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影:作为影视教育实践的一个渠道
一、学院“正统”与网络电影创作关系的变化
网络电影在21世纪初期出现时,在以胶片美学为正统甚至还来不及过渡到数字时代的影视专业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影视和艺术院系中,其接纳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体来看,以精英文化自居的学院“正统”接受网络电影大致与网络电影自身发展的过程紧密相关。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
(一)质疑阶段:网络电影是不是电影
网络电影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影像创作门槛降低等因素形成的一种视听传播新形式。但是从它作为一个现象被关注后一路发展,到2014年之前,都是一种杂草丛生的状态。当时关于网络电影的研究文章表述:“其操作模式具体为:由品牌商出资,邀请新晋青年导演和豪华幕后班底拍摄,同时使用品牌代言人担任主演,网站则整合娱乐资源,提供媒体支持和播放平台。”[1]这种表述看出,当时的网络电影中很重要的一种形态是广告视频。另外一种形式就是草根的创作,这种创作的质量更不具备可控性。
pagenumber_ebook=15,pagenumber_book=9
电影《哀乐女子天团》海报
从网络电影面目模糊的出现开始,学术界的讨论就没有停止。无论从当时的《电影产业促进法》的表述来看,还是学院派对电影本体的传统认识来看,网络电影都没有完全被接纳到“电影”这一艺术形态中来。“网络电影不是传统电影的网络化。网络电影是以网络为最主要发行和播放渠道,以数字文件形式存在的,有一定故事情节,具备草根性、游戏性、整合性等特征,供网络用户观赏和参与的一种新型电影艺术样式。”[2]从这些定义来看,网络电影在那个时期被认为是一种与高雅艺术关联并不大的视听形式,属于肤浅、娱乐、快销性的网络现象。
而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高校教师的队伍中,80后们还没有登场,75后的教师也尚未占据话语核心,主要的高校老师是20世纪80年代高校毕业已经成长为重要学者的一批人,和80后的网生代不同,他们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奠定了这批学者极强的精英意识,而这种精英意识也带入到对“第七艺术”电影的理解和日常教授中。所以草根趣味占据了主要话语场域的网络电影,并不被“学院派”们看好。
但不容被忽视的一个萌芽是,在影视专业学生实践中,一直进行的学生短片创作,因为网络的普及和在线视频的出现,在线平台成为影视专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渠道,从传统学生作业转型成网络微电影为之后“学院派”接受网络电影做了一些准备。
(二)缓和阶段:面对观众才更重要
2014年到2017年,是网络电影飞速发展的几年,网民数量的增加、视频网络平台的增加、网络付费观影习惯的养成等因素,使得网络电影的数量激增,从2014年450部的上线量,到2016年2193部的数量[3],是一个飞跃。另一方面,网络视频的质量也在提升,2017年6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常务理事会上审议通过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加强了监管、提升了网络电影在平台的准入门槛,2018年网络电影的上线量下降,但总体质量有了提升,在2014年时作为网大的重要平台的爱奇艺,提出了网络大电影是在网络上发行,时长超过60分钟,符合电影叙事规律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并以付费点播模式分账的电影。[4]运营平台通过实践设置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也规范了网络电影,网络电影开始明显分层,其中的一些精品,其投资规模,制作水准与院线电影持平,甚至有获得龙标的院线电影找不到合适的院线上映机会,以网络大电影的形式在线发行放映。
而另一方面,院线电影的特质也正发生着改变,在路阳、韩寒、徐峥、杨超、陈思诚等一批背景各异、创作风格各异的“新力量”的导演的影响下,院线电影呈现出这批导演“网生代”的特质,他们观念上的开放性、意识形态上的包容性、思维上的多元性,置身商业大潮的现实性和世俗感性[5]等特点,让院线电影更显现出强大的商业特质,从微电影和网络视频开始入行的乌尔善、李蔚然、肖央、卢正雨等本身在电影创作中就有驾轻就熟的“网感”,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的差异不断缩小。
事实上,除了这些声名鹊起的新力量导演之外,还有大量和这些导演成长轨迹相似的、21世纪之后影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学生时代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微电影开始,已经非常熟悉这一渠道和方式,毕业后成为网络视听内容的专业生产者,这些具备网络时代特质的学子们转变了过去的精英观,认可电影作为商品的传播价值,只有见到观众才是有意义的作品。
(三)合作阶段:不可避免的融合
