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4 09:34
[摘要]应该说,电视剧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等等方面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而要实现电视剧的这些使命。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在创作中注入鲜明、正确的价值主张。目前,国产电视剧过度媚俗的娱乐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文章针对电视剧的娱乐化现象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电视剧;娱乐化;思考
一、早期电视剧的宣传和传播特征
电视剧,顾名思义是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剧,它最先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是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它几乎与中国电视即“北京电视台”的(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同时诞生,即1958年5月1日。1958年正是全国高呼“大跃进”口号的时候,由于“大跃进”鼓吹“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当时,配合党中央大力宣传的“节约粮食”、“共度难关”的精神,于是有人便在《新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同名小说,写得非常感人,一夜之间就被改编为广播剧;紧接着,又被改编为电视剧,由试播中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仅仅播映20分钟的电视剧,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深深地打动了收看的人们。《一口菜饼子》的剧情是剧中的妹妹吃过饭拿着一块枣丝糕高兴地逗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了妹妹,并由此引出一大段对旧社会悲苦生活的回忆……
从第一部直播电视剧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尝试用一种戏剧化的形态来阐释国家政策和理念,电视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而是以宣传和传播为主要特征。从1958年至1966年“文革”开始,电视人相继创作了70多部电视剧,其内容大多迎合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主旋律,以教化人们为主导思想的创作理念使得“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成为当时电视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模式,如《邱财康》《刘文学》《焦裕禄》《王杰》等电视报道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兴起。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我国电视剧年产117集,到2003年产电视剧9000多集,且题材之丰富多彩,形式之多种多样,令人耳目一新,应接不暇。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电视剧的功能从宣传和传播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手段。在我国,电视剧娱乐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渴望》的播出。该片一改以往电视剧主题严肃、题材高尚的风格,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走向大众,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掀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娱乐化浪潮,中国电视剧也从此正式转向了以娱乐化为主的道路。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如下:
(一)电视剧的武侠魔幻化
电脑动画发扬光大,造型技术万象更新,这二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促成了国产武侠剧发生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空前革命;于是好人变神仙,坏人成妖怪,一边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一边是排山倒海颠倒乾坤;在置自然规律和重力法则于不顾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效果,省略人物个性,从而让武功比拼变成了妖魔混战,让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视觉大餐”,还是虚有其表。用电脑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再花哨的武打招数、再神奇的特技效果都难以掩盖武侠剧言语乏味的剧情和面目可憎的人物。如之所以制作粗糙场景简陋的83版《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凭的就是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从而让再高超的电脑技术都无法替代。
(二)电视剧的古装现代化
