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电影创作元素分析
提要:新生代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具消费潜力的受众群,其审美趣味具有多元气质、全球视野、自由独立和时尚风潮等特殊性。都市电影作为新生代受众熟悉且热衷的电影类型,在近年来表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但也呈现出创作元素的单一、类型意识的缺失和价值导向的扭曲。本文立足于新生代受众审美趣味,据此分析选秀竞技、后现代戏仿和童话情结等典型都市片创作元素,以实现其在电影中寻求的个体成长体验和集体情感共鸣.
关键词:新生代;受众;都市电影;创作元素
电影的发展,既伴生于社会的变革,也伴生于由此而来的电影受众的变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诞生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代已逐渐成长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作为“孤独一代”的70后、80后、90后是个体而自主的,集体成长环境的变化和代际交流的阻隔使得他们善于借山各种新兴媒介营造出虚拟的个体想象和集体回忆,并呈现出具有多元气质、全球视野、自山独立和时尚风潮等特征的审美趣味.
另方而,“城市生活最能呈现当代人的精神内核,是电影挖掘的重要‘场域’,城市电影是以当代城市生活空间为叙事空间,表现人与人、个性自山与制约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之间冲突的影片”。(‘)覆盖广泛的都市爱情片,逐渐从传统伦理的侄桔中摆脱,演变为都市男女用以弥补现实中纯爱缺失的替代性情感消遣品。熟悉的城市景观、似曾相识的爱情曲折和全然阶生的美满结局,银幕上“熟悉的阶生人”向新生代传递着幅幅世俗咚}景下的超然百态.
事实上,无论在20世纪二四}年代的美国好莱坞,还是在21世纪初电影业蓬勃发展的日、韩地区,都市电影都表现出兴盛的创作生命和无叫比拟的市场优势,更创造出多个中小成本电影的票房神话。近年来的中国内地,新生代观众的消费能力与都市电影的市场需求同步增长。在2007年统计的234部影片中,当代生活题材195部{占一83%),其中城市题材150部,占77%,以《夜.
上海》为代表的爱情片共17部,占一各电影类刑的首位。选秀竞技:读图时代的草根精神体现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为中国的电视屏幕带来了阵选秀风潮,自此,以选拔明星为最终目的的“真人秀”蜂拥而至,形形色色的选秀节目,树立起无数个风格迥异和形态多元的草根榜样,成为“庶民的胜利”.
与前人小同,读咚}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受众小仅是大众媒介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其中的主动参与者.
都市电影敏锐地抓住“选秀竟技”等深受新生代受众喜爱的媒介形态,使之成为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表现为:1.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如《乐火男孩》(2009);2.作为核心事件贯穿全片,如《时尚先生》(2008);3.决定人物命运的戏剧冲突,如《完美新娘》(2009);4.人物才艺性格的展现形式,如《精舞门》(2009)等.
在全民选秀的氛围中,都市片嫁接上各种方式的“选秀”,希求就此搭上这班顺风船,从此乘风破浪。然而,对“选秀”元索的“简单拼贴”使之最终沦为影片中招摇的标签和浅自的剧情。《完美新娘》中大龄“剩女”杜蕾效参加的“完美新娘”选秀,寥寥的选手、简陋的舞美、廉价的服装、随意的评分、缺乏设计的比赛环节和洋相百出的个人表现,这个本应内在“完美”的女孩成为自娱自乐的选秀小丑。《时尚先生》的主角李嘉音办“时尚先生”选秀大赛的初衷是让自己的事业走出困境,其前妻叶苦担任评委的初衷是为了向负心汉复仇,女扮男装的假小子廖宇参赛的初衷则是为了配介姐姐的复仇大计,在巨大的自我膨胀和成名诱惑下完成比赛,最终演变为场动机小纯的选秀闹剧.
