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理论研究概述

发布时间:2023-12-07 22:32

  【摘要】2018年11月21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力争3到5年实现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意见指出,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本文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梳理中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理论发展的特点并提出问题。旨在为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以便之后进行更加深刻与创新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影视教育;研究脉络;存在问题;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137-02


  一、四十年中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理论研究的脉络


  我国影视教育的发展脉络不同于西方,发展次序完全相反。西方电影艺术教育首先被综合性高校与中小学教育体系接受,而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影视教育”作为关键词,进入教育与影视文化研究领域,在这40年间,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研究热潮与中国教育的政策方针息息相关,与影视传媒及媒介变革形影相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小学影视教育主要聚焦在百部优秀影片上,片源的拷贝及影片排期与放映场地的保证,是实施影视教育的基本保障与主要手段。这一阶段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并没有全面展开,基本停留在强调影视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方面,以期得到地方政府与学校的重视,但是系统的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并未展开。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影视产品的激增,传媒环境开始趋于娱乐化,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影视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开始进入课堂教学。在这个时期,大量关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省级、国家级课题开始立项。比如1997年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提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开设影视文化课及学科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组在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将中学影视文化课程纳入基础教育范畴中,并将这门课程定位为地方课程,从而解决了课程空间问题,还研究出台《课程标准》。在“十五”期间,该课题组还撰写了全国第一份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进入21世纪之初,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功能被进一步拓展,从德育教育延展到了精神文明建设中。2002年9月“关于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对中学影视文化课程目标、教学理论、教材建设与教材教法等方面展开了新一轮的研究与实验。2012年魏耕祥作为该课题组成员出版了专著《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


  近五年来,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研究主要以教育实践案例为主,比如宁宇、汪磊撰写的《试论中小学影视素质教育的作用——以南宁市为例》、叶源哲的《关于中小学戏剧影视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思考——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龚金平与王颖新、丁怡共同撰写的《上海市中小学影视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对策》、张厚萍的《河南中小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究》、孔朝蓬与陈志超的《传播主流价值观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以吉林省中小学影视教育建设为例》等。


  二、四十年中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我國对中小学影视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认识不断深入,研究体系初步建立,研究思路不断创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研究动力不足、研究者自觉性不够


  中小学影视教育研究大多是政治性的、任务性的,都依靠国家政府的政策方针作为研究的动力与导向,研究者的自觉性与持续关注度不够,不能单纯凭借“政策刺激”进行阶段性研究,需要教育领域、心理研究领域、文化领域的专家提高学科之间的合作意识,真正重视起青少年的影视媒介素养,从意识形态与认识高度上提升研究者在这一领域的重视度,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研究成果并不丰硕、研究有断层现象


  笔者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针对“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论文数量都不到百部,这是难以想象的学术现状。从中国知网网站中搜索“中小学影视教育”关键词,可以搜索到的论文仅有四十余篇,并且发表年份中有断层现象。1999年与2018年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多,而2005年到2009年之间没有论文发表。


  (三)研究没有继承性、跨领域研究缺乏


  通读相关研究成果之后,笔者发现研究学者们对于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积累不够,很多研究看似“另起炉灶”,但也不免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雷同。对于既定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现状老生常谈,“功课”不到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对于重大的研究成果进行继承,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不能丢弃前辈们的成果。并且在多元化、大融合的环境下,对于“中小学影视教育”跨领域研究缺乏,首先没有对国外相关影视艺术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学习;其次也没有突破领域研究,一直在教育体系中探索。要想研究百花齐放,创新探索,就必须打破只有教育家才能研究教育的固有观念,让各方面领域的学者智慧一同注入,想必会打开“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全新大门。


  (四)地区性研究不均衡,教育机会与教育程度不平等


  北京、上海、陕西、山东这四个地方由于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的重视,在中小学影视教育方面发展快速且成效显著,而其他省市区县只是“一阵风”似的发展,重视的程度与关注的持续性不够,导致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不均衡,参差不齐。缺乏对农村与特殊教育的中小学生进行影视教育,教育机会与教育程度不平等。


  三、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向


  5G时代已然来临,在视听产品的海量冲击下,作为媒介内容生产者、艺术教育者,面对中小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正向引导,并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媒介素养与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研究国外媒介素养的发展历程


  国外最早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要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33年,在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斯与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共同撰写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提出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课程之中,国外媒介理论的发展阶段简单归纳为“免疫-理解-批判-参与”四个阶段,并总结出培育公民媒介素养不能只停留在受众的媒介批判能力层面,也应注重媒介参与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建立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生视听媒介素养的培养模型


  研究者们要正视目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本土化“人”的视角,立足我国国情,发现中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以及心智发育的局限性,促使他们主要接触以“低门槛”为特征的视听内容作为载体的媒介。完善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并把“保护主义”与“非保护主义”相结合,以期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并弥补在开展中小学生视听媒介素养培养中没有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相关研究者们要开创性地搭建针对中小学生视听媒介素养的培养模型,从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出发,以培养视听媒介素养的“能力”为目的,结合自主发展、环境、媒介教育体系等因素,让培养模型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三)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的理论与线上慕课搭建


  目前,志愿服务是十九大以来的一项工作重点,相关中小学影视理论研究者应该开辟理论研究的视野,让理论研究与实际惠民工程相结合。鉴于中小学生课业时间与生活的安排,社区志愿服务是有效开展影视教育的重要途经,结合线上的慕课搭建是联动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形成生态培养系统的可控手段。相关研究者应该在项目申报及研究领域上积极与社群、社区志愿服务相结合,并提出可实施的细则,专业教育者与媒体人员则应该搭建线上慕课,致力于兴趣培养与专业指导。线上与线下并进,为中小学影视教育贡献力量。


  四、结语


  201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正是一剂强行针,旨在引起教育界、学界及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重视;也是一盏指路灯,希望影视管理部门、影视生产机构能夠恪守职责,为青少年提供更适合他们成长的影像环境;还是一颗维生素,势必营造出一个影视教育的生态系统,营养全社会,带动整个影视教育领域健康发展。


  如今各省市开始全面开展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影视教育对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行中小学影视教育,遵循新时期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和四项明确要求,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深化影视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使影视教育课程真正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和丰富学校育人手段,以提高学生人文底蕴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上一篇:影视教育论文2200字_影视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下一篇:西北地区高校影视类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