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新生态”建构
发布时间:2015-07-04 09:23
提要 本文从娱乐传播理念入手,把脉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生产实践,探讨电视娱乐文化编码及视觉设计的缺失,由此构建电视娱乐节目“新生态”,促动娱乐与人、娱乐与文化的深层和谐。
关键词 狂欢 游戏精神 文化编码 视觉效应 新生态
abstractthe paper starts with analyzing ofcommunicationideas onchina's tv entertainment program production, and discussing the cultural encodings of tv entertainment , and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 of visual design. from these, china's tv entertainment program need to create "new ecology", which promotes healthy entertainment, and realizes the deep harmony with person ,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e.
keywordcarnivalgame spiritculture encodingsvisual effectnew ecology
当下媒介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共谋已是不争的事实,就电视娱乐节目生产而言,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近年来已占到我国电视总节目量的7.5%以上,人均日收看娱乐节目时间约达12分钟。WWW.lw881.com①如此繁荣景象背后,配方化的类型生产模式,庸俗低级的审美趣味,质和量的落差,既导致娱乐节目这一“物种”个体生存危机,也造成了电视媒介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恶化。
本文立足于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生产实践,把脉娱乐传播理念及视觉设计的缺失和弊病,以期构建电视娱乐“新生态”,促动娱乐趋向健康良性的发展,实现娱乐与人、娱乐与文化的深层和谐。
一、娱乐传播理念偏差:生态失衡
由新奇、猎奇,到造奇,竞相克隆欧美等国游戏规则,娱乐在“混沌”中迷失。探究我国娱乐节目的设计和制作,可以看到其中交织着一些相互冲突的传播理念。这些理念上的偏差,亦或左右逢源,从根本上导致了娱乐节目生产与传播“失衡”。
1.游戏精神与狂欢法则相抵牾
狂欢与游戏作为娱乐节目的基本理念既相交融又有区别。当前电视娱乐节目忽视游戏精神的艺术传达,将游戏的精神内核等同于狂欢法则,从根本上消弱了娱乐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组织谈话来窥探明星隐私,利用奖惩强化规则,施展才艺制造身体的“奇观”,诸如此类对享乐的迷恋和消费,是当下娱乐节目的常态。娱乐构建了一个个“狂欢场”。对于大众来说,“狂欢”式的游戏活动似乎揭示了一种未曾有过的自由生活方式,它以追求平等、贴近世俗的姿态,赋予大众广泛民主、共享快乐的空间。以各种“规则”组织的游戏行动,智慧、学识、演技包括人格的比拼,不是某个个体胜利,而是真实世界里的大众集体情感的胜利,带有集体文化编码的特征。它关注身体,崇尚“身体原则”。以《舞林大会》、《超级女声》等节目为代表,利用性感歌舞秀+流行编码,操控着大众消费的逻辑;它以欲望法则作为唯一的创作指向,“反映的是违规、怪异、不登大雅之堂和壮观的场面”,②一些港台或地方台娱乐节目利用怪诞、戏谑等方式培养起受众“窥探欲”,甚至把色情变态搬上屏幕,迎合低俗趣味。此外多数娱乐节目采用的巨额奖赏机制,重视游戏竞技结果,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打破了人们在娱乐游戏中投入的纯真情感,抵消着娱乐节目生产的艺术趣味。
作为当下娱乐节目的两种传播理念,游戏活动遵循既定化的规则(社会规则的复制),强化秩序来创造、分享种种和谐体验,游戏精神张扬快感而不失节制;狂欢”则以“彻底翻转”为逻辑建构,其本质在于突破游戏“禁忌”,解构规则,在颠覆理性秩序中激发和张扬欲望,制造出一个个快感“使用和满足”的空间,其后现代倾向片面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偏好。游戏精神超越世俗,具有共时性的、纯真的精神愉悦,而“狂欢”世界是“人们按照笑的原则组织的第二生活”,它“强调的是流行、不确定与暂时,它不具有共时性的丰富,它以一致、统一为特征,从众成为一种心态,流行的东西是当下的霸主”。③国内选秀类节目成为最大热点,正是在于其提供了一个“万民欢腾”的自由广场,大量平民偶像孕育而生,超女、超男、好男儿在媒介掀起的狂潮下一夜成名,化身为流行文化的符号。