都市电影中对“选秀”的误解和误读都与现实“选秀”中“审丑”、“功利”和“肤浅”等诸多对新生代受众审美的质疑小无关系。从70年代末推行计划生育后的第批独生子女开始,均被笼统地冠以“小皇帝”、“小公主”之名,表而看来,新生代受众对“选秀竟技”的狂热来源于对名利的虚无追逐和对榜样的白目崇拜,也小愈为种对繁华表象的尊崇,归咎于“他者”和“社会”的责任感缺失,是另种形式的信仰沦丧。但究其根本,新生代在被长期保护的同时,也成长于孤独环境中,年轻的都市人群混迹于钢筋水凝构筑的封闭世界,缺乏群体性的交流,缺乏友邻间的关爱,在内心深处渴望被发现、被重视以及被认同。在现实世界与内心失衡的矛后而前,轰轰烈烈的“选秀”恰好提供了个舞台,得以使个性化的展示喷薄而出、为人瞩目.
囚而“选秀竟技”元索对于个体成长体验和集体情感共鸣的实现,首先是“选秀”形态的植入:零门槛的报名选手、多变的环节、激烈的竟争、时髦的舞美和光辉的胜利等,小仅应超越真实情境“选秀”的形式感,更重在彰显““}人民狂欢”的“仪式感”。作为经历过““}人民选秀”这载入社会文化史)]}j的媒介事件中之员,新生代受众止是借山影片中“秀”的仪式感,勾连起在现实“选秀”中旁观者或是当局者的真实体验.
其次,是以“选秀”形态之具象,承载草根精神和英雄主义之意象。“选秀”并非场简单的电视游戏,而是对普通生命的平视、对自身价值的审视,是在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破茧而出。电影在内容上无论选择怎样的“秀”,在创作中尤须强化主人公在艰难赛程中具有转折}h}的蜕变和蜕变前后的巨大反差,戏剧化的方式更容易触动新生代受众坚硬的自我保护层下柔软而敏感的心灵.
此外,“选秀”的结果对于受众判断影片男女主角的最终命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肥皂池般的华丽胜利能带来短折的视觉快感,并使其幻化为银幕上的“另个我”,当剧中人物得到来自外界的认叫时,新生代受众也同时获得对自身的认同和肯定.
后现代戏仿:重构中的影像新规则处于家庭中心位置的新生代如“花朵”般接受来自周遭人群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也被“温室”禁锢了脚步,并被严格要求于成人世界的规矩和法则。相较于其他时代的人群,反驳与批判在新生代身上有过或有着最为鲜明的显现,媒体构建的虚拟世界更成为个体逃避现实或是抗击现实的载体。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规则的离经叛道,新生代受众渴望在影像中看到一种不依附前人,由自我创设,并足以体现其自由独立人格的全新规则。在电影中,这种全新规则的创设体现为对现代权威价值观的颠覆与重构,也体现为一种网络时代的影视语言和逻辑思维,或可将之纳入西方哲学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之中,它“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5)包括《花眼》(2001)、《疯狂的石头》(2006)、《疯狂的赛车》(2009)、《夜·店》(2009)、《倔强萝卜》(2009)在内的都市电影都开始巧妙地使用互文、借鉴、拼贴、化用等后现代艺术偏爱的手法。既要背负前辈的沉重历史,又无法在现实中自由放飞梦想,后现代都市电影以苦涩而混沌的影像基调,以戏谑现实或嘲弄梦想的方式,通过经典戏仿的表现手段成为新生代寻求解脱的一剂良药,它“超越精神提示我们怎样走出沉重的历史,提醒我们也许可以用另一种套路去解开现实的历史”。(6)鉴于新生代在社会环境中个体体验的差异和集体情感的相似,后现代戏仿元素的运用应是多元化的,而非落入“非搞笑不卖座”的误区:情节的反逻辑性、单一的搞笑台词和人物形象的小丑化。既可以mv方式“肢解了线性叙事的时间性,而显现为空间化的碎片组合”;或可以错落的情节、高智商的逻辑梳理、个性化的黑色幽默、传统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杂糅交织,给予观众一种混乱却抽丝剥茧的快感。对于新兴网络话语、典型家庭关系、特殊社会群体(富二代)、知名人物事件等的后现代戏仿,既可为影片的趣味元素,亦可独立为主要剧情,并呈现出搞笑幽默、浪漫轻松、沉重反思、紧张悬疑等不同的影像风格,在避免新生代审美疲劳的同时,也满足其多变的审美趣味,为其提供统一于后现代戏仿之下的观影可能。另一方面,尽管答案犹未可知,但不免让人忧心忡忡的是都市电影对后现代元素的大量运用也许会流于对纯粹的形式美感和视觉快感的过度追求,简单的后现代元素消解了传统电影对意义的追索迷恋,成为一种快速的欢愉、通俗的快感和浅白的励志,并就此将新生代受众带向新的人生迷思与情感困境.
