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市场环境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4 09:33
论文关键词:电视剧市场;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电视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从电视剧市场目前的问题出发,探寻相关对策,以期对电视剧市场体系的愈加完善。
1私营制作机构带来竞争,也同样带来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电视剧制作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准入放开,大量的私营制作机构以及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涌入,目前已有2000多家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从融资和刺激生产的角度对于电视剧市场都有直接的推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0%-70%的电视剧市场的资金来源于民间,而由民营电视制作独机构立和参与制作的电视剧已达到市场份额的八成之多。民营制作机构的确给电视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电视剧产量剧增的数字变化,大多数民营制作机构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公司制的经营模式,再加上民间资本对于利润价值的天然追逐,更加催促了电视剧市场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的加强,这将推动电视剧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化程度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虽然民营制作机构大量涌入,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其整体发展态势呈现粗放型格局。大部分民营制作机构规模偏小、资金不足而且生产品种单一,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生产能力低下。有的机构一年只生产一部剧,有的几年生产一部剧,形不成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实力。
2类型化生产模式出现,但是缺乏精品意识
目前电视剧产量的庞大以及电视剧的类型化格局基本形成。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已达到529部14670集,电视剧交易占到中国电视节目交易总量的90%。同时涌现出一批批具有明确市场定位,大同小异的类型片,诸如历史正剧、传奇剧、武打剧、都市言情剧、涉案剧、情景喜剧等系列。电视剧生产者在我国电视的产业化的逼迫下,自觉不自觉地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研究电视剧自身规律,为了商业利益的追求,最终走上类型化和产品化的电视剧模式之路。
电视剧市场中,在各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的一档剧,具有强烈的精品意识,注重强大的明星阵容、具有优良的制作水准和精确的市场定位。可是仅占电视剧市场总量的15%。而与之相对的三档剧,制作粗糙、题材定位偏差、发行不力,始终只能徘徊在市场边缘,面临着亏本难以发行的现实,其总量却已达50%之多。其中不包括每年未通过审查的电视剧。
3市场机制作用渐显,却难掩播出机构的垄断优势
2007年“独播剧”渐成趋势以及几家电视台共同买断某部电视剧播出权形式的出现,说明目前电视剧制作也都在向精细化迈进,即从选题范围、播放区域和制作风格上作进一步细分,以求满足某一播出区域或是收视群体的需求。这些都是制作机构在强大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自觉地准确定位市场,研究受众,探索自身发展路径的结果,体现了市场机制的推动力。
虽然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在调控和规范电视剧市场上的作用愈发显著,但是电视台等播出机构的垄断优势却构成电视剧市场化的最大障碍。首先,制播双方主导极其不平衡。在发达国家,一般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和发行广告的比例为50%:25%:25%。而在我国,关系完全颠倒,电视广告分配比例中拨出一方占到80%——90%,而制作一方仅为10%——20%。这种交易额低于投资额的情况说明本身电视剧市场的商业化程度很低,长此以往,势必对电视剧市场的健康运作有所影响。其次,不少播出机构联合限价,人为违背市场机制,使制作机构的资金回笼困难。表面看,播出机构似乎从实际交易中获利,压低了播出成本,其实,从长远看,播出机构的这种行为只会得不偿失。本来资金周转问题就是大部分制作机构的大问题,资金的亏空只会挫败电视制作机构的积极性,阻碍整个电视艺术水平的提高,失去了稳定观众群体,最终损失的还是播出机构的利益。
4市场管理滞后,缺乏相关规制约束
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电视剧生产运作机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制约和引导电视剧的生产。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市场的推动力并不够。进入21世纪以来,电视剧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市场开始主导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但应当看到电视剧市场是不成熟的,电视剧生产管理和营销发行从宏观到微观仍要靠行政手段。至今,我国还没有系统地为电视剧行业立法,也没有出现如发达国家那样的行业协会等非官方的组织对行业管理发挥某种规范作用。另外,对于电视剧的题材报批立项和成片的审查目前仍是政府管理和调节电视剧市场的主要手段。这无疑是制约电视剧产业市场化的最大障碍。虽然不能否认,政府管理在引导电视市场有序发展的作用和克服市场消极因素不良风气的作用,但是,政策性因素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由于对于主旋律和意识形态的倡导,造成了电视剧艺术本身艺术性的丧失以及观众的审美疲劳等一些列后续问题。
5电视剧市场化的对策
5.1拓展市场思路
