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动漫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4 09:26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皮影艺术起源和发展现状,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中国的动画创作能力等。
关键词 幕影文化 皮影艺术 皮影动画 现代动漫艺术
一、中国皮影艺术起源和发展现状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因此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皮影的制作选用上等牛皮或驴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来源于我国的民间美术,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中国皮影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四川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目前,中国皮影艺术现在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皮影艺术起源于何时,民间传说不一。其中以殷商说为最早。其论据是老年山西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黄龙为殷纣故事人物,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但确有文献资料可证,是晋代《搜神记》一篇文中载有“……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之段落。
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一八世纪)。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说:“仁宗时,市人有能淡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儿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这里所说京师人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今开封市)。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粱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人土耳其一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十四世纪初,波斯有位历史学家雷士丹丁(rashideg)曾记载一段有趣的影戏交流史料:“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的时候,曾派遣演员去波斯讲演一种藏在幕后的戏曲”(即为影戏)。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存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影戏表演的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刘邦和项羽争夺中央领导权的战争一楚汉相争的史实:“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从清人人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辈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清末民初,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历史劫难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濒危的处境开始扭转。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社会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要使皮影艺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才能使皮影艺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今天,中国皮影艺术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皮影人物角色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戏中常有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人物造型平面化: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2件连缀组成,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
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其操作形式非常便于皮影动画的拍摄制作。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风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三、皮影的角色设计
传统皮影和目前改革的新皮影人物,大都采用大侧面的表现方法,设计中几个明显特点是:
人体比例应区别于真实人体比例,头的比例大些,一般为体高的五分之一。手的比例要比真实的小些。身子比真实人体细,瘦些,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不然上了亮幕就显得雍肿,五官部分,眼睛要大,嘴巴要小,方能使人物有神。阳刻正面角色则多为平长细眼,小嘴,直鼻梁,显得平和有度。所有人物除旦角外,额头凸现,冠饰大幅度后移,这一变形夸张,使影人倍加精干,神采十足。
人物面部设计,传统皮影正面人物多用空脸法(阳刻),反面人物多用实刻法(阴刻),脸谱设计的一般规律是,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阳)正、实(阴)邪。
人物分解:分为五大部分12件,即头、上躯干,大小臂、手、大小腿等。也可根据人物在剧中表演的需要进行增减。
人物分解部位的连接点十分重要,特别是大小腿的连接点,要事先准确找到连接中心点,不然两腿重叠,或分得太开,给表演造成困难。
皮影人物尺寸,通常为35厘米左右。太高显得笨拙,投影虚实不均,表演困难。
动物设计分解。如虎、马、猪、犬之类,一般分解为头、身、尾和四肢,有的还可将上颌骨分解开,尾也分解,方可活动自然。鹊、燕等飞行动物,主要使两只翅膀活动就行。
布景、道具及其也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椅凳等,除结构被压缩外,稍有透视角度,以求立体感。特别在图案花纹上突出装饰效果。
四、现状分析,寻找出路
不少人说中国新一代动漫人是看日本美国的动画长大的,只会一味模仿跟风,根本没
