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多义主题的解读
《生死朗读》以其内容的丰富和主旨的深刻带给我们的震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原著小说已经作为畅销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改编成电影后再度引发一场新热潮。不管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的电影。引起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主题。这部电影主题的多义和模糊——我相信每个人看完电影后的沉思都将是不同的。电影中的许多“留白”,期待人们去填补,许多“迷”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阐释的可能。不同的人会从其中领悟到不同的意味。影片难解而多义的题旨,需要读者的耐心发掘或是蓦然发现。
一、灵与肉
不管人们对《生死朗读》怎样众说纷纭,但是在“爱情”这个层面上的感动,普天下都有着同一性。《生死朗读》写的爱情,毫不讳言是包裹着情欲的,是和身体有关的——尤其是汉娜的成熟女性的魅力,令米夏一生都想在别的女人身上“重逢”。汉娜和米夏的爱情是一种近乎畸形的爱,两人年龄差距足以达到一个做母亲,一个做儿子,可是他们相爱了,一起洗澡,一起朗读,一起做爱,这样的爱情已经足以让我们震撼。米夏的出现丰富了她匮乏的日常生活,也填补了她感情的空白。但第一次朗读后,他们就有了相爱的根据。因为彼此从对方身上看到了希望,汉娜对米夏的爱已经不完全是追求肉体上的欢愉,她喜欢听他朗读,这种爱又超出了一般的爱情,有种对文化对阅读的迷恋在里面。而汉娜对米夏的影响更大,这不仅仅只是负面的,开始的米夏内向不自信,朗读激发了他的潜能,米夏变得自信了。或许在米夏朗读之前,两个人有的只是情欲上的联系,情欲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了爱情,汉娜与米夏是真心相爱的。她们之间的首次争吵正是这种转变开始时的结果。汉娜因为米夏没有去第一节车厢找她而生气,米夏因为汉娜没去第二节车厢吻他而感到恼怒,情感非我期中的二者互相责怪的同时,爱情也在他们身上迅速地发芽生长。
两个人的爱从影片开始时的肉体之欢逐渐进入到一个深奥的层次。
汉娜突然从这座城市消失了。离开了米夏,这中间发生的事情是一段空白,只有在法庭审判中我们依稀得知了一些汉娜的生活状况。米夏走访了集中营的遗骸,也努力地想去监狱探望汉娜,他去了当年汉娜不告而别后所去的那个地方,他被岁月的沉重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与自己的同学发生了关系,在这个爱他的女人身上发泄着他对于汉娜的爱。米夏发现了汉娜的秘密,保守着汉娜的秘密,甚至把汉娜的负罪感也揽人自身。为了保护这个自己最爱的女人,他可以忍受长时间不与她见面,可以忍受她把自己投入监狱。他知道汉娜喜欢读书,但是却苦于不识字,他离了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用录音记录自己朗读的著作,将一盒盒磁带邮寄给狱中的汉娜。当汉娜收到米夏给她的那些磁带时,米夏浑厚的声音就好比是希望的阳光。照进了她已生活了许久的深渊之中。她开始自学文字。开始给米夏写信,那是她生命中最愉快的时刻,此刻的汉娜充满着希望。如果说在相识初期,汉娜生命中的“希望”寄生于“情欲”,那么在此刻,灵与肉已经彻底分离她蓦然回首,发现米夏一直待在原地,没有离开过。汉娜最终见到了米夏,见面之后她知足了,当他得知米夏的婚姻已经结束时,她的心颤了一下,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汉娜死了,但是她对于米夏的影响却是永久的,这一点已经无法改变。
二、羞耻或是尊严
汉娜深埋于内心多年的一个秘密被逐渐揭示——她原来不会阅读,是个文盲!而她明显为此感到羞愧。在她那看似果断利落的成熟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不自信的羞耻的心,她羞于做自己,她羞于承认自己是个文盲。这个弱点被她用层层表象包裹得滴水不漏。甚至愿意让她以自由为代价来维护。汉娜第一次在米夏面前痛哭,拒绝做司机,拒绝西门子的提升,在法庭努力争辩后又突然认下了所有的罪,都为守住自己是文盲这个让自己觉得无比羞耻的秘密。她喜爱读书,于是请米夏,请集中营里的囚犯为她读书,读书使她的气质与众不同,让人们尊敬。文盲是她背负的十字架。让她宁愿因此而认下所有的罪。汉娜认为自己的尊严大于自由,她可以忍受失去自由,但是不能忍受失去尊严,她在自己独囚的世界里坚守着,直到20年后她在狱中学会了阅读和写作,悟出了人生更多的真谛,这时她放弃了原有对文盲的自我鄙视,开始重新发现,并寻找到了尊严的新的价值,最后以死来做自我解脱。但她到死也没明白,她真正的弱点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多么可悲的人!