童话情结:新生代的集体成长记忆2009年暑期,都市爱情片《非常完美》上映仅十天,票房已达到6000万元,创国产都市爱情片首个十日的票房之最。这部定位于国际视野的爱情喜剧,显现出现代城客时尚理念的“夺爱之战”,以炫丽的动画、缤纷的场景、奇异的造型和夸张的语言,成就了一次童话般的视觉盛宴.
面临成长阵痛、职场斗争和社会压力的新生代,无法在影像的自省、反思和批判中获得纾解,也普遍不像前代人一样愿意沉浸于琐碎的家长里短、沉重的苦难过往和充满怨妇情绪的苦情境遇中,恰恰相反,他们对轻松无瑕的童年记忆乐此不疲,因而“童话”成为都市电影重要的商业元素.
“童话因素”作为新生代受众纯真年代里最有益的个人成长精神食粮,在都市电影的创作中,首先体现为电影语言的童话形式感,例如《完美新娘》中杜蕾丝的口头禅“休息,休息一下”(见于80年代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其次体现为超现实人物的设定,例如《爱情呼叫转移》(2006)和《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右》(2008)中的另类天使,他们如现实中的阿拉丁灯神,将凡人的情感窘迫转嫁至虚无的梦幻世界;第三体现为传统意义的童话爱情模式,例如《向左走向右走》(2003)、《夜玫瑰》(2009),历经挫折后“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但形成跨世纪一代最弥足珍贵的集体情感共鸣的关键,并非个人点滴童年回忆的数量总和,而是适用于新生代受众们的“想象的怀旧”之气场。一方面是对包括校园生活、习惯风气、物件话语等在内的集体回忆本身的故事化表现,另一方面表现为现实中不完美情感的替代性满足,由此唤起了他们孩提时代的童话情结。当下现实中的不完美是新生代“正在”共同经历的——快餐爱情、超速婚姻、办公室斗争、人际交流障碍、理想幻灭、信仰缺失等,作为替代性满足的童话情结因素则是他们“曾经”共同期待的——海誓山盟、忠贞不渝、个人奋斗、兄弟手足、坚定理想、崇高信念等。电影以广义的“童话”或曰“超现实”承载了一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兴趣品味和道德操守,更承载起他们人生中最简单纯粹的情感向往和价值观念。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般“无保留地认同这部影片的多为马小军或曰王朔的同代人,他们在其中找到了他们的无处放置与附着的‘想象的怀旧’之感,找到了发露与表达”。(7)结语1979年以来,随着电影观念的演进与观众兴趣的变迁,多样化的中国影坛呈现出一种积极探索、锐意进取的蓬勃生机。在此后的一系列都市影片里,都市不再是简单的故事场景,而是与创作主体的情感世界和影片人物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的叙事空间。(8)全球化语境下的新生代受众在审美趣味上更与前人有所差距,包括《非诚勿扰》(2009)、《女人不坏》(2009)、《窈窕绅士》(2009)在内的都市电影越来越多地将故事场景置于高档会所、高科技楼宇、主题派对等现代都市空间,将角色定位于公司白领、演艺明星、时尚主编、医生学者等都市人身份,但这两者却常常与“罪恶”、“冷漠”、“异化”等否定性概念或“时尚”、“前卫”、“多金”等符号化概念联系紧密.
立足于新生代审美趣味的都市电影,也许将充满了更多新鲜的影像元素,从而迎来商业上新的巅峰。但对于年轻观众而言,致力于表现“城乡文化冲突”的优秀都市电影却存在一定缺憾,或是有意识回避或是戏谑式嘲弄。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中,都市电影无论以何种电影语言和叙事元素加以表现,唯有对都市文化和各阶层的都市人群充满真挚、理解和真诚的热爱,才有可能焕发出恒久的魅力,并赢得巨大的市场前景.
下一篇: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