近两年古装剧在荧屏上大行其道,大有把所有知名历史人物“拍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按理讲,像《汉武大帝》之类颂扬历史的值得提倡,不过近来的古装剧又大有抛弃历史走向未来的明显趋势,反正是造型越来越时尚,台词越来越时髦,同时将新鲜事物和新潮语汇通通放置在古人的身上,于是“穿着古装玩摩登”就成了当前古装剧的一大看点。比如说《满汉全席》里有一个脚踩滑板的大厨徐铮;《蝶舞天涯》里有一个朋克造型的帅哥黄磊;而《钟无艳》的男女主角则是一个大跳健康舞,一个热衷小发明;至于梁山好汉《浪子燕青》,则是当街玩起“hip—hop”;不过,这还比不上《秦王李世民》里,众位皇子穿着“圣斗士铠甲”大踢足球。
(三)电视剧的警匪悬疑化
说完了古装和武侠,我们再来看一看警匪剧。2007年以来,警匪剧因为遭遇了政策干预,所以不约而同地都向心理悬疑方面过渡转移,即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回避凶杀暴力,而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营造恐怖氛围,借助昏暗的灯光和诡异的音效来达到“吓你没商量”的惊悚效果。
当初之所以封杀警匪剧,是因为这一剧种存在着场面血腥暴力、人物正邪不分的致命缺点。不过,当前的悬疑剧虽说摒弃了血溅当场的恐怖镜头,可到底也没有塑造出势均力敌的警匪之争和大义凛然的警察风范。另外,如今的“反特题材”持续升温,《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凤凰迷影》等剧虽然阵容平平,投资节省,但收视情况全线飘红。至于《凌云壮志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剧也完全可以归类为“古装涉案剧”;手枪改成了“冷兵器”,恐怕视觉效果更“震撼”吧。
(四)电视剧的偶像“日韩化”
作为当前的高产电视剧品种,偶像剧也在“日韩流”的猛烈冲击之下发生着明显变化。以2004年出品的两部偶像剧为例,《蝴蝶飞飞》的女主角杨雪身患绝症、《向左走向右走》的男主角陆毅遭遇车祸,这些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韩剧情节套路。此外,韩国明星的大举进犯也为偶像剧的演员阵容带来了强烈的异国气息,如金载沅、蔡琳、张娜拉、金素妍、韩载锡、车仁表、朴志胤、安七炫等韩国红星纷纷来中国“淘金”。合拍剧的确能为中国荧屏添一笔色彩,不过高昂的片酬恐怕也让制片方为之色变。这年头,为电视剧造点噱头是多么的“想说爱你不容易”。
(五)电视剧的爱情多角化
当前,电视剧中错综复杂的爱情景观确实和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琼瑶式”恋爱模式有了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多角恋爱”的大量涌现。现在,电视剧中的“爱情生物链”上几乎会贯穿剧中所有的主要人物,你爱我、我爱她、她爱你的“三角恋”以及“婚外恋”已经成了必备的小儿科;至于“姐弟恋”、“忘年恋”、“黄昏恋”等等也开始渐渐唱起主角;再加上如今情感剧里流行的各种扑朔迷离的“血缘关系”,从此电视剧里就一再重复着这种乱上加乱、“全民参与”的“恋爱总动员”。
三、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娱乐化的电视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娱乐化的世界,它的日常性、世俗性、享乐性和消费性使大众的需求停留在感官层面,并确立了这种话语的支配性地位。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电视剧的娱乐化只反映了大众心理需要的一个侧面;在娱乐、消费、宣泄等功能之外,电视剧也应该使大众感受到现实的心灵震撼和人生况味。港台电视剧、韩剧、美国影视剧和一些国产电视剧的可贵之处以《还珠格格》剧照、《泰坦尼克》剧照为例分析如下:
(一)港台剧成功之处
叙事上单纯轻松娱乐的风格、人物中蕴涵浓浓的人情味、情节结构上彻底的娱乐性等都细水长流地滋润着观众的心田。从台湾首部《还珠格格》播出掀起的“格格热”可见一斑(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统计,均创当地全年最高值;其中,湖南平均收视率为45%;北京、山东均为44%;上海42%;江西、江苏、贵州在35%以上;《还珠格格》续集在北京首播,收视率一度突破50%);又如《情深深雨濛濛》屡次播出,收视率依旧不低,其原因就在于它采用清新恬人的表演形式突出表现了纯真的爱情,抓住了观众心底里久违的情感,既迎合了青年观众的爱情观,也让中老年一代的观众重温了自己青年时代的爱情,它是大众化的,而不是窄众的,满足了部分人奇变的心理。与其说港台电视剧吸引了一大批爱看港台剧的观众,且我们花费五十年时间精心培养的电视市场被进入内地不足十五年的港台剧轻松夺走的话,还不如说内地电视剧长期以来夜郎自大,对市场只知索取,不知适应并及时引导,长期漠视观众需求,坐失良机,拱手将大蛋糕与人分享,直至连自己的那块蛋糕也得不到时,才饿着肚子开始呼吁政府对自己保护。
(二)韩剧成功之处
几年前,当以韩国电视剧和韩国流行歌曲为代表的韩国大众文化潮开始在中国流行时,曾有人以为这只是中国青少年追星猎奇的暂时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韩流”非但没有退潮,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更广大范围征服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韩剧成功之处在于:
1.韩国人通过健康向上的大众文化有力地整合着民族精神,并将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行销海外,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可与美国好莱坞相抗衡的国家之一。韩剧之所以持续风靡,好看是它的最大特色,即不仅有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时尚的人物,幽默的语言,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蕴涵其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是因为我们一面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