有创新意识,所谓创新当然有旧才会有新,人家成功的事实摆在那里我们为什么不学呢?虚心学习才会有发展,日本动漫发展得如此之快,很大一部分因为他们善于吸收,模仿。所以,对于某些老的动漫画人坚持自我,一概排斥外国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现在的中国风格到底剩下什么,早已模糊不清,可以利用的就是咱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不尽的创作素材,然后要能打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引起共鸣。近几年来由于年轻人的加入中国动画也似乎有意模仿外国,但给人感觉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风格模糊不清,原因在哪?就在于没确定方向。咱们所谓的学习并不是抄袭,更不是捡人家的旧货来改造。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技术不是什么秘密,概念上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就好像接力赛,人家已经跑到你面前,你所要做的就是接过棒来朝前跑(也就说其实大家起点都一样),可是如今是你不但不往前,反而偏要回到起点,把人家的路重跑一遍,试问这样跑怎么能跑赢别人?日本美国等已经将动画发展到某种程度,我们要做的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怎么创新?学学日本吧,这个国家天生就有种抄袭的能力,硬是将人家的东西抄到自己的手中,彻底地发扬光大,而后理所当然就成了自己的。所以变形金刚就变成了高达(之后还开创了数不尽的机械动画,抹杀了变形金刚在人们心中的影子),悟空变成了日本人(之后还造就了更多的日本悟空,在他们身上居然还找不到中国悟空的影子)。为什么日本就能抄袭得如此成功,一是他们懂得接力赛的规则,二是我们更应该学习的“以人为本”,这是现在社会所提倡的,在商业社会中,“人”当然是指消费者,动漫的消费者当然是广大动漫爱好者。能打动人心便是引导人们消费的重要手段。
国内动漫界有人认为,日本动画没有特色,过于商业化,我们应该学点美国的,设计类似米老鼠,唐老鸭之类有亲和力的卡通形象出来,然后多元化商业运作,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显然他不了解国内观众的心情!咱们中国观众更希望看到多样的角色,人们总是喜欢感人的剧情,深入刻画的人物形象,时代不同了,不要总是拿动物来编入的故事。恰恰日本动画有成功的先例,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剧情煽情,能打动人,例如,高达为什么这样火,感动自己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因为那几部华丽的机动战士打来打去?恐怕更多的是因为驾驶高达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战士,正是对他们情感细腻的刻画打动了观众。成功的作品不是谁说了就算,是普通观众说了算,技术玩得再好,剧情空洞,角色没有个性,大家伙看不懂或者只看个热闹,那有什么用(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影视作品有迎合欧美市场的嫌疑)!考虑到中国动漫产业商业运作就一定要搞清消费对象,那就是广大观众群。
五、皮影与中国动画
有人说,皮影是光影、美术、雕刻、舞蹈、说唱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已经太遥远。其实,皮影戏并没有因为历史的久远而老气横秋,相反,皮影戏因其特征而颇具时尚气息,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卡通形式,而且是“最中国化的卡通”。因而它必然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奇葩,其表演让人忍俊不禁。在民间艺人的操持下,这些驴皮制作的小人或翩翩起舞,或闪转腾挪、打打杀杀。有趣的是《龟与鹤》的表演,鹤那长长的嘴巴,啄得乌龟只能缩头,等乌龟觉得安全了,再伸头,鹤再啄,乌龟处于警觉状态再猛一缩头,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几个回合后,最后鹤硬是把乌龟缩在壳里的头啄了出来,很是搞笑。
中国的动画片乏善可陈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来就看着日、韩、美三国纷纷袭来,大把大把的银子眼睁睁地看着流进别人的口袋。心痛归心痛终究还是没有回天之力,大家都在努力地想我们到底差在哪里。于是就有人提出了“用皮影戏来拯救中国动画”的方案。
在当前发展中国动画的呼声中。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尤其引人关注。在国际动画业,要塑造一个好的动画形象,投入很大,但我们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源,只要善加开发,完全可以做到小投入、大产出。在这里形态生动有趣,线条流畅成熟。构思极其细腻,品种繁盛各异,顺风耳、千里眼、古代神话人物……都可以找到独特并极具表现力的造型。造型还只是一部分,剧本,台词,音乐,都是动画片制作的资源宝库。“关键在于给予足够重视,进行深入开发”。
目前,皮影戏正日渐没落。全国只有5个皮影剧团,基本上都在国外演出。倒是国际上不少学者、收藏家对中国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很感兴趣。国外收藏家经常到中国来收集皮影。全世界现有50多个国家有皮影戏,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德国有个世界范围的皮影汇演。美国还设立了皮影院,建立了皮影学院、皮影学会等。在美国,人们已经开始从皮影戏等中国传统艺术中改编动画片。《花木兰》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动画的成功之作《大闹天宫》就从各方面吸取了皮影戏的营养,表现出皮影戏的特点。中国动画片中的佳作,很多都脱胎于传统艺术,如《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有皮影助一臂之力,中国动画必定提升。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蚌》、《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会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青睐。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
皮影文化艺术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参照,对于动画形象的创作也是如此,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动画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影视艺术形象,它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开发会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更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所应该向社会承担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益的本土文化,让它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找寻到自己新的精神家园,丰富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并非只是动画从业人员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事业。而这项事业的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理性的动画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来实现、动画教育是解决动画形象与民族本土文化结合的关键所在,其目的是树立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又是给动画本土文化特色定位和扩大影响的主要环节。