强大的电视剧产业必须有一个兴旺的电视剧市场,而在电视剧市场中收视率是判断一个剧作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标。注意研究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情趣,尝试让观众介入到剧本创作和拍摄的过程,使得电视剧的创作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通过大众传媒特有的传播功能,在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心中,迅速的扩张偶像文化的影响力。在成功地制造明星以后,应充分利用偶像的示范作用,大力挖掘偶像的商业潜力,开发偶像消费市场。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电视剧出口的“一次性收益”上,而是通过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了二次甚至多次收益,逐步形成了以电视剧为龙头带动旅游、文化产业一系列“商业链条”。改变依靠广告这种原始单一的价值实现模式,实现价值链的拓展。
5.2规范市场秩序
在电视剧市场化的运作中,各类影视机构无论什么性质、什么体制,都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通过激烈竞争,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制播分离、制发分离,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相结合,这是电视剧市场化的必然选择。一个成熟的电视剧市场也必然是一个规范化的市场。国家相关部门应当顺应电视剧市场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着手研究制订制播分离、制发分离以及相关的市场制度和法规政策,促进电视剧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平等有序的竞争。
5.3注重营销理念的践行
电视剧市场营销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只有拍得好、卖得好、播得好,电视剧才能达到预期的市场效益。
5.4培育强大市场主体
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形势,必须全面引入资本运营机制,建立电视产业的资本市场。这是我国电视业摆脱困境、开辟未来、实现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要用资本市场来推进电视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扩大资本实力,拓宽社会资本进入电视产业的渠道。为了加速资本扩张,需要打破所有制关系的限制,降低门槛,建立完善而规范的行业准入机制和投融资体制,形成规范有序的融资渠道,让资本在产业内部合理流动起来,不断扩大电视剧产业资本的积累。
强化主体的根本在于人才,市场化运作需要一大批懂得投资、市场、财务、法律的商业人才,需要熟悉电视剧整个生产、销售流程的专业人才。关键是要有既懂商业又懂专业的领军人物,例如制片人等。有了好的制片人,就能找到最合适的导演和演员,也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拍摄制作过程,还能顺利完成电视产品的市场营销,及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从而实现电视剧的再生产。
论文摘要:我国电视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从电视剧市场目前的问题出发,探寻相关对策,以期对电视剧市场体系的愈加完善。
1私营制作机构带来竞争,也同样带来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电视剧制作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准入放开,大量的私营制作机构以及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涌入,目前已有2000多家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从融资和刺激生产的角度对于电视剧市场都有直接的推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0%-70%的电视剧市场的资金来源于民间,而由民营电视制作独机构立和参与制作的电视剧已达到市场份额的八成之多。民营制作机构的确给电视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电视剧产量剧增的数字变化,大多数民营制作机构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公司制的经营模式,再加上民间资本对于利润价值的天然追逐,更加催促了电视剧市场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的加强,这将推动电视剧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化程度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虽然民营制作机构大量涌入,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其整体发展态势呈现粗放型格局。大部分民营制作机构规模偏小、资金不足而且生产品种单一,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生产能力低下。有的机构一年只生产一部剧,有的几年生产一部剧,形不成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实力。
2类型化生产模式出现,但是缺乏精品意识
目前电视剧产量的庞大以及电视剧的类型化格局基本形成。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已达到529部14670集,电视剧交易占到中国电视节目交易总量的90%。同时涌现出一批批具有明确市场定位,大同小异的类型片,诸如历史正剧、传奇剧、武打剧、都市言情剧、涉案剧、情景喜剧等系列。电视剧生产者在我国电视的产业化的逼迫下,自觉不自觉地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研究电视剧自身规律,为了商业利益的追求,最终走上类型化和产品化的电视剧模式之路。
电视剧市场中,在各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的一档剧,具有强烈的精品意识,注重强大的明星阵容、具有优良的制作水准和精确的市场定位。可是仅占电视剧市场总量的15%。而与之相对的三档剧,制作粗糙、题材定位偏差、发行不力,始终只能徘徊在市场边缘,面临着亏本难以发行的现实,其总量却已达50%之多。其中不包括每年未通过审查的电视剧。