快感和节制交融,游戏和狂欢相抵牾,是我国娱乐节目的现实生存境况。适当把握自由和谐的游戏精神,既是对当下大众狂欢文化的理解和关注,也可以纠偏娱乐生产的“失范”倾向。快感存在于过程,只有把握游戏精神体验的“审美性”,才能更深入娱乐之本。电视娱乐节目应该是狂欢形式和游戏精神的协和统一。
2.景象与视像文化内核须甄别
视像是最基本的信息渠道,电视娱乐一面以真切的临场快感吸引着大众,一面又淹没在喧嚣嘈杂、琐碎无聊的景象当中。从逻辑上看,景象和视像是一对内容包含所属的概念,从审美文化来看却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范畴:景象是表象、符号的繁荣。视像的逻辑是情感真切体验。视像和景象的不同文化内核,决定了娱乐节目生产是否具有审美的、艺术的质素。
景象是消费文化的必然逻辑。消费魔力下,电视娱乐节目尊从包罗万象的“规则”,“驯服”大众,激励欲望,激发比他们日常生活习惯了的更为极端的情绪反应。就“选秀”节目而言,个人的专业技能不是唯一的指标,关键是“人气”,是通过大众视野聚集而成的“场”效应。“大多数人”法则下,“大多数”成为文化产品的最终价值体现。推崇身体美学,沉溺戏谑视听的奇观,这些“泡沫式”景象,始终保持其和大众情感的亲密性,抵制深刻的、沉思的文化意味。
当繁华景象逐渐成为娱乐文化的主体力量时,传统意义上的人与自然间“切身性”的、纯真情感的审美体验,被复制的、虚拟的“符号”世界所代替,视觉观看和文化想象已悄然断裂。电视娱乐一次次把带有集体幻像的“第二生活”,及其“加冕”、“脱冕”仪式推崇到极致,这种“非切身性”的感知使眼睛疏离世界的真实存在,构筑了一个个感官愉悦的“杂耍场”。一定程度上在抵消电视视像传播的审美意味。
视像作为电视传播的基本手段,是景象繁荣之本。视像的本质在于直观,直观不等于简单的观看到图像,而是建立在电视图像和所表现的物象之间的“类似性”联想之上的。电视图像的真实感,有益于把“观看”引向日常生活经验中心,更擅长和现实世界构建起“切身性”的审美体验。视像直观包孕着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和观者潜在的理解方式,蕴涵着审美的可能性。可以说,直观不仅仅是画面形象的直观,它是对生活现象的直观,是在生活本质的深度开掘中,发现着美、创造着美。电视娱乐节目应该从微观着眼,重视电视视像传播的审美特质,才能创造出有独特个性的娱乐文化。娱乐的日常“仪式”化,应充分实现图像符号面向现实世界的“意向性”(胡塞尔)充实。
3.消费和浪费相伴而生
浪费是消费社会的伴生物。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的特性时,指出浪费作为消费社会的核心功能在发挥作用——“支出的增加,以及仪式中多余的白花钱竟成了表现价值、意义和差别的地方。丰盛只有在浪费中才有实际的意义”。④ 当前娱乐景象的繁荣,必然是和文化意义消耗相联系的存在,泛化的审美带动着消费的欲望,娱乐产业始终徘徊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对于娱乐节目生产来说,重视消费和“浪费”的辨证关系,不仅是要关注文化经济下资源配置、再生及效益问题,还关涉到娱乐文化系统及电视媒介生态环境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生产是文化事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信仰、观念层面的创造,只有重视娱乐的审美文化品格,抵制资源浪费和意义消耗,才能整体改善媒介生态环境。
二、娱乐文化编码:生态之本
文化背景决定着传播信息的类型和解释体系。电视娱乐传播的理念究竟应该如何定位,与当下中国转型期文化形态交叉融合密切相关。
国外曾掀起收视热潮的娱乐节目形式,为什么到我国会出现“水土不服”?崔永元所指“文化灵魂”的缺失,被诊断为当下娱乐节目的通病。对于电视制作者而言,“文化灵魂”似乎只是精英文化者的希冀和期许。一边是对娱乐文化价值陨落的担忧;一边则拒绝沉思,在喧嚣声中等待娱乐主宰。这些不同的阐释和理解,包含着多元文化对抗的矛盾倾向。娱乐文化的编码,视觉传输,是以弥合文化差异、消除价值冲突为前提的,它依据“融合”后文化的共通价值特征。
