己隐瞒多年弃儿的身份。从一个弃儿到芭芭拉少校的恋人再到“死亡工厂”的继承人,库森斯每一步都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处心积虑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当他成功的成为安德谢夫的助手,“死亡工厂”的继承人时,也就预示着他成为安德谢夫的代言人。确定了他“圣子”的角色。

  本剧中的主人公芭芭拉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作为救世军中的少校,芭芭拉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她认为宗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女,而她的理想就是通过救世军来拯救人类的灵魂。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芭芭拉的理想之路却困难重重。救世军所面对的大部分人是穷人,而这个组织却缺少资金从事这样的慈善事业。由于经费短缺,芭芭拉所在的救世军收容所的经营举步维艰。正在此时,芭芭拉的父亲安德谢夫出于个人的目的,在参观收容所时当场捐出5000英镑。最初芭芭拉拉对这一举措无法容忍。她难以接受她所苦心经营的慈善机构竟然是靠杀人不眨眼的军火商的赞助而维持。因此,芭芭拉竭力说服救世军,希望他们不接受父亲的金钱。在她眼中,她和父亲的冲突,仅仅是是信仰和经济的冲突。芭芭拉并未意识到当时她生活在美好的理想当中,她渴望拯救他人,特别是穷人,但是她从未意识到穷人真正迫切需要的不是道德上的救助,而是物质上的满足。如此一来,芭芭拉与父亲的冲突明显转化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当目睹人们感谢安德谢夫的善行,欢天喜地地将他送走后,芭芭拉痛苦地摘下救世军领章,别在父亲的衣领上。这一举措预示她的幻想开始破灭了。为了履行约定,在安德谢夫拜访救世军后,芭芭拉如约来到父亲制造杀人武器的工厂。出乎意料的是,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一片血腥。一片狼藉。芭芭拉一家人所看到是一个非常完美,散发出一片祥和气息的小镇。一切问题和摩擦都由于基本物质问题解决而迎刃而解。此时,芭芭拉的幻想彻底破灭,她开始相信是“威士忌大王”和“死亡工厂”救活了穷人。芭芭拉的加盟使三位一体的“铁三角”正式形成。剧末她像孩子一样的举措预示她的重生,虽然芭芭拉仍然是那个充满理想,斗志盎然的芭芭拉,但是她的思维立场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芭芭拉少校》最终形成了由靠军火生意发财的百万富翁——安德鲁·安德谢夫,他的女儿,救世军的女少校——芭芭拉·安德谢夫,和她的未婚夫。希腊文教授——库森斯构成的三位一体的“铁三角”结构。他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偶然发生的,他们所形成结构的功效也不是原来各自能力的简单叠加。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结构使金钱主义,实用主义和精神主义最大限度地紧密结合,而这个体系的形成使原本赤裸裸的剥削更具有伪善性和隐蔽性,而由此造成的后果也更具有广泛性和严重性。

上一篇:试析儒道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再评电影《

下一篇:当下中国电影的市场建设与创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