米夏再一次见到汉娜已经是7年之后的审判法庭,低身聆听证人指控汉娜曾经的所作所为;踏进集中营,回想汉娜曾经犯下的“滔天的罪行”:在汉娜推开面前的纸笔时。意识到汉娜是“文盲”的事实;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女人,原来竟然是这样一个“死要面子,满手鲜血”的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米夏的第一反应是用法律——这个在法律专业老师和同学口中“狭隘”的工具来解决该问题,他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并试图以此为汉|娜上诉;因此,他来到了监狱前,他想见她,想劝服她,但是当米夏即将来到汉娜面前的那一刻他选择了放弃。有些人说那是因为他不愿面对汉娜,但是从前面“保密原则”的那段话能够看出。米夏选择的是尊重,还有什么比尊重更能体现对汉娜的爱呢?米夏来到了女同学的宿舍并与她做爱。但是面对着妙龄少女,回想着汉娜的种种行为,令米夏最割舍不下的仍是汉娜曾经的那份温存,在汉娜被宣判的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米夏对汉娜感情的展现在这时才真正进发。当爱人的面纱逐层被揭开,露出最原始的面目时,米夏的意识却从理性一步步走向感性直至最难滴落的“男人泪”,这一刻人类最原始的感情战胜了一切世俗伦理偏见,留下的只有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米夏也为发生在自己与汉娜之间的一段情感到羞耻,特别在得知汉娜是法西斯阵营中的一员之后。作为二战后对法西斯有着特别反思能力的一代。他无法释怀自己与法西斯成员有染,而后者还深深影响了他的情爱生活。他原本可以出面作证,还历史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使得汉娜脱离终生监禁之灾,但在说出真相面对羞耻与保持沉默求得体面之间,米夏做出了与汉娜一模一样的选择。
一面是个人的尊严,另一面是沉重的羞耻感。内心有着深刻羞耻感的人,往往外表会表现出特别的自信和尊严。这样的人也常会为了维护住自己的高大形象,不惜以谎言掩盖内心的羞耻。内心藏有的秘密越多。他们需要的遮羞布也就越大,拥有权力的欲望也就越强烈。《生死朗读》在拷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我们是否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承载着深刻羞耻感的民族又能给人类历史造成怎样的恶果?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才能培养出体格与人格都健全的人民?