心理学研究认为,文化编码是一个和社会语境密切相关的系统,是对现实理解和阐释并赋予某种标记性。电视娱乐文化被解读为庸俗浅薄,和当下消费文化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屏幕,流动于眼球的“场域”是按照一定的“消费偏好”精心编排的,寓含着观者选择的可能性。这种潜在的文化需求,凝结成一定的“视觉范式”,也就是说人们的“看的方式”。人们怎么观看和人们看到什么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⑤ 电视娱乐趋奉与流行同步的大众编码方式,围绕快感,打造种种视觉奇观,其生产与传播的逻辑必然是集体快感的折射,缺乏个性化的创造。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一挡电视娱乐的异质性正是其个体生命力的体现。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一方面不能回避“消费”浪潮的主体力量,警惕消费为主导的文化动因,匡俗纠弊;另一方面需发掘民族审美文化“异质”基因,构建出投合国人娱乐心理的“视觉范式”。“知道的越多,看到的就越多”。电视娱乐只有在民族的、区域的文化特征中娱乐才能被充分感知、阐释和理解。
首先,我国的娱乐节目典型体现出“以和为贵”、知足常乐的传统文化内核。不论是主持人和选手,大多“潜在地”把游戏规则和道德准则交织在一起。比如《星光大道》、《幸运52》等节目,竞技中善于以动人故事濡染观众,败北者能够获得足够的安慰和同情等等,为娱乐“贴上情感的标签”。和谐构成了中国电视娱乐的独特生存方式。美国娱乐节目《生存者》、《学徒工》等节目引进之后“失势”的原因,恰恰在于失“和”,失去了与大众这种亲密的文化感情联系。西方节目中个人主体性张扬以及规则冒险性在中国文化中是不适应的,尤其是有些节目竞争残酷、规则快诞,及未经“仁义”规范的人际角逐,令国人感情难以容忍。如美式《摇滚与摔跤》等反常规类娱乐节目在国内是很难找到其适合“生态位”。
其次,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发乎情,止乎礼仪”,“乐而不淫”的传统,情感表现不宜过分、过度,具有含蓄内敛的审美倾向,港台及国内一些娱乐节目中大量的色情、变态的内容设计,贬低到食色物欲层次,和崇奉伦理国人心理是相悖的。重庆电视台《第一次心动》就因其“随意”表现,被广电总局叫停。目前国内电视娱乐虽名目繁盛,但存在传统演艺竞技稳居,选秀类节目动辄就会触礁之现象,根源在于是否以传播文化艺术为目的。可以说,“娱乐”无论引进还是创新,都要受到国人伦理之“节制”,需迎合国人“普遍”的审美趣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游戏精神,始终是和伦理要求一体的,理性驾驭着狂欢,精神操控着欲望。
因而,解决娱乐节目生产的困境,关键是文化理念的更新,要对娱乐进行当下审美文化编码,考虑到社会的、美学的等多种元素。对于电视娱乐节目来说,遵循哪一种观念,决定着其文化生产的根本逻辑,同时也创造着媒介娱乐生存的整体环境。
三、视觉设计与实践:生态活力
审视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实践,大多仍然是传统综艺、竞技活动的“搬演”,没有充分发掘出电视传播的表现手段,在节目设计上缺少视觉变化的审美元素,节目枯燥无味。在宏观把握电视娱乐传播观念的基础上,与他国相比,探讨一些具体而微的视觉化策略,对于挽留观众视觉注意,提升电视娱乐节目品质及生态活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主持人与参与者:视觉效应
主持人是娱乐节目的标志。除了话语能力,主持人视觉印象常常是被节目设计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视觉效应”,就是视觉形式的形象性,对于以说服为目的的对象化传播具有特殊的意义。娱乐节目主持和观众的亲近程度非常高,需要和观者建立起亲切、“和睦”的朋友关系。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操控节目流程,驾驭现场中,是节目的一个重要视觉元素,一个引发趣味的亮点。就此而言,娱乐节目主持人个人素质和明星效应是非常重要的。欧美一些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大多来自演艺界的明星,具有幽默、搞笑的喜剧特质。我国电视屏幕不乏外形亮丽的主持,但机智风趣、能够产生明星效应,有力“活场”的主持人相对较少。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三位一体”、两主一副的主持,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三位主持相互配合搞怪,不断激活现场。就受众心理而言,把主持看作串联式“报幕”员,仍以“聊”和“侃”的方式,忽视其“在场”的视觉动感效应,是影响“说服”效果的。
主持人与游戏参与者或嘉宾的联系常常被忽视。作为节目的重要元素,娱乐节目的参与者是按照类型化标准进行配方的。不论是明星,还是平民秀,在演艺才能、语言才能之上,需要发掘出能够营造视觉快乐的一面来。参赛者应该和主持人密切配合,激活自己的表演欲,充分“活场”,他/她需要在才艺秀中适度张扬个性风格,强化自身特点以受到关注。参与者的魅力表现,以及彼此间的对立对抗,都可以作为戏剧化元素,加以视觉上的夸张,在观者的愉悦中建构起“亲密”的情感联系。国内很多娱乐节目往往注重参赛者的技能表现,却忽视了其作为“激励”元素的重要性。