盘点热播韩剧,大都有一个求真、向善、扬美的思想主题。不论是励志启智的历史剧,还是童话般清纯的言情剧,都在张扬社会真谛,传喻人生哲理,都使东方传统美德与现代时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如《大长今》将人情美、人性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就是基于这种健康向上的思想基调。正如该剧导演李丙勋所说:“平凡人克服困难达到成功,这样的感动是不分国界的。”
2.韩剧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它所奉行的贴近大众的原则。相当一部分剧目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朴素手法在家长里短中叙事、言情、说理,再现着韩国民众的精神。最早在中国荧屏亮相的《爱情是什么》正是以此赚足了国人口碑。此后,大量韩剧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黄手帕》等也都秉承这一宗旨,犹如多年前国内上映的《渴望》等优秀电视剧一样。细腻平实地表现人生悲欢离合及社会发展变迁,极易引发人们共鸣。这样,所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以及贴近生活在韩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韩流涌动于中国,还与两国间的文化渊源密切相关。中韩有着两千年以上的交往史,生活方式、审美取向、道德标准都很相近。为开拓中国市场,韩剧的编导们有意在剧目中增添中国文化色彩,例如《海神》以中国唐朝为背景;《医道》大讲中医和中草药的妙用;《大长今》里则展示了中国书法、礼仪、针灸医术等。正是儒家文化的有机融入。使得韩剧浸润着东方文化之根的亲和力,更容易感染国人。
唯美与浪漫可以引发人们的愉悦感觉,它既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各种生理机能,也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的心理需求,因此,唯美与浪漫的影片始终深受人们的追崇。如美国喜剧电影《一夜风流》便属于这类常青树影片。这部影片是一部传统的好莱坞爱情喜剧。全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对话幽默而富于哲理,人物性格生动,手法极具电影化。该片拍摄时期正逢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然而,穷书生与富家女结婚的罗曼蒂克喜剧“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个安乐世界里”。而体现美国精神和文化的大片《泰坦尼克》《拯救大兵瑞恩》的成功之处又在于:前者在奔放青年杰克与美女露丝身上体现出的一见钟情式的生死恋是典型的美国浪漫爱情文化,我们在《魂断蓝桥》等类似影片中早已不断领略。但所不同的是,《泰》片将背景放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就使得杰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还有什么比一个男人把他心爱的女人托出水面使之获得生存的机会,自己却冻成冰人长眠海底而令人更加感动的场面呢?美国人的浪漫加拯救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至于瑞恩的被拯救更是美国人道主义精神的不加掩饰的诠释,只不过用了好莱坞式的包装,让我们的观众只见巫山不见云罢了。试想,《泰坦尼克》如果将沉船事件作为主线加以表述,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作为佐料,这部影片还能让观众动情落泪,连看数遍吗?
(四)成功的国产电视剧表现
内地电视剧大众文化的属性长期短缺,所谓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完全是一种标签和形式,其直白的教化姿态仍然让人望而生畏,与观众需要的“平民意识”几乎风马牛不相及;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服气,继续把一块块自认为好吃的蛋糕硬塞给观众。而那些真正能够深深地拨动大众感情神经的电视剧常常是因其成功地贯注了道德化审美的精神、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取向的影视剧。
诞生于1959年的电影《五朵金花》就是以喜剧形式来歌颂人与人之间的新颖关系,歌颂男女之间那种纯洁、永恒的恋情。虽然影片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语言、情节表达形式以及特有的政治背景,但美的感知觉与美的认知觉在这部影片中获得了完美的结合:善良美丽的女社长金花(杨丽坤饰)、勇敢勤劳而又英俊的剑川小伙阿鹏,以及到地方体验生活的画家、作曲家的热心助人和管闲事的老叔的“事与愿违”……这些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勾勒最终形成了一幅善良群体的“肖像”,满足了受众的普遍认知结构;而影片的场景拍摄同样精彩:云南大理的旖旎风光、苍山洱海的青山碧水等通过情趣盎然的喜剧故事轮番展示,构成一幅幅别出心裁的人文风情画面,让受众在解读影片情节的同时也获得了视觉美的感知;同时,影片中大量云南民俗和地方歌谣交织在两个有情人欲相见而又迟迟不得相见相爱的寻找过程中。尤其是“三月街”盛会的载歌载舞、蝴蝶泉边的情歌对唱等等,既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给受众留下了美好的听觉享受,以致今天仍被人们广为传唱。
1990年的电视剧《渴望》《围城》的播出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虽然现在看来这两部剧在表现手法上还存在不少幼稚之处,然而却成功地迎合了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契合了大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