六、皮影动画创作实验
在中国的艺术单位里,民间是最为庞大、最为壮阔的:同时,民间的艺术也最具艺术生命力和社会代表性。
而今,随着电影、电视等文化媒介的兴起,皮影戏作为以前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角地位已经改变,在逐渐的远离人们的生活娱乐。皮影戏虽然是一种平面的艺术,但皮影艺术所特有高度夸张、幽默、神奇、变幻是其它剧种往往所不能具备的。它们可以突破舞台的限制,来表现空中、陆地和水中等不同空间下的各种故事情节。在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与新思维表现方式与传统的表象形式结合,再次发掘传统的文化精髓,我们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皮影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在全新的包装中再次唤醒它不灭的光影。那么重振皮影戏的辉煌将不再是萦绕在心头的念想,
继西南民族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皮影工作室后,又申报成功《传统皮影与现代动画艺术研究》重点科研项目,我们成立了大学生皮影动画工作室,让大学校同为皮影发展搭起动画艺术科学研究新平台。皮影这个古老而精粹的民间艺术,将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活力。
皮影艺术是老少皆宜的艺术,受众面很广,目前对皮影的开发还远远不足。我们与研究皮影权威机构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院合作,利用数字技术与传统表现形式相结合,重新包装打造现代皮影,制作皮影动画影视作品。从制作皮影人物到摄制皮影动画,进行了许多学习与实践,目前,第一个原创选题已经初见成效。《三英战吕布》皮影动画短片,在2007年获得南京国际数码博览会中国高校学生动漫大赛优秀奖,这是中国西部高校皮影动画科学研究迈出的第一步,对推动西部高校皮影动画教育与研究将起到积极作用。把传统皮影元素融入动漫产业开发应该具有广阔的前景,2006年西南民族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大学生皮影协会,并组建校同皮影表演队,与中国皮影博物馆合作,多次参加各种演出。在2008年中国西部大学生动漫节上表演新编卡通皮影戏《白蛇传》,获得优秀奖。我们还计划把这部卡通戏搬上频幕,制作成皮影动画片。让当代大学生用现代的审美情趣来重新审视传统皮影带给我们的纯中国式感觉,从中梳理出动画创作所需要的造型元素和艺术风格,利用现代动画制作技术进行创作实际。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创新,这样的模式已成为西南民族大学校皮影动画教学与科研创作中的具体内容。
50年前的《大闹天宫》的作者们已经尝试把戏剧和皮影融入到动画创作中,取得了走向世界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动画人更应该继承这种精神传统,将时代的气息表现h{来,既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又促进新兴动画产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踏着中国动画前人开劈的路走过来,寻找皮影动画彩色梦想之路将不会太远!
关键词 幕影文化 皮影艺术 皮影动画 现代动漫艺术
一、中国皮影艺术起源和发展现状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因此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皮影的制作选用上等牛皮或驴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来源于我国的民间美术,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中国皮影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四川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目前,中国皮影艺术现在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皮影艺术起源于何时,民间传说不一。其中以殷商说为最早。其论据是老年山西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黄龙为殷纣故事人物,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但确有文献资料可证,是晋代《搜神记》一篇文中载有“……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之段落。
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一八世纪)。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说:“仁宗时,市人有能淡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儿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这里所说京师人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今开封市)。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粱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人土耳其一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十四世纪初,波斯有位历史学家雷士丹丁(rashideg)曾记载一段有趣的影戏交流史料:“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的时候,曾派遣演员去波斯讲演一种藏在幕后的戏曲”(即为影戏)。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存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影戏表演的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刘邦和项羽争夺中央领导权的战争一楚汉相争的史实:“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从清人人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辈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清末民初,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历史劫难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濒危的处境开始扭转。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社会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要使皮影艺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才能使皮影艺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今天,中国皮影艺术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皮影人物角色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戏中常有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人物造型平面化: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2件连缀组成,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