三、背叛或是逃避
米夏的导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保密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说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说中都被人们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固执,也许是因为高尚,他们决定不去揭露。”这段话的内容也成为解构影片后半段的关键。
战后的德国,新一代的青年一出生就背负了从他们父辈那里继承来的罪名,他们在感情上深爱自己的父辈,但在道义上又必须与父辈划清界线;是爱还是背叛。他们面临着痛苦的抉择。当米夏在法庭上与汉娜重逢时,他希望她能被判入狱,这样他就能和她彻底断绝关系,让她从他的生活中消失,让他与过去的罪恶毫无关系;即便他最后发现汉娜是个文盲,这一点可以帮助她脱罪,但他以尊重汉娜的选择这样的借口放弃了,因为在他的心里已经早在开庭之前就宣判她有罪了。对于像米夏这样的年轻一代来说,对于父辈的爱,更像是一种深沉的压迫。父辈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战争结束以后,倾向在逃避,不敢于直面和承担,历史在迅速地被遗忘,这不只是父辈的伤疤,更是人性的伤疤,是父辈的,也是米夏他们的。一个人怎么会爱上自己的伤疤?这样的爱,直逼自我心灵的拷问。有求索精神的青年,往往要选择背叛,背叛那种自己很可能走进的生活,背叛自我灵魂里埋藏的麻木的消沉。战争的阴影,被父辈仓促地遮蔽,法庭对战犯的审判,越来越像一个制度的形式。麻木的民众,轻易地淡漠了施虐和屠杀,历史好像只存留在图书里、电影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记忆被归纳和被固化。
这部电影,即是一个暗示着两代人的爱与背叛的寓言。米夏和汉娜共同恪守的一个秘密就是:汉娜不识字。因此才有了生死朗读。生死朗读是一个明智者,他的出现打开了无知的汉娜心中的一扇智慧之窗;这个生死朗读具有多种意向,纳粹时期的德国人就像眼前被人蒙上了黑布,独自生活在孤独的黑暗中,才造成了残忍和麻木,战后伤痕累累的德国是多么需要这样一个“生死朗读”啊,揭开人们眼前的黑布。重新开始这个民族的理智。
四、战争与人性
影片的视角竟然如此独特,也许很多人会提及二战中纳粹灭绝人性的表现,去关注的都是一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但影片用了另一种触角,它关注的是在战争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这个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的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自己也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影片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我们终于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里更多的事实真相。在《生死朗读》的谜中,无疑汉娜的认罪之谜最令人费解。一个女人在战争期间放弃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营女看守;继而又在审判期间放弃自己辩护的权益、宁愿认罪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要掩盖自己是文盲而已!影片用这个多少有些奇曲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罪行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对于犯罪者是无法简单判定的。对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生死朗读》做出了这样一种值得警醒的反思。在审理汉娜一案中:审判者是麻木的,旁听者是麻木的,甚至证人——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反而倒只有汉娜这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现出丰富的性格:时而倔强、时而骄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问法官“换了您会怎么做呢?”这无疑是对自认是无罪的人、自认是正义者的拷问。德国战后对第三帝国历史反思,到底该怎样为第三帝国的罪行负责,你可以说汉娜残暴,可以说汉娜无辜,一切都取决你的判断,汉娜完全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进入党卫军,她是服从纪律,这种人性的复杂面恐怕不是对与错可以评说的。
《生死朗读》本身应该属于一个爱情故事,然而这个爱情故事却涉及了比爱情主题更高的内容,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尽管我们在影片中没有看到一套党卫军制服,没有看到一个党卫军的标志,但是审判席上指责却比利剑更加具有穿透力,这把利剑所选择的刺入点是战争年代中那些最普通的妇女,像汉娜这样的妇女。她们软弱、没有依靠、甚至没有文化,然而却在无知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次惨绝人寰的罪行。与受害者相比,到底谁的经历更具有悲剧性?受害者死了,汉娜还活着,这种苍白的生存其实比死亡更加可怕,就好比是坠入了无间地狱,汉娜得用自己的一生来反省自己犯下的罪,而偏偏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文盲来说又显得如此矛盾。
《生死朗读》的主题还有很多层面可以挖掘,就好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觉得它关注的焦点是二战中灭绝人性的屠杀,而并非爱情本身;当然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这种独特性是影片自身所特有的,它包含了人类社会中最敏感的主题。也包含了社会中那些最人本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有着自身的不确定性,情欲可以变成爱情,无知可以变成屠刀,希望可以变成动力,随着时间不断前进,每一个人在镜子中的线条都发生着变化。
上一篇:电视纪录片特征论
下一篇:浅议动漫角色造型设计中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