近两年来播出的《半路夫妻》电视剧,剧中管段女民警胡小玲和管军几经磨难,终于再婚;但二人又都有孩子:儿子庆庆还好,可女儿阳阳经常找别扭,还经常逃学。这些“半路夫妻”能“此心彼心,相偕到老”吗?剧中人物给人留下念念不忘的印象,如果说它吸引人在什么地方,那就是在生活的细节中一点点体现出来的,即一条红裙子、一番关于女人和红色的“歪理邪说”——最终打动了那个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女人的女警察。生活就是这样的,在细微中表现,在点滴中体现。还有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离婚后胡小玲和江建平的朋友关系了。虽然没有在一起生活的缘分,但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何况还是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他们的分手真的是很不同凡响;见惯了生活中因离婚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人,有的是因为财产,有的是因为彼此伤害了对方,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这对夫妇的离婚方式着实让人赞叹,并不是赞叹他们的分手,而是因为他们的理性,不会因为点点利益而斤斤计较;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分开后,仍然能像朋友一样互相关心着对方。
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则围绕着“成长”主题的揭示,对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青少年在学习、休闲、交友、早恋、爱心、诚信、兴趣、幻想、应对考试、参加比赛、偶像崇拜等问题上的微妙心态及其变化轨迹,进行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描述,这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和感染。与此同时,创作者又敢于直面两代人在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与冲突,采用两代人相互对视的叙事方式,微笑着看待两代人的互爱与冲突,看待家长既望子成龙又因担心孩子误入歧途而严加管教的矛盾心态,看待孩子们既渴望特立独行又害怕失去家长的重视与关怀的双重情感,进而从中提炼出真实而又动人的喜剧因素,令观众在开心的笑声中感受亲情的美好,沉思成长的真谛。无疑,这种聚焦热点和直面冲突的做法需要勇气,更需要功力,但正是这样做的结果使《家有儿女》从根本上与那种无厘头的庸俗搞笑剧划清了界限,也比那些主要靠误会、巧合制造喜剧效果的作品高出一筹,具备了一种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喜剧品格。对喜剧艺术创作而言,困难的不在于制造热闹,而在于用性格刻画和人物形象塑造去统领这种热闹。《家有儿女》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它在性格刻画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功,剧中,五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有着强烈的对比,这里就不再细说,相信观众都有深刻的印象。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主旋律电视剧《亮剑》,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军事题材作品,《亮剑》中爱国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这确实是一部力求对我国军事题材文艺创作的传统有所突破、而且主题重大的作品。电视剧通过李云龙这个典型,对从红军到抗战英雄、最后成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作了“逼真”的刻画;对我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发展壮大为正规化军队的历史进行了某种“还原”;对我军指战员的思想境界、精神力量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并非仅在于为我们塑造一位“石光荣”似的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也并非仅在于如实描写昔日战争的英勇悲壮,而是旨在“真实”地“亮”出我们人民军队的“军魂”、呼唤一种超越历史和现实、超越“意识形态”、纯粹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中国军魂”。
韩剧的热播让国人更多地认识了韩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质,同时也给予我们重新审视中国通俗文化走向的诸多启迪。在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的较量日渐凸显,在文化领域的角力,比的是谁最有创意和活力,谁能把深厚的底蕴与现实更为有机地结合起来,谁最开放、包容,能将不同文化根源的人心打动。韩剧的涌入,固然对中国大众文化市场形成一定冲击,但权衡利弊,其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它启示中国的文化界人士在确定大众文化定位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面对韩流,我们更应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改变时下流行文化的浮躁、浅薄,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大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英雄主义是主旋律作品不可或缺的内涵。如果说美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是“征服加拯救”精神的话,那么,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便是“奉献与牺牲”精神。无疑,前者带有很强的殖民意识,而后者更为容易令观众接受和感动;剩下的便是包装与形式了。好莱坞式的包装并不具有殖民性,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值得讨论的是,美国“主旋律”不仅成功地占领本土市场,而且成功地侵入全球市场,而我们的“主旋律”面对市场为什么显得如此尴尬呢?