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在这部文化产业第一法中,也涉及了互联网上放映的电影作品,之后一系列配套政策,一步步明确了网络大电影的审核标准,以及先审后播的规定,并且网络大电影与院线电影审查标准将统一成为一个趋势。[6]规范的逐步实施,使得网络电影的创作流程、创作工艺和艺术水准与传统院线电影无差异。这一发展势头,让“学院派”对网络电影的偏见得以消除,从而有了“一视同仁”的可能。
同时,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已经有了10余届学生从学校毕业,这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们是伴随着网生内容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不少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单位,就是网生内容产业链上的各个平台,“学院派”们与网络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已经“水乳交融”无法割裂了。同时,“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融合,分众性和交互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突出的改变是点对点传播路径的产生,每个传播者既是传播主体,也是传播客体”。[7]这些85后和90后们,有着更强的个体意识,具备自由表达的意愿,网络传播的特质与他们的精神更为契合,在网络上以影像作为分享内容已然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方式,网络平台的影像传播与他们的气质与习惯不谋而合。
而越来越多观众养成了在线观看的习惯后,平台对网生内容的需求量进步一加大,加之监管的严格,对优质资源的需求更是迫切。这也使得网络平台将视线转向了学校。腾讯、爱奇艺等知名平台频频展开各种学校合作的活动,以期寻求更好地模式得到双赢。
二、学院与网络电影“联姻”实践的路径
(一)剧本创作——最早涉入的环节
网络电影最缺乏的是创意与内容,所以在2016年前后,“屯IP”“炒IP”成为潮流,在这样情况下,许多的剧本创作的征集活动在校园里展开。腾讯的NEXTIDEA创新大赛从2012年发起,与影视相关的“NEXTIDEA青年影视人才计划”已持续多年,其中最持续的“青年编剧大赛”至2018年举办了四届,虽然整个大赛是面向16-35周岁的全球青年作者,但在推进大赛的过程中,更着力于与北京电影学院等6所艺术院校、清华大学等15所综合院校建立专区合作。而爱奇艺、优酷、芭乐、华影盛视等网络平台都从2012年前后面向青年创作者,开展过各种形式的剧本征集和剧本奖励。因为相对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而言,面向学生的剧本征集可操作性最强,是能够直接看到成果的一种形态。
除了公开的剧本征集外,学生进入网络电影创作的还有一些从事网络电影行业的老师、学长们私下召集在校学生进行的剧本创作,一般已经有了剧本创意概念或者创作大纲。当然这种模式本身在院线电影创作中已经存在,而在网络电影产量增长的时代,创作内容成了网络电影而已。
(二)以剧组招募的形式
当下信息传播和媒介渠道的多样化,尤其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出现,成为学生们获取资讯的“主渠道”。多数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信息”,至于“满足情感”等需要则是次要原因。[8]在以熟人为主要群体的微信群中,学生更易获得“靠谱”的影视创作实践机会,而相对于院线电影,网络电影的门槛稍低,需求量又大,学生更易获得跟组的机会。所以老师介绍、师兄师姐带、朋友帮忙等等方式,许多在校学生以剧组招募的形式,获得了网络电影实践的机会。
(三)机构和学校之间有规划地深度合作
相比于上面两种更为偶发的实践形式,在网络电影创作机构以及放映平台越来越品牌化的当下,这些机构与学校之间,有计划地展开深度合作有了可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构与学校间的合作形式,主要是通过机构点对点的设立基金,鼓励学生创作;机构给出资金与项目,学校组织创作团队;机构提供便利与倾斜,协助学生展开众筹等形式获得网络电影创作资金和教学层面深入交流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诸如爱奇艺与北京电影学院达成的合作计划中包括设立基金,鼓励学生原创内容;主打移动新媒体增值服务和内容提供商的量子云科技公司通过面向大学生的影视比赛,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大学生们创作。第二种形式目前表现来看呈现得丰富多样。比如在学校建立学生为主的创作工作室,承接机构的网络电影项目,或者通过像杭州青年数字电影大赛这样比赛,给获奖学生提供创作资金,让学生自行组织创作团队。第三种形式往往依托于一些知名的网络电影众筹平台,如淘梦网、优酷众筹等,这些平台常常会举行一些校园主题的创意征集活动,实际上是面向青年创作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进行的众筹活动。第四种形式,往往在影视专业院校更为广泛,如爱奇艺对北京电影学院编剧大讲堂的支持,使熟悉网络特性,有丰富网络电影创作经验的人员走进校园,带给学生一线的资讯,当然,其他的综合性院校也有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