主持人、参与者和观众的联系,不是给予他更多的视觉空间和舞台空间,而是始终发挥其“在场”效应。主持人与参与者的魅力、表现力,是通过演播室创造出的整体印象,他/她在场,活力四射,才能感染人;他/她有充分的视觉效应,才能引导节目全程的快乐。
2.画面编辑:构建视觉系统
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与设计,基于媒介和受众关系,须建立一种视觉联系。所谓视觉联系,就是让观者自觉参与节目,始终伴随着节目进行阐释和理解,在设计和制作中遵循普遍视觉心理习惯,强化镜头和画面编辑意识,打造视觉快乐。
进行视觉设计,需要考虑流动于画面各种视觉元素的统一和谐,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认知系统,就画面组织而言,一方面需基于形状、明暗对比、线条及色彩各元素的平衡协调。电视娱乐节目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较少制作和编排上的禁忌,可以围绕着视觉效果充分建构。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建构视觉空间问题。韩国一些综艺节目如《x-man》,特别善于把舞台空间经营成一个视觉权重“场”,在竞技比赛时主持人和啦啦队多处于背景位置,用前景突出表演者的场上主导地位;裁判规则时,他出现在两队中间,主持人“在场”空间变化,看似不经意其实非常重要,镜头处处表现出他始终是节目不可分离的元素。而我国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大多是通过前景或离场来表现,常常处于凌驾现场的主导地位,和受众及参赛者都有一定的“视距”存在,有疏离感。此外,要考虑延伸画面娱乐空间。就电视实体空间而言是有限的。充分调动各种视听元素,营造出一个个延伸的画外空间,审美空间是必要的。有些娱乐节目把竞技和挑战放到野外,放到城市中的某个地方,大大拓展了娱乐空间功能。
节奏拖沓、冗长,剪辑创造意识薄弱,是我国电视节目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一般来说,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编辑,以固定镜头组接为主的形式呆板、单调,画面切换较少。而国外一些成功娱乐节目,如《美国偶像》、《情书》、《x-man》等节目,多数以快速的镜头剪接取胜,具有较强的视觉节奏和冲击力。如固定镜头内动静组合,插入某个人物的情绪反应镜头,呈现出戏剧化的特殊效果。全景展示和中景、近景和特写式镜头组接,既符合渐进式的观察视角,又突出视觉变化,画面信息丰富。可以说,剪辑速度快慢,视觉节奏强弱,直接决定着电视娱乐节目是否具有可视性,
特技应用对于丰富娱乐视觉传播也是非常有力的。就电视文字而言,在其它电视节目类型中,充其量就是解说或字幕的角色,但是作为娱乐元素之一,却可以焕发出强大的魅力。《x-man》、《情书》、《非你不渴》等节目中“文为心声”的特色鲜明,场上人物内心体验可以被“形象”地揭示出来。弥补了图像抽象传播能力的不足。不同字体、大小、色彩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对画面表现的增进功能,升华节目气氛。除文字外,电视娱乐节目还可以广泛运用动漫、抠像等多种特技手段来丰富节目的视觉效力。
注释
参见《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报告(2006-2007)》,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50-352页。
唐宏峰:《后现代语境下的狂欢》一文,《文化研究》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文,《社会观察》,2004年第1期。
关键词 狂欢 游戏精神 文化编码 视觉效应 新生态
abstractthe paper starts with analyzing ofcommunicationideas onchina's tv entertainment program production, and discussing the cultural encodings of tv entertainment , and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 of visual design. from these, china's tv entertainment program need to create "new ecology", which promotes healthy entertainment, and realizes the deep harmony with person ,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e.
