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
发布时间:2015-07-04 09:22
摘 要:文章指出,电视新闻人员应在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上不断提高、充实和创新,跟上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前期拍摄;后期编辑;音画同步;剪辑
abstract:the article is pointed out, tv news personnel should shoot and improve, substantiate and innovate constantly at the editor later stage in earlier stage, keep up with the paces of the reform of the tv news.
key words:shoot in earlier stage; editor on later stage; draw and move ahead simultaneously in sound; film editing
目前,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个概念已经悄然兴起,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随着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步。
现如今,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WwW.lw881.com通常,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一是前期拍摄,二是后期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1 前期拍摄
新闻事实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事实是新闻得以形成与成立的基础,新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获得的,新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实现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除了抓拍好现场外,要运用好现场声,同期声也表现的是新闻的现场感,电视新闻能正确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使新闻增强现场感,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也能更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的同期声,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做到声画同步。同时,要与环境声互不干扰、突出主体。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是由记者出镜作报道,但更重要的特征是,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记者应当在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同时还要重视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运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感到更加亲切、真实、可信,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媒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这种转变如此深刻而迅猛,以至于一贯以承载意识形态教化为己任的电视新闻也无法逃避。在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传播理念下,将谈话与沟通机制引入到电视新闻中就多少带有了必然性。画面信息常常要求每条新闻(以每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镜头”,其他7个系为“基础”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注意;所谓“基础”性镜头是指背景性和过程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推拉摇移)镜头的感知,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
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追求一个“完形”。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逐步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视觉力求以简单、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
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
电视新闻应强化后期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现在,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特技与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强化感观效果等。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后期编辑、制作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经常是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如遇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电视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电视新闻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外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3个部分,有利于“分秒必争”;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们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这些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位编辑能否胜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尺度,但我们不能用“基本技能”来决定一切。随着传播观念的深入发展,电视新闻的可看性已作为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质量的形式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
21世纪是知识主导的世纪,电视新闻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电视新闻队伍如不进行提高、培训、充实和创新,则不能适应新世纪激烈的新闻竞争,不能跟上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前期拍摄;后期编辑;音画同步;剪辑
abstract:the article is pointed out, tv news personnel should shoot and improve, substantiate and innovate constantly at the editor later stage in earlier stage, keep up with the paces of the reform of the tv news.
key words:shoot in earlier stage; editor on later stage; draw and move ahead simultaneously in sound; film editing
目前,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个概念已经悄然兴起,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随着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步。
现如今,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WwW.lw881.com通常,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一是前期拍摄,二是后期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1 前期拍摄
新闻事实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事实是新闻得以形成与成立的基础,新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获得的,新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实现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除了抓拍好现场外,要运用好现场声,同期声也表现的是新闻的现场感,电视新闻能正确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使新闻增强现场感,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也能更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的同期声,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做到声画同步。同时,要与环境声互不干扰、突出主体。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是由记者出镜作报道,但更重要的特征是,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记者应当在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同时还要重视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运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感到更加亲切、真实、可信,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媒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这种转变如此深刻而迅猛,以至于一贯以承载意识形态教化为己任的电视新闻也无法逃避。在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传播理念下,将谈话与沟通机制引入到电视新闻中就多少带有了必然性。画面信息常常要求每条新闻(以每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镜头”,其他7个系为“基础”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注意;所谓“基础”性镜头是指背景性和过程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推拉摇移)镜头的感知,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
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追求一个“完形”。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逐步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视觉力求以简单、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
2 后期编辑
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
电视新闻应强化后期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现在,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特技与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强化感观效果等。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后期编辑、制作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经常是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如遇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电视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电视新闻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外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3个部分,有利于“分秒必争”;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们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这些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位编辑能否胜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尺度,但我们不能用“基本技能”来决定一切。随着传播观念的深入发展,电视新闻的可看性已作为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质量的形式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
21世纪是知识主导的世纪,电视新闻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电视新闻队伍如不进行提高、培训、充实和创新,则不能适应新世纪激烈的新闻竞争,不能跟上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
下一篇:加快基层网络电视平移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