正如美国影视作品不能没有“主旋律”一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作品也不可能没有“主旋律”。那么,妨碍“主旋律”进入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最为关键的是创作观念上的老化。主旋律作品大多有一个感人的事件或有重大的题材,创作人员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表述故事或事件上,忽视了不管任何重大题材,都只能作为背景来展示,更忽视了人是第一要素的创作规律和宗旨。以事带人、以情节带人、最终淹没人,这是缺少可看性的主要毛病。
虽说现在电视荧屏上百花齐放,却少有轰动性的作品出现。如何将电视剧从平庸的世俗梦幻中解救出来,还给大众高雅的情趣、清纯的格调,实现电视剧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的使命?综观国内外电视剧创作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大众文化,中国电视剧可以出现各种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景观,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决定了只有注重本土化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并且贯穿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当下的人文关怀,才可以在解构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结构文本。电视剧只有契合传统的、平民的审美期待,才能得到蓬勃发展。娱乐化电视剧的叙事要符合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观众的独特审美要求;要具有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范式,如善良战胜邪恶、幸福取代苦难、丑变为美、大团圆结局、脸谱主义等等的传统审美范式。只有这样,中国电视剧才能成为世界性多元文化思潮的组成部分,为全球化提供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选择。
[关键词]电视剧;娱乐化;思考
一、早期电视剧的宣传和传播特征
电视剧,顾名思义是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剧,它最先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是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它几乎与中国电视即“北京电视台”的(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同时诞生,即1958年5月1日。1958年正是全国高呼“大跃进”口号的时候,由于“大跃进”鼓吹“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当时,配合党中央大力宣传的“节约粮食”、“共度难关”的精神,于是有人便在《新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同名小说,写得非常感人,一夜之间就被改编为广播剧;紧接着,又被改编为电视剧,由试播中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仅仅播映20分钟的电视剧,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深深地打动了收看的人们。《一口菜饼子》的剧情是剧中的妹妹吃过饭拿着一块枣丝糕高兴地逗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了妹妹,并由此引出一大段对旧社会悲苦生活的回忆……
从第一部直播电视剧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尝试用一种戏剧化的形态来阐释国家政策和理念,电视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而是以宣传和传播为主要特征。从1958年至1966年“文革”开始,电视人相继创作了70多部电视剧,其内容大多迎合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主旋律,以教化人们为主导思想的创作理念使得“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成为当时电视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模式,如《邱财康》《刘文学》《焦裕禄》《王杰》等电视报道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兴起。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我国电视剧年产117集,到2003年产电视剧9000多集,且题材之丰富多彩,形式之多种多样,令人耳目一新,应接不暇。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电视剧的功能从宣传和传播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手段。在我国,电视剧娱乐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渴望》的播出。该片一改以往电视剧主题严肃、题材高尚的风格,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走向大众,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掀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娱乐化浪潮,中国电视剧也从此正式转向了以娱乐化为主的道路。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如下:
(一)电视剧的武侠魔幻化
电脑动画发扬光大,造型技术万象更新,这二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促成了国产武侠剧发生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空前革命;于是好人变神仙,坏人成妖怪,一边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一边是排山倒海颠倒乾坤;在置自然规律和重力法则于不顾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效果,省略人物个性,从而让武功比拼变成了妖魔混战,让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视觉大餐”,还是虚有其表。用电脑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再花哨的武打招数、再神奇的特技效果都难以掩盖武侠剧言语乏味的剧情和面目可憎的人物。如之所以制作粗糙场景简陋的83版《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凭的就是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从而让再高超的电脑技术都无法替代。