keywordcarnivalgame spiritculture encodingsvisual effectnew ecology
当下媒介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共谋已是不争的事实,就电视娱乐节目生产而言,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近年来已占到我国电视总节目量的7.5%以上,人均日收看娱乐节目时间约达12分钟。WWW.lw881.com①如此繁荣景象背后,配方化的类型生产模式,庸俗低级的审美趣味,质和量的落差,既导致娱乐节目这一“物种”个体生存危机,也造成了电视媒介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恶化。
本文立足于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生产实践,把脉娱乐传播理念及视觉设计的缺失和弊病,以期构建电视娱乐“新生态”,促动娱乐趋向健康良性的发展,实现娱乐与人、娱乐与文化的深层和谐。
一、娱乐传播理念偏差:生态失衡
由新奇、猎奇,到造奇,竞相克隆欧美等国游戏规则,娱乐在“混沌”中迷失。探究我国娱乐节目的设计和制作,可以看到其中交织着一些相互冲突的传播理念。这些理念上的偏差,亦或左右逢源,从根本上导致了娱乐节目生产与传播“失衡”。
1.游戏精神与狂欢法则相抵牾
狂欢与游戏作为娱乐节目的基本理念既相交融又有区别。当前电视娱乐节目忽视游戏精神的艺术传达,将游戏的精神内核等同于狂欢法则,从根本上消弱了娱乐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组织谈话来窥探明星隐私,利用奖惩强化规则,施展才艺制造身体的“奇观”,诸如此类对享乐的迷恋和消费,是当下娱乐节目的常态。娱乐构建了一个个“狂欢场”。对于大众来说,“狂欢”式的游戏活动似乎揭示了一种未曾有过的自由生活方式,它以追求平等、贴近世俗的姿态,赋予大众广泛民主、共享快乐的空间。以各种“规则”组织的游戏行动,智慧、学识、演技包括人格的比拼,不是某个个体胜利,而是真实世界里的大众集体情感的胜利,带有集体文化编码的特征。它关注身体,崇尚“身体原则”。以《舞林大会》、《超级女声》等节目为代表,利用性感歌舞秀+流行编码,操控着大众消费的逻辑;它以欲望法则作为唯一的创作指向,“反映的是违规、怪异、不登大雅之堂和壮观的场面”,②一些港台或地方台娱乐节目利用怪诞、戏谑等方式培养起受众“窥探欲”,甚至把色情变态搬上屏幕,迎合低俗趣味。此外多数娱乐节目采用的巨额奖赏机制,重视游戏竞技结果,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打破了人们在娱乐游戏中投入的纯真情感,抵消着娱乐节目生产的艺术趣味。
作为当下娱乐节目的两种传播理念,游戏活动遵循既定化的规则(社会规则的复制),强化秩序来创造、分享种种和谐体验,游戏精神张扬快感而不失节制;狂欢”则以“彻底翻转”为逻辑建构,其本质在于突破游戏“禁忌”,解构规则,在颠覆理性秩序中激发和张扬欲望,制造出一个个快感“使用和满足”的空间,其后现代倾向片面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偏好。游戏精神超越世俗,具有共时性的、纯真的精神愉悦,而“狂欢”世界是“人们按照笑的原则组织的第二生活”,它“强调的是流行、不确定与暂时,它不具有共时性的丰富,它以一致、统一为特征,从众成为一种心态,流行的东西是当下的霸主”。③国内选秀类节目成为最大热点,正是在于其提供了一个“万民欢腾”的自由广场,大量平民偶像孕育而生,超女、超男、好男儿在媒介掀起的狂潮下一夜成名,化身为流行文化的符号。
快感和节制交融,游戏和狂欢相抵牾,是我国娱乐节目的现实生存境况。适当把握自由和谐的游戏精神,既是对当下大众狂欢文化的理解和关注,也可以纠偏娱乐生产的“失范”倾向。快感存在于过程,只有把握游戏精神体验的“审美性”,才能更深入娱乐之本。电视娱乐节目应该是狂欢形式和游戏精神的协和统一。
2.景象与视像文化内核须甄别
视像是最基本的信息渠道,电视娱乐一面以真切的临场快感吸引着大众,一面又淹没在喧嚣嘈杂、琐碎无聊的景象当中。从逻辑上看,景象和视像是一对内容包含所属的概念,从审美文化来看却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范畴:景象是表象、符号的繁荣。视像的逻辑是情感真切体验。视像和景象的不同文化内核,决定了娱乐节目生产是否具有审美的、艺术的质素。