三、“学院派”进入网络电影产业的现状
(一)网络电影已经和院线电影一样成为“学院派”的一个“正统”选择
近年越来越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入行就是网络电影,或者从影视广告等行业转向网络电影,网络电影已经和院线电影一样,成为一个创业和创作相当繁荣的渠道。比较知名的就是拍摄《老男孩》的肖央,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在广告业一段时间后,通过网络视频《男艺妓回忆录》被观众所知晓,之后超高点击量的《老男孩》也是网络电影。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王子,在经历一段演员生涯之后,也是通过网络电影转型做的导演,其导演的首部网络电影《末日情人》,当时在乐视网独播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下表收集了2016年到2018年点击率排名领先的部分影片的导演背景,可以看出,除了少数在影视行业其他岗位有丰富经验转行做网大导演的外,目前进行网络电影创作的导演大多是从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毕业,直接进入网络大电影或者微电影行业的“学院派”。
2016-2018年的热门网络电影作品及导演背景
pagenumber_ebook=18,pagenumber_book=12
“学院派”们愿意作出这样的选择,除了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的天然区格在逐渐打破外,网络电影的投资规模和数量需求,使得尚未毕业或者刚毕业的“新人”同样有机会挑大梁,相比过去通过广告拍摄的磨砺或者在剧组各种“助理”的形式,现在毕业生甚至在校生,都有可能成为网大的主创。
(二)地方院校对通过网络电影进行实践的依赖度更大
地方院校,尤其是非艺术类的专业院校,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刚毕业,获得实践的机会相比大城市和专业院校,更依赖网络电影。通过对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广播电视学系、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浙江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艺术与传媒分院下设影视艺术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这三所位于杭州市的学校的三个相关专业大三学生的问卷来看,在总数97份有效问卷的回答中,仅有65人是参加过影视相关的实践的,这65人实践的总次数达到了176人次,但大多数学生参加实践的次数并不多,有3位学生参加了10次以上的实践活动,在问卷回到中,85%以上的学生表达了“很难找到相关的实践机会”。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主要来自于网络视听内容的网大、网剧以及微电影,在实践的环节中以制片环节中的后期制作最多,而学生自行组队的创作占了较大比重。
(三)“学院派”进入到网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pagenumber_ebook=18,pagenumber_book=12
pagenumber_ebook=18,pagenumber_book=12
pagenumber_ebook=18,pagenumber_book=12
在网生内容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升的当下,进入到网生内容产业的各个环节已经是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择业方向,除了制作内容之外,腾讯、爱奇艺、优酷等自制内容的创意、管理、发行、营销等团队,都有大量相关专业毕业的“学院派”。打造出《道士出山》系列、“二龙湖浩哥”系列等话题级的网络电影作品,并获得高效商业回报的爱奇艺资深制片人于泳洋,就是从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的“学院派”,他在网络思维和学院经典之间成功突围,成为网络大电影的重要拓荒人。目前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等各个环节,不仅仅有我国自产的学院派,更有许多从海外学习影视回来的“海归学院派”。
(四)网络电影的实践对学生形成了负面影响
但不容忽视的是,网络电影还是在洗牌和调整的阶段,作品良莠不齐,而资讯发达的当下,学生们“跟组”的诱惑增多,“野路子”网大的创作逻辑和模式容易带偏学生,无论是文化积淀还是技术层面,学生没有足够累积的情况下,这些实践机会压缩了学生在校时间,迎合市场,短、快、糙的制作容易将学生带到一条浮躁又肤浅的道路上。
四、影视教育实践在网络电影中规范化的可能性
“学院派”的精英情结闪光而可贵,但互联网思维的当下,如何将两者保持平衡,并能使学生的实践在规范化的道路上保持不脱轨,在实践过程中虽然有些困难和障碍,但依旧有一些可控可行的路径。
(一)大师监制把控的青年影人扶持