(二)电视剧的古装现代化
近两年古装剧在荧屏上大行其道,大有把所有知名历史人物“拍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按理讲,像《汉武大帝》之类颂扬历史的值得提倡,不过近来的古装剧又大有抛弃历史走向未来的明显趋势,反正是造型越来越时尚,台词越来越时髦,同时将新鲜事物和新潮语汇通通放置在古人的身上,于是“穿着古装玩摩登”就成了当前古装剧的一大看点。比如说《满汉全席》里有一个脚踩滑板的大厨徐铮;《蝶舞天涯》里有一个朋克造型的帅哥黄磊;而《钟无艳》的男女主角则是一个大跳健康舞,一个热衷小发明;至于梁山好汉《浪子燕青》,则是当街玩起“hip—hop”;不过,这还比不上《秦王李世民》里,众位皇子穿着“圣斗士铠甲”大踢足球。
(三)电视剧的警匪悬疑化
说完了古装和武侠,我们再来看一看警匪剧。2007年以来,警匪剧因为遭遇了政策干预,所以不约而同地都向心理悬疑方面过渡转移,即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回避凶杀暴力,而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营造恐怖氛围,借助昏暗的灯光和诡异的音效来达到“吓你没商量”的惊悚效果。
当初之所以封杀警匪剧,是因为这一剧种存在着场面血腥暴力、人物正邪不分的致命缺点。不过,当前的悬疑剧虽说摒弃了血溅当场的恐怖镜头,可到底也没有塑造出势均力敌的警匪之争和大义凛然的警察风范。另外,如今的“反特题材”持续升温,《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凤凰迷影》等剧虽然阵容平平,投资节省,但收视情况全线飘红。至于《凌云壮志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剧也完全可以归类为“古装涉案剧”;手枪改成了“冷兵器”,恐怕视觉效果更“震撼”吧。
(四)电视剧的偶像“日韩化”
作为当前的高产电视剧品种,偶像剧也在“日韩流”的猛烈冲击之下发生着明显变化。以2004年出品的两部偶像剧为例,《蝴蝶飞飞》的女主角杨雪身患绝症、《向左走向右走》的男主角陆毅遭遇车祸,这些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韩剧情节套路。此外,韩国明星的大举进犯也为偶像剧的演员阵容带来了强烈的异国气息,如金载沅、蔡琳、张娜拉、金素妍、韩载锡、车仁表、朴志胤、安七炫等韩国红星纷纷来中国“淘金”。合拍剧的确能为中国荧屏添一笔色彩,不过高昂的片酬恐怕也让制片方为之色变。这年头,为电视剧造点噱头是多么的“想说爱你不容易”。
(五)电视剧的爱情多角化
当前,电视剧中错综复杂的爱情景观确实和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琼瑶式”恋爱模式有了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多角恋爱”的大量涌现。现在,电视剧中的“爱情生物链”上几乎会贯穿剧中所有的主要人物,你爱我、我爱她、她爱你的“三角恋”以及“婚外恋”已经成了必备的小儿科;至于“姐弟恋”、“忘年恋”、“黄昏恋”等等也开始渐渐唱起主角;再加上如今情感剧里流行的各种扑朔迷离的“血缘关系”,从此电视剧里就一再重复着这种乱上加乱、“全民参与”的“恋爱总动员”。
三、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娱乐化的电视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娱乐化的世界,它的日常性、世俗性、享乐性和消费性使大众的需求停留在感官层面,并确立了这种话语的支配性地位。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电视剧的娱乐化只反映了大众心理需要的一个侧面;在娱乐、消费、宣泄等功能之外,电视剧也应该使大众感受到现实的心灵震撼和人生况味。港台电视剧、韩剧、美国影视剧和一些国产电视剧的可贵之处以《还珠格格》剧照、《泰坦尼克》剧照为例分析如下:
(一)港台剧成功之处
叙事上单纯轻松娱乐的风格、人物中蕴涵浓浓的人情味、情节结构上彻底的娱乐性等都细水长流地滋润着观众的心田。从台湾首部《还珠格格》播出掀起的“格格热”可见一斑(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统计,均创当地全年最高值;其中,湖南平均收视率为45%;北京、山东均为44%;上海42%;江西、江苏、贵州在35%以上;《还珠格格》续集在北京首播,收视率一度突破50%);又如《情深深雨濛濛》屡次播出,收视率依旧不低,其原因就在于它采用清新恬人的表演形式突出表现了纯真的爱情,抓住了观众心底里久违的情感,既迎合了青年观众的爱情观,也让中老年一代的观众重温了自己青年时代的爱情,它是大众化的,而不是窄众的,满足了部分人奇变的心理。与其说港台电视剧吸引了一大批爱看港台剧的观众,且我们花费五十年时间精心培养的电视市场被进入内地不足十五年的港台剧轻松夺走的话,还不如说内地电视剧长期以来夜郎自大,对市场只知索取,不知适应并及时引导,长期漠视观众需求,坐失良机,拱手将大蛋糕与人分享,直至连自己的那块蛋糕也得不到时,才饿着肚子开始呼吁政府对自己保护。
(二)韩剧成功之处
几年前,当以韩国电视剧和韩国流行歌曲为代表的韩国大众文化潮开始在中国流行时,曾有人以为这只是中国青少年追星猎奇的暂时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韩流”非但没有退潮,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更广大范围征服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韩剧成功之处在于:
1.韩国人通过健康向上的大众文化有力地整合着民族精神,并将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行销海外,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可与美国好莱坞相抗衡的国家之一。韩剧之所以持续风靡,好看是它的最大特色,即不仅有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时尚的人物,幽默的语言,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蕴涵其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是因为我们一面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
盘点热播韩剧,大都有一个求真、向善、扬美的思想主题。不论是励志启智的历史剧,还是童话般清纯的言情剧,都在张扬社会真谛,传喻人生哲理,都使东方传统美德与现代时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如《大长今》将人情美、人性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就是基于这种健康向上的思想基调。正如该剧导演李丙勋所说:“平凡人克服困难达到成功,这样的感动是不分国界的。”