景象是消费文化的必然逻辑。消费魔力下,电视娱乐节目尊从包罗万象的“规则”,“驯服”大众,激励欲望,激发比他们日常生活习惯了的更为极端的情绪反应。就“选秀”节目而言,个人的专业技能不是唯一的指标,关键是“人气”,是通过大众视野聚集而成的“场”效应。“大多数人”法则下,“大多数”成为文化产品的最终价值体现。推崇身体美学,沉溺戏谑视听的奇观,这些“泡沫式”景象,始终保持其和大众情感的亲密性,抵制深刻的、沉思的文化意味。
当繁华景象逐渐成为娱乐文化的主体力量时,传统意义上的人与自然间“切身性”的、纯真情感的审美体验,被复制的、虚拟的“符号”世界所代替,视觉观看和文化想象已悄然断裂。电视娱乐一次次把带有集体幻像的“第二生活”,及其“加冕”、“脱冕”仪式推崇到极致,这种“非切身性”的感知使眼睛疏离世界的真实存在,构筑了一个个感官愉悦的“杂耍场”。一定程度上在抵消电视视像传播的审美意味。
视像作为电视传播的基本手段,是景象繁荣之本。视像的本质在于直观,直观不等于简单的观看到图像,而是建立在电视图像和所表现的物象之间的“类似性”联想之上的。电视图像的真实感,有益于把“观看”引向日常生活经验中心,更擅长和现实世界构建起“切身性”的审美体验。视像直观包孕着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和观者潜在的理解方式,蕴涵着审美的可能性。可以说,直观不仅仅是画面形象的直观,它是对生活现象的直观,是在生活本质的深度开掘中,发现着美、创造着美。电视娱乐节目应该从微观着眼,重视电视视像传播的审美特质,才能创造出有独特个性的娱乐文化。娱乐的日常“仪式”化,应充分实现图像符号面向现实世界的“意向性”(胡塞尔)充实。
景象和视像,在瞬息感知中以不同的价值模式重建着娱乐文化,人们自觉地与图像及图像制造的虚拟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生存的关系。作为“种群”和“物种”的生态定位,景象繁荣势必造成整个娱乐趋向媚俗、低俗化,快感日渐为琐屑、无聊所控制。唯有通过视像现实主义的指向来转变对符号的沉溺和顺从。
3.消费和浪费相伴而生
浪费是消费社会的伴生物。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的特性时,指出浪费作为消费社会的核心功能在发挥作用——“支出的增加,以及仪式中多余的白花钱竟成了表现价值、意义和差别的地方。丰盛只有在浪费中才有实际的意义”。④ 当前娱乐景象的繁荣,必然是和文化意义消耗相联系的存在,泛化的审美带动着消费的欲望,娱乐产业始终徘徊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对于娱乐节目生产来说,重视消费和“浪费”的辨证关系,不仅是要关注文化经济下资源配置、再生及效益问题,还关涉到娱乐文化系统及电视媒介生态环境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生产是文化事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信仰、观念层面的创造,只有重视娱乐的审美文化品格,抵制资源浪费和意义消耗,才能整体改善媒介生态环境。
二、娱乐文化编码:生态之本
文化背景决定着传播信息的类型和解释体系。电视娱乐传播的理念究竟应该如何定位,与当下中国转型期文化形态交叉融合密切相关。
国外曾掀起收视热潮的娱乐节目形式,为什么到我国会出现“水土不服”?崔永元所指“文化灵魂”的缺失,被诊断为当下娱乐节目的通病。对于电视制作者而言,“文化灵魂”似乎只是精英文化者的希冀和期许。一边是对娱乐文化价值陨落的担忧;一边则拒绝沉思,在喧嚣声中等待娱乐主宰。这些不同的阐释和理解,包含着多元文化对抗的矛盾倾向。娱乐文化的编码,视觉传输,是以弥合文化差异、消除价值冲突为前提的,它依据“融合”后文化的共通价值特征。
心理学研究认为,文化编码是一个和社会语境密切相关的系统,是对现实理解和阐释并赋予某种标记性。电视娱乐文化被解读为庸俗浅薄,和当下消费文化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屏幕,流动于眼球的“场域”是按照一定的“消费偏好”精心编排的,寓含着观者选择的可能性。这种潜在的文化需求,凝结成一定的“视觉范式”,也就是说人们的“看的方式”。人们怎么观看和人们看到什么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⑤ 电视娱乐趋奉与流行同步的大众编码方式,围绕快感,打造种种视觉奇观,其生产与传播的逻辑必然是集体快感的折射,缺乏个性化的创造。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一挡电视娱乐的异质性正是其个体生命力的体现。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一方面不能回避“消费”浪潮的主体力量,警惕消费为主导的文化动因,匡俗纠弊;另一方面需发掘民族审美文化“异质”基因,构建出投合国人娱乐心理的“视觉范式”。“知道的越多,看到的就越多”。电视娱乐只有在民族的、区域的文化特征中娱乐才能被充分感知、阐释和理解。