2010年优酷网推出了11度青春电影计划,扶持了11部短片,引发了巨大反响。2016年,随着微电影各方面理念和技术的成熟,全新的“微电影+”理念浮出水面,衍生出了网络大电影的全新概念。
实际上,伴随着微电影热的兴起,由著名导演、影视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发起的电影计划非常之多,有导演、编剧、表演、主题等不同的侧重方向。除了11度青春电影计划,还有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发起的CFDG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发起的B20青年电影计划,贾樟柯发起的添翼计划、语路计划,崔永元发起的新锐导演计划,以及各路平台发起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H计划等。这些电影计划要么有政府背景,要么有大师搭档“导师”,要么有商业巨头支持,给入围的青年影人提供资金、设备、技术、思路等全方位的支持。这些被扶持的青年影人,大多数是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甚至在校生。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电影扶持计划并不要求青年影人迅速产出来获得市场回报,而是希望他们洋溢出自己内心的渴望,做出有温度、有情怀、有思想的作品,而不是快餐。这与青年影人在高校中所形成对于电影价值的判断非常接近,在这样的扶持下,所创作的网络电影自然成为一股清流。即便是这些网络电影能获得的关注有限,也没能创造多少市场价值,但是,这却为网络电影“高品位化”提供了可能。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总得有优秀的影人为之付出艰辛的劳动,并且承受票房失败的现实。网络电影同样会经历类似的过程,并且互联网的碎片化特色使得网络电影比院线电影更加艰难,不过有一群经历学院派打磨的优秀电影人,以及相对不计回报的电影扶持计划发起者,未来可期。
(二)校企合作模式
把在校生直接推向社会性的剧组,学校会失却对学生创作思维和习惯的把控。所以学校参与的校企合作不断增多。早在2000年,重庆大学就与美视(美国)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开创了电影教育领域校企合作办学的先河。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有序进行,越来越多的影视企业牵手高校共同办学。例如,同济大学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开办同济大学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与划策影视集团合作开办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苏州大学、南华大学等高校与香港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凤凰传媒学院,此外还有以谢晋、赵本山、成龙、张艺谋为招牌办学的影视院系。虽然各个合作模式不尽相同,有些也终止了合作合同,但是不可否认,高校与影视企业的联姻,不仅是资源方面的互惠互利,更是为影视专业的在校生提早介入影视工业化生产模式提供了平台。
前文提到互联网影视公司目前以基金和项目的形式与高校进行合作,其实一些优质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可以进一步联手影视院校深入合作,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践、专业创作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高校资源教会学生基础技能,培养人文关怀,树立宏远格局,互联网影视公司汇入热点,培养学生对于市场的敏锐觉察能力,同时在读书期间给予学生足够的试错期,内容与卖点双管齐下。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网络电影正在日益明显地表现出与这个时代的密切关联”[9],随着收看终端逐渐多元化,网络电影的市场越来越广阔。一方面影视专业遍地开花,另一方面平台缺少优质内容,高校与互联网公司的深入合作,以一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非常迅速地聚合了一批来之能战的电影工匠,有力地推动了行业发展。
诚然,互联网影视公司作为资本属性介入了高校教学单位,在相当多的细节和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地协调,在实践过程中,双方内部也必然有不同的声音。作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充满了挑战与期待。
【作者简介】屠玥,女,浙江湖州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教育、网络电影产业研究;雒仁启,男,山东德州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长江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影视文化与媒介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