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其操作形式非常便于皮影动画的拍摄制作。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风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三、皮影的角色设计
传统皮影和目前改革的新皮影人物,大都采用大侧面的表现方法,设计中几个明显特点是:
人体比例应区别于真实人体比例,头的比例大些,一般为体高的五分之一。手的比例要比真实的小些。身子比真实人体细,瘦些,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不然上了亮幕就显得雍肿,五官部分,眼睛要大,嘴巴要小,方能使人物有神。阳刻正面角色则多为平长细眼,小嘴,直鼻梁,显得平和有度。所有人物除旦角外,额头凸现,冠饰大幅度后移,这一变形夸张,使影人倍加精干,神采十足。
人物面部设计,传统皮影正面人物多用空脸法(阳刻),反面人物多用实刻法(阴刻),脸谱设计的一般规律是,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阳)正、实(阴)邪。
人物分解:分为五大部分12件,即头、上躯干,大小臂、手、大小腿等。也可根据人物在剧中表演的需要进行增减。
人物分解部位的连接点十分重要,特别是大小腿的连接点,要事先准确找到连接中心点,不然两腿重叠,或分得太开,给表演造成困难。
皮影人物尺寸,通常为35厘米左右。太高显得笨拙,投影虚实不均,表演困难。
动物设计分解。如虎、马、猪、犬之类,一般分解为头、身、尾和四肢,有的还可将上颌骨分解开,尾也分解,方可活动自然。鹊、燕等飞行动物,主要使两只翅膀活动就行。
布景、道具及其也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椅凳等,除结构被压缩外,稍有透视角度,以求立体感。特别在图案花纹上突出装饰效果。
四、现状分析,寻找出路
不少人说中国新一代动漫人是看日本美国的动画长大的,只会一味模仿跟风,根本没
有创新意识,所谓创新当然有旧才会有新,人家成功的事实摆在那里我们为什么不学呢?虚心学习才会有发展,日本动漫发展得如此之快,很大一部分因为他们善于吸收,模仿。所以,对于某些老的动漫画人坚持自我,一概排斥外国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现在的中国风格到底剩下什么,早已模糊不清,可以利用的就是咱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不尽的创作素材,然后要能打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引起共鸣。近几年来由于年轻人的加入中国动画也似乎有意模仿外国,但给人感觉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风格模糊不清,原因在哪?就在于没确定方向。咱们所谓的学习并不是抄袭,更不是捡人家的旧货来改造。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技术不是什么秘密,概念上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就好像接力赛,人家已经跑到你面前,你所要做的就是接过棒来朝前跑(也就说其实大家起点都一样),可是如今是你不但不往前,反而偏要回到起点,把人家的路重跑一遍,试问这样跑怎么能跑赢别人?日本美国等已经将动画发展到某种程度,我们要做的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怎么创新?学学日本吧,这个国家天生就有种抄袭的能力,硬是将人家的东西抄到自己的手中,彻底地发扬光大,而后理所当然就成了自己的。所以变形金刚就变成了高达(之后还开创了数不尽的机械动画,抹杀了变形金刚在人们心中的影子),悟空变成了日本人(之后还造就了更多的日本悟空,在他们身上居然还找不到中国悟空的影子)。为什么日本就能抄袭得如此成功,一是他们懂得接力赛的规则,二是我们更应该学习的“以人为本”,这是现在社会所提倡的,在商业社会中,“人”当然是指消费者,动漫的消费者当然是广大动漫爱好者。能打动人心便是引导人们消费的重要手段。
国内动漫界有人认为,日本动画没有特色,过于商业化,我们应该学点美国的,设计类似米老鼠,唐老鸭之类有亲和力的卡通形象出来,然后多元化商业运作,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显然他不了解国内观众的心情!咱们中国观众更希望看到多样的角色,人们总是喜欢感人的剧情,深入刻画的人物形象,时代不同了,不要总是拿动物来编入的故事。恰恰日本动画有成功的先例,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剧情煽情,能打动人,例如,高达为什么这样火,感动自己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因为那几部华丽的机动战士打来打去?恐怕更多的是因为驾驶高达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战士,正是对他们情感细腻的刻画打动了观众。成功的作品不是谁说了就算,是普通观众说了算,技术玩得再好,剧情空洞,角色没有个性,大家伙看不懂或者只看个热闹,那有什么用(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影视作品有迎合欧美市场的嫌疑)!考虑到中国动漫产业商业运作就一定要搞清消费对象,那就是广大观众群。
五、皮影与中国动画
有人说,皮影是光影、美术、雕刻、舞蹈、说唱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已经太遥远。其实,皮影戏并没有因为历史的久远而老气横秋,相反,皮影戏因其特征而颇具时尚气息,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卡通形式,而且是“最中国化的卡通”。因而它必然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奇葩,其表演让人忍俊不禁。在民间艺人的操持下,这些驴皮制作的小人或翩翩起舞,或闪转腾挪、打打杀杀。有趣的是《龟与鹤》的表演,鹤那长长的嘴巴,啄得乌龟只能缩头,等乌龟觉得安全了,再伸头,鹤再啄,乌龟处于警觉状态再猛一缩头,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几个回合后,最后鹤硬是把乌龟缩在壳里的头啄了出来,很是搞笑。
皮影比西方最早动漫的出现早了几百年,皮影戏的表演曾得到卓别林、歌德的赞赏。日本著名漫画家手土冢治虫是在看了我国万籁鸣兄弟导演的《铁扇公主》深受触动,决心创作出日本的动画,后成为日本最伟大的动画大师。我们要找寻中国动漫的根。培植中国动漫的参天大树。