首先,我国的娱乐节目典型体现出“以和为贵”、知足常乐的传统文化内核。不论是主持人和选手,大多“潜在地”把游戏规则和道德准则交织在一起。比如《星光大道》、《幸运52》等节目,竞技中善于以动人故事濡染观众,败北者能够获得足够的安慰和同情等等,为娱乐“贴上情感的标签”。和谐构成了中国电视娱乐的独特生存方式。美国娱乐节目《生存者》、《学徒工》等节目引进之后“失势”的原因,恰恰在于失“和”,失去了与大众这种亲密的文化感情联系。西方节目中个人主体性张扬以及规则冒险性在中国文化中是不适应的,尤其是有些节目竞争残酷、规则快诞,及未经“仁义”规范的人际角逐,令国人感情难以容忍。如美式《摇滚与摔跤》等反常规类娱乐节目在国内是很难找到其适合“生态位”。
其次,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发乎情,止乎礼仪”,“乐而不淫”的传统,情感表现不宜过分、过度,具有含蓄内敛的审美倾向,港台及国内一些娱乐节目中大量的色情、变态的内容设计,贬低到食色物欲层次,和崇奉伦理国人心理是相悖的。重庆电视台《第一次心动》就因其“随意”表现,被广电总局叫停。目前国内电视娱乐虽名目繁盛,但存在传统演艺竞技稳居,选秀类节目动辄就会触礁之现象,根源在于是否以传播文化艺术为目的。可以说,“娱乐”无论引进还是创新,都要受到国人伦理之“节制”,需迎合国人“普遍”的审美趣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游戏精神,始终是和伦理要求一体的,理性驾驭着狂欢,精神操控着欲望。
因而,解决娱乐节目生产的困境,关键是文化理念的更新,要对娱乐进行当下审美文化编码,考虑到社会的、美学的等多种元素。对于电视娱乐节目来说,遵循哪一种观念,决定着其文化生产的根本逻辑,同时也创造着媒介娱乐生存的整体环境。
三、视觉设计与实践:生态活力
审视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实践,大多仍然是传统综艺、竞技活动的“搬演”,没有充分发掘出电视传播的表现手段,在节目设计上缺少视觉变化的审美元素,节目枯燥无味。在宏观把握电视娱乐传播观念的基础上,与他国相比,探讨一些具体而微的视觉化策略,对于挽留观众视觉注意,提升电视娱乐节目品质及生态活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主持人与参与者:视觉效应
主持人是娱乐节目的标志。除了话语能力,主持人视觉印象常常是被节目设计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视觉效应”,就是视觉形式的形象性,对于以说服为目的的对象化传播具有特殊的意义。娱乐节目主持和观众的亲近程度非常高,需要和观者建立起亲切、“和睦”的朋友关系。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操控节目流程,驾驭现场中,是节目的一个重要视觉元素,一个引发趣味的亮点。就此而言,娱乐节目主持人个人素质和明星效应是非常重要的。欧美一些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大多来自演艺界的明星,具有幽默、搞笑的喜剧特质。我国电视屏幕不乏外形亮丽的主持,但机智风趣、能够产生明星效应,有力“活场”的主持人相对较少。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三位一体”、两主一副的主持,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三位主持相互配合搞怪,不断激活现场。就受众心理而言,把主持看作串联式“报幕”员,仍以“聊”和“侃”的方式,忽视其“在场”的视觉动感效应,是影响“说服”效果的。