2.韩剧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它所奉行的贴近大众的原则。相当一部分剧目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朴素手法在家长里短中叙事、言情、说理,再现着韩国民众的精神。最早在中国荧屏亮相的《爱情是什么》正是以此赚足了国人口碑。此后,大量韩剧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黄手帕》等也都秉承这一宗旨,犹如多年前国内上映的《渴望》等优秀电视剧一样。细腻平实地表现人生悲欢离合及社会发展变迁,极易引发人们共鸣。这样,所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以及贴近生活在韩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韩流涌动于中国,还与两国间的文化渊源密切相关。中韩有着两千年以上的交往史,生活方式、审美取向、道德标准都很相近。为开拓中国市场,韩剧的编导们有意在剧目中增添中国文化色彩,例如《海神》以中国唐朝为背景;《医道》大讲中医和中草药的妙用;《大长今》里则展示了中国书法、礼仪、针灸医术等。正是儒家文化的有机融入。使得韩剧浸润着东方文化之根的亲和力,更容易感染国人。
(三)美国影视剧:唯美与浪漫的感情追求
唯美与浪漫可以引发人们的愉悦感觉,它既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各种生理机能,也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的心理需求,因此,唯美与浪漫的影片始终深受人们的追崇。如美国喜剧电影《一夜风流》便属于这类常青树影片。这部影片是一部传统的好莱坞爱情喜剧。全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对话幽默而富于哲理,人物性格生动,手法极具电影化。该片拍摄时期正逢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然而,穷书生与富家女结婚的罗曼蒂克喜剧“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个安乐世界里”。而体现美国精神和文化的大片《泰坦尼克》《拯救大兵瑞恩》的成功之处又在于:前者在奔放青年杰克与美女露丝身上体现出的一见钟情式的生死恋是典型的美国浪漫爱情文化,我们在《魂断蓝桥》等类似影片中早已不断领略。但所不同的是,《泰》片将背景放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就使得杰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还有什么比一个男人把他心爱的女人托出水面使之获得生存的机会,自己却冻成冰人长眠海底而令人更加感动的场面呢?美国人的浪漫加拯救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至于瑞恩的被拯救更是美国人道主义精神的不加掩饰的诠释,只不过用了好莱坞式的包装,让我们的观众只见巫山不见云罢了。试想,《泰坦尼克》如果将沉船事件作为主线加以表述,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作为佐料,这部影片还能让观众动情落泪,连看数遍吗?
(四)成功的国产电视剧表现
内地电视剧大众文化的属性长期短缺,所谓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完全是一种标签和形式,其直白的教化姿态仍然让人望而生畏,与观众需要的“平民意识”几乎风马牛不相及;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服气,继续把一块块自认为好吃的蛋糕硬塞给观众。而那些真正能够深深地拨动大众感情神经的电视剧常常是因其成功地贯注了道德化审美的精神、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取向的影视剧。
诞生于1959年的电影《五朵金花》就是以喜剧形式来歌颂人与人之间的新颖关系,歌颂男女之间那种纯洁、永恒的恋情。虽然影片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语言、情节表达形式以及特有的政治背景,但美的感知觉与美的认知觉在这部影片中获得了完美的结合:善良美丽的女社长金花(杨丽坤饰)、勇敢勤劳而又英俊的剑川小伙阿鹏,以及到地方体验生活的画家、作曲家的热心助人和管闲事的老叔的“事与愿违”……这些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勾勒最终形成了一幅善良群体的“肖像”,满足了受众的普遍认知结构;而影片的场景拍摄同样精彩:云南大理的旖旎风光、苍山洱海的青山碧水等通过情趣盎然的喜剧故事轮番展示,构成一幅幅别出心裁的人文风情画面,让受众在解读影片情节的同时也获得了视觉美的感知;同时,影片中大量云南民俗和地方歌谣交织在两个有情人欲相见而又迟迟不得相见相爱的寻找过程中。尤其是“三月街”盛会的载歌载舞、蝴蝶泉边的情歌对唱等等,既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给受众留下了美好的听觉享受,以致今天仍被人们广为传唱。
1990年的电视剧《渴望》《围城》的播出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虽然现在看来这两部剧在表现手法上还存在不少幼稚之处,然而却成功地迎合了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契合了大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
近两年来播出的《半路夫妻》电视剧,剧中管段女民警胡小玲和管军几经磨难,终于再婚;但二人又都有孩子:儿子庆庆还好,可女儿阳阳经常找别扭,还经常逃学。这些“半路夫妻”能“此心彼心,相偕到老”吗?剧中人物给人留下念念不忘的印象,如果说它吸引人在什么地方,那就是在生活的细节中一点点体现出来的,即一条红裙子、一番关于女人和红色的“歪理邪说”——最终打动了那个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女人的女警察。生活就是这样的,在细微中表现,在点滴中体现。还有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离婚后胡小玲和江建平的朋友关系了。虽然没有在一起生活的缘分,但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何况还是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他们的分手真的是很不同凡响;见惯了生活中因离婚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人,有的是因为财产,有的是因为彼此伤害了对方,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这对夫妇的离婚方式着实让人赞叹,并不是赞叹他们的分手,而是因为他们的理性,不会因为点点利益而斤斤计较;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分开后,仍然能像朋友一样互相关心着对方。