3市场机制作用渐显,却难掩播出机构的垄断优势
2007年“独播剧”渐成趋势以及几家电视台共同买断某部电视剧播出权形式的出现,说明目前电视剧制作也都在向精细化迈进,即从选题范围、播放区域和制作风格上作进一步细分,以求满足某一播出区域或是收视群体的需求。这些都是制作机构在强大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自觉地准确定位市场,研究受众,探索自身发展路径的结果,体现了市场机制的推动力。
虽然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在调控和规范电视剧市场上的作用愈发显著,但是电视台等播出机构的垄断优势却构成电视剧市场化的最大障碍。首先,制播双方主导极其不平衡。在发达国家,一般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和发行广告的比例为50%:25%:25%。而在我国,关系完全颠倒,电视广告分配比例中拨出一方占到80%——90%,而制作一方仅为10%——20%。这种交易额低于投资额的情况说明本身电视剧市场的商业化程度很低,长此以往,势必对电视剧市场的健康运作有所影响。其次,不少播出机构联合限价,人为违背市场机制,使制作机构的资金回笼困难。表面看,播出机构似乎从实际交易中获利,压低了播出成本,其实,从长远看,播出机构的这种行为只会得不偿失。本来资金周转问题就是大部分制作机构的大问题,资金的亏空只会挫败电视制作机构的积极性,阻碍整个电视艺术水平的提高,失去了稳定观众群体,最终损失的还是播出机构的利益。
4市场管理滞后,缺乏相关规制约束
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电视剧生产运作机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制约和引导电视剧的生产。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市场的推动力并不够。进入21世纪以来,电视剧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市场开始主导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但应当看到电视剧市场是不成熟的,电视剧生产管理和营销发行从宏观到微观仍要靠行政手段。至今,我国还没有系统地为电视剧行业立法,也没有出现如发达国家那样的行业协会等非官方的组织对行业管理发挥某种规范作用。另外,对于电视剧的题材报批立项和成片的审查目前仍是政府管理和调节电视剧市场的主要手段。这无疑是制约电视剧产业市场化的最大障碍。虽然不能否认,政府管理在引导电视市场有序发展的作用和克服市场消极因素不良风气的作用,但是,政策性因素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由于对于主旋律和意识形态的倡导,造成了电视剧艺术本身艺术性的丧失以及观众的审美疲劳等一些列后续问题。
5电视剧市场化的对策
5.1拓展市场思路
强大的电视剧产业必须有一个兴旺的电视剧市场,而在电视剧市场中收视率是判断一个剧作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标。注意研究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情趣,尝试让观众介入到剧本创作和拍摄的过程,使得电视剧的创作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通过大众传媒特有的传播功能,在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心中,迅速的扩张偶像文化的影响力。在成功地制造明星以后,应充分利用偶像的示范作用,大力挖掘偶像的商业潜力,开发偶像消费市场。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电视剧出口的“一次性收益”上,而是通过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了二次甚至多次收益,逐步形成了以电视剧为龙头带动旅游、文化产业一系列“商业链条”。改变依靠广告这种原始单一的价值实现模式,实现价值链的拓展。
5.2规范市场秩序
在电视剧市场化的运作中,各类影视机构无论什么性质、什么体制,都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通过激烈竞争,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制播分离、制发分离,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相结合,这是电视剧市场化的必然选择。一个成熟的电视剧市场也必然是一个规范化的市场。国家相关部门应当顺应电视剧市场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着手研究制订制播分离、制发分离以及相关的市场制度和法规政策,促进电视剧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平等有序的竞争。
5.3注重营销理念的践行
电视剧市场营销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只有拍得好、卖得好、播得好,电视剧才能达到预期的市场效益。
5.4培育强大市场主体
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形势,必须全面引入资本运营机制,建立电视产业的资本市场。这是我国电视业摆脱困境、开辟未来、实现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要用资本市场来推进电视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扩大资本实力,拓宽社会资本进入电视产业的渠道。为了加速资本扩张,需要打破所有制关系的限制,降低门槛,建立完善而规范的行业准入机制和投融资体制,形成规范有序的融资渠道,让资本在产业内部合理流动起来,不断扩大电视剧产业资本的积累。
强化主体的根本在于人才,市场化运作需要一大批懂得投资、市场、财务、法律的商业人才,需要熟悉电视剧整个生产、销售流程的专业人才。关键是要有既懂商业又懂专业的领军人物,例如制片人等。有了好的制片人,就能找到最合适的导演和演员,也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拍摄制作过程,还能顺利完成电视产品的市场营销,及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从而实现电视剧的再生产。
上一篇:关于暴力美学在当代影片中的运用
下一篇:有限的情节与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