主持人与游戏参与者或嘉宾的联系常常被忽视。作为节目的重要元素,娱乐节目的参与者是按照类型化标准进行配方的。不论是明星,还是平民秀,在演艺才能、语言才能之上,需要发掘出能够营造视觉快乐的一面来。参赛者应该和主持人密切配合,激活自己的表演欲,充分“活场”,他/她需要在才艺秀中适度张扬个性风格,强化自身特点以受到关注。参与者的魅力表现,以及彼此间的对立对抗,都可以作为戏剧化元素,加以视觉上的夸张,在观者的愉悦中建构起“亲密”的情感联系。国内很多娱乐节目往往注重参赛者的技能表现,却忽视了其作为“激励”元素的重要性。
主持人、参与者和观众的联系,不是给予他更多的视觉空间和舞台空间,而是始终发挥其“在场”效应。主持人与参与者的魅力、表现力,是通过演播室创造出的整体印象,他/她在场,活力四射,才能感染人;他/她有充分的视觉效应,才能引导节目全程的快乐。
2.画面编辑:构建视觉系统
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与设计,基于媒介和受众关系,须建立一种视觉联系。所谓视觉联系,就是让观者自觉参与节目,始终伴随着节目进行阐释和理解,在设计和制作中遵循普遍视觉心理习惯,强化镜头和画面编辑意识,打造视觉快乐。
进行视觉设计,需要考虑流动于画面各种视觉元素的统一和谐,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认知系统,就画面组织而言,一方面需基于形状、明暗对比、线条及色彩各元素的平衡协调。电视娱乐节目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较少制作和编排上的禁忌,可以围绕着视觉效果充分建构。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建构视觉空间问题。韩国一些综艺节目如《x-man》,特别善于把舞台空间经营成一个视觉权重“场”,在竞技比赛时主持人和啦啦队多处于背景位置,用前景突出表演者的场上主导地位;裁判规则时,他出现在两队中间,主持人“在场”空间变化,看似不经意其实非常重要,镜头处处表现出他始终是节目不可分离的元素。而我国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大多是通过前景或离场来表现,常常处于凌驾现场的主导地位,和受众及参赛者都有一定的“视距”存在,有疏离感。此外,要考虑延伸画面娱乐空间。就电视实体空间而言是有限的。充分调动各种视听元素,营造出一个个延伸的画外空间,审美空间是必要的。有些娱乐节目把竞技和挑战放到野外,放到城市中的某个地方,大大拓展了娱乐空间功能。
节奏拖沓、冗长,剪辑创造意识薄弱,是我国电视节目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一般来说,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编辑,以固定镜头组接为主的形式呆板、单调,画面切换较少。而国外一些成功娱乐节目,如《美国偶像》、《情书》、《x-man》等节目,多数以快速的镜头剪接取胜,具有较强的视觉节奏和冲击力。如固定镜头内动静组合,插入某个人物的情绪反应镜头,呈现出戏剧化的特殊效果。全景展示和中景、近景和特写式镜头组接,既符合渐进式的观察视角,又突出视觉变化,画面信息丰富。可以说,剪辑速度快慢,视觉节奏强弱,直接决定着电视娱乐节目是否具有可视性,
特技应用对于丰富娱乐视觉传播也是非常有力的。就电视文字而言,在其它电视节目类型中,充其量就是解说或字幕的角色,但是作为娱乐元素之一,却可以焕发出强大的魅力。《x-man》、《情书》、《非你不渴》等节目中“文为心声”的特色鲜明,场上人物内心体验可以被“形象”地揭示出来。弥补了图像抽象传播能力的不足。不同字体、大小、色彩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对画面表现的增进功能,升华节目气氛。除文字外,电视娱乐节目还可以广泛运用动漫、抠像等多种特技手段来丰富节目的视觉效力。
注释
参见《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报告(2006-2007)》,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50-352页。
唐宏峰:《后现代语境下的狂欢》一文,《文化研究》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文,《社会观察》,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