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则围绕着“成长”主题的揭示,对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青少年在学习、休闲、交友、早恋、爱心、诚信、兴趣、幻想、应对考试、参加比赛、偶像崇拜等问题上的微妙心态及其变化轨迹,进行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描述,这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和感染。与此同时,创作者又敢于直面两代人在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与冲突,采用两代人相互对视的叙事方式,微笑着看待两代人的互爱与冲突,看待家长既望子成龙又因担心孩子误入歧途而严加管教的矛盾心态,看待孩子们既渴望特立独行又害怕失去家长的重视与关怀的双重情感,进而从中提炼出真实而又动人的喜剧因素,令观众在开心的笑声中感受亲情的美好,沉思成长的真谛。无疑,这种聚焦热点和直面冲突的做法需要勇气,更需要功力,但正是这样做的结果使《家有儿女》从根本上与那种无厘头的庸俗搞笑剧划清了界限,也比那些主要靠误会、巧合制造喜剧效果的作品高出一筹,具备了一种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喜剧品格。对喜剧艺术创作而言,困难的不在于制造热闹,而在于用性格刻画和人物形象塑造去统领这种热闹。《家有儿女》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它在性格刻画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功,剧中,五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有着强烈的对比,这里就不再细说,相信观众都有深刻的印象。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主旋律电视剧《亮剑》,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军事题材作品,《亮剑》中爱国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这确实是一部力求对我国军事题材文艺创作的传统有所突破、而且主题重大的作品。电视剧通过李云龙这个典型,对从红军到抗战英雄、最后成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作了“逼真”的刻画;对我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发展壮大为正规化军队的历史进行了某种“还原”;对我军指战员的思想境界、精神力量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并非仅在于为我们塑造一位“石光荣”似的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也并非仅在于如实描写昔日战争的英勇悲壮,而是旨在“真实”地“亮”出我们人民军队的“军魂”、呼唤一种超越历史和现实、超越“意识形态”、纯粹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中国军魂”。
韩剧的热播让国人更多地认识了韩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质,同时也给予我们重新审视中国通俗文化走向的诸多启迪。在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的较量日渐凸显,在文化领域的角力,比的是谁最有创意和活力,谁能把深厚的底蕴与现实更为有机地结合起来,谁最开放、包容,能将不同文化根源的人心打动。韩剧的涌入,固然对中国大众文化市场形成一定冲击,但权衡利弊,其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它启示中国的文化界人士在确定大众文化定位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面对韩流,我们更应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改变时下流行文化的浮躁、浅薄,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大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英雄主义是主旋律作品不可或缺的内涵。如果说美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是“征服加拯救”精神的话,那么,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便是“奉献与牺牲”精神。无疑,前者带有很强的殖民意识,而后者更为容易令观众接受和感动;剩下的便是包装与形式了。好莱坞式的包装并不具有殖民性,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值得讨论的是,美国“主旋律”不仅成功地占领本土市场,而且成功地侵入全球市场,而我们的“主旋律”面对市场为什么显得如此尴尬呢?
正如美国影视作品不能没有“主旋律”一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作品也不可能没有“主旋律”。那么,妨碍“主旋律”进入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最为关键的是创作观念上的老化。主旋律作品大多有一个感人的事件或有重大的题材,创作人员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表述故事或事件上,忽视了不管任何重大题材,都只能作为背景来展示,更忽视了人是第一要素的创作规律和宗旨。以事带人、以情节带人、最终淹没人,这是缺少可看性的主要毛病。
虽说现在电视荧屏上百花齐放,却少有轰动性的作品出现。如何将电视剧从平庸的世俗梦幻中解救出来,还给大众高雅的情趣、清纯的格调,实现电视剧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的使命?综观国内外电视剧创作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大众文化,中国电视剧可以出现各种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景观,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决定了只有注重本土化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并且贯穿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当下的人文关怀,才可以在解构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结构文本。电视剧只有契合传统的、平民的审美期待,才能得到蓬勃发展。娱乐化电视剧的叙事要符合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观众的独特审美要求;要具有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范式,如善良战胜邪恶、幸福取代苦难、丑变为美、大团圆结局、脸谱主义等等的传统审美范式。只有这样,中国电视剧才能成为世界性多元文化思潮的组成部分,为全球化提供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选择。
上一篇: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