中国的动画片乏善可陈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来就看着日、韩、美三国纷纷袭来,大把大把的银子眼睁睁地看着流进别人的口袋。心痛归心痛终究还是没有回天之力,大家都在努力地想我们到底差在哪里。于是就有人提出了“用皮影戏来拯救中国动画”的方案。
在当前发展中国动画的呼声中。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尤其引人关注。在国际动画业,要塑造一个好的动画形象,投入很大,但我们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源,只要善加开发,完全可以做到小投入、大产出。在这里形态生动有趣,线条流畅成熟。构思极其细腻,品种繁盛各异,顺风耳、千里眼、古代神话人物……都可以找到独特并极具表现力的造型。造型还只是一部分,剧本,台词,音乐,都是动画片制作的资源宝库。“关键在于给予足够重视,进行深入开发”。
目前,皮影戏正日渐没落。全国只有5个皮影剧团,基本上都在国外演出。倒是国际上不少学者、收藏家对中国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很感兴趣。国外收藏家经常到中国来收集皮影。全世界现有50多个国家有皮影戏,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德国有个世界范围的皮影汇演。美国还设立了皮影院,建立了皮影学院、皮影学会等。在美国,人们已经开始从皮影戏等中国传统艺术中改编动画片。《花木兰》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动画的成功之作《大闹天宫》就从各方面吸取了皮影戏的营养,表现出皮影戏的特点。中国动画片中的佳作,很多都脱胎于传统艺术,如《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有皮影助一臂之力,中国动画必定提升。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蚌》、《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会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青睐。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
皮影文化艺术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参照,对于动画形象的创作也是如此,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动画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影视艺术形象,它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开发会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更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所应该向社会承担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益的本土文化,让它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找寻到自己新的精神家园,丰富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并非只是动画从业人员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事业。而这项事业的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理性的动画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来实现、动画教育是解决动画形象与民族本土文化结合的关键所在,其目的是树立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又是给动画本土文化特色定位和扩大影响的主要环节。
六、皮影动画创作实验
在中国的艺术单位里,民间是最为庞大、最为壮阔的:同时,民间的艺术也最具艺术生命力和社会代表性。
而今,随着电影、电视等文化媒介的兴起,皮影戏作为以前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角地位已经改变,在逐渐的远离人们的生活娱乐。皮影戏虽然是一种平面的艺术,但皮影艺术所特有高度夸张、幽默、神奇、变幻是其它剧种往往所不能具备的。它们可以突破舞台的限制,来表现空中、陆地和水中等不同空间下的各种故事情节。在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与新思维表现方式与传统的表象形式结合,再次发掘传统的文化精髓,我们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皮影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在全新的包装中再次唤醒它不灭的光影。那么重振皮影戏的辉煌将不再是萦绕在心头的念想,
继西南民族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皮影工作室后,又申报成功《传统皮影与现代动画艺术研究》重点科研项目,我们成立了大学生皮影动画工作室,让大学校同为皮影发展搭起动画艺术科学研究新平台。皮影这个古老而精粹的民间艺术,将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活力。
皮影艺术是老少皆宜的艺术,受众面很广,目前对皮影的开发还远远不足。我们与研究皮影权威机构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院合作,利用数字技术与传统表现形式相结合,重新包装打造现代皮影,制作皮影动画影视作品。从制作皮影人物到摄制皮影动画,进行了许多学习与实践,目前,第一个原创选题已经初见成效。《三英战吕布》皮影动画短片,在2007年获得南京国际数码博览会中国高校学生动漫大赛优秀奖,这是中国西部高校皮影动画科学研究迈出的第一步,对推动西部高校皮影动画教育与研究将起到积极作用。把传统皮影元素融入动漫产业开发应该具有广阔的前景,2006年西南民族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大学生皮影协会,并组建校同皮影表演队,与中国皮影博物馆合作,多次参加各种演出。在2008年中国西部大学生动漫节上表演新编卡通皮影戏《白蛇传》,获得优秀奖。我们还计划把这部卡通戏搬上频幕,制作成皮影动画片。让当代大学生用现代的审美情趣来重新审视传统皮影带给我们的纯中国式感觉,从中梳理出动画创作所需要的造型元素和艺术风格,利用现代动画制作技术进行创作实际。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创新,这样的模式已成为西南民族大学校皮影动画教学与科研创作中的具体内容。
50年前的《大闹天宫》的作者们已经尝试把戏剧和皮影融入到动画创作中,取得了走向世界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动画人更应该继承这种精神传统,将时代的气息表现h{来,既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又促进新兴动画产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踏着中国动画前人开劈的路走过来,寻找皮影动画彩色梦想之路将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