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张艺谋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内涵和

发布时间:2015-07-23 08:38

 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所执导的文艺大片《归来》改编于著名小说《陆犯焉识》,整部电影主要选取的是陆焉识逃狱回家,之后又被捕,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他回到家中的部分进行讲述。电影《归来》创造了国产文艺电影的票房新纪录,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它当之无愧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如果观众能够将其与小说《陆犯焉识》相结合来欣赏,那这就将文学创作和电影改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一、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突出
  小说《陆犯焉识》里描绘的,“没有自由的男性知识青年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彷徨”。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一个陆焉识,而是将一个年代的人通通联系到同一个贯彻爱与真实的命运中来。作者自己也认为《陆犯焉识》是她小说水平的巅峰。小说里的故事讲述了在半个世纪的日子里,上海某家富少爷和他家里人的故事。而且,小说里的角色关系也是交错复杂的,小说中叙述了陆焉识对恩娘和冯婉瑜的禁锢所实施的对抗,他渴望倜傥地拥有自己期盼的自由。他在美国读书的生活是那么的无拘无束,不用考虑那些旧规陈俗,在自  己的妻子不知道的情况下与另外两位女孩你侬我侬,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像“笼子”一样的家。不过,正因为他这种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个性,让他得到了无期徒刑的审判。在被监禁的那些日子里,他反而体会到了在婉瑜身边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才发觉自己对婉瑜的漠视是多么的愚蠢。在被监禁的生活中,他的心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思想变得细腻起来,他能从那么艰难的境地里归来,和他对婉瑜的爱意和悔恨不无关系,他所有的力量都是源自于这些发自心灵的领悟。
  在影片里面,关于爱的意义被放大,陆焉识年少时的轻狂与家庭对他的禁锢并没有太多的体现,只是展现了逃狱被捕和奋起反抗的一些情节,而且进行了一些修改。影片没有小说的那些铺垫,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被大大地简单化。但是如果我们只说电影,电影的剧情依然是完整并且感人的。因为作为电影的时间有限,把一部时间跨越极长并且剧情人物复杂的小说改编成剧情丰满人物有特色的电影其实是很困难的,就像影片《白鹿原》对其原著小说的改编那样,就影片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将其与原著比较还是会感到一丝遗憾,毕竟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宏伟巨作。电影和小说之间有着说不完的相似的地方,在之前也有说过,但是两者都是特殊的存在,是不能够互相代替的,它们有着各自的目标和意义。
  影片着重于对于爱情的讲述,而对于自由的追求就变得几乎没有。对于那时极端的政治环境,影片也没有特别强调,但是却一直用那时的政治条件来烘托氛围,展现角色内心。就在陆焉识被捕又释放回来的时候,陆焉识的女儿也再次回到了她的母亲家里生活,对于陆焉识的回来,其实最不能淡定的是婉瑜,“文革”不仅仅给婉瑜这类人带来了直接的伤害,也给了许许多多和婉瑜一样的人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文革”留给婉瑜的是无法忘记的记忆;是陆焉识没有办法拯救的爱情;是大卫内心崩溃继而的自杀;是方师傅从管理者变成了囚犯的转变;是对那个动荡年代人性的抨击;更是给成千上万个类似的人们造成的灵魂伤痛和记忆的痛苦。所以,电影《归来》并不是简单地将那些思考和过去淡化下来,反而是用小事来展现大思想,这就需要观众带着脑子来欣赏影片, 并在结束后感到“回味无穷”。
  二、影片的细致表现
  影片上映后各界的评价各不相同,但是不管人们对电影的讨论聚焦何处,这部电影还是改编于小说《陆犯焉识》,除了影片里丹丹这个角色和小说里的丹丹有些不一样之外,即使对于人物之间的联系和时空跨度简单化了一些,主要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还是和小说没有多大区别的,文学加工也做得细致入微,让人们觉得惟妙惟肖。
  (一)《陆犯焉识》小说本来就适合拍成电影
  作者在整部小说的写作中利用了许多电影的技巧,使得小说的每个故事情节就像电影的一个个片段一样。小说《陆犯焉识》总共叙述了38个章节,每个故事的时间和地点都在不停地变化,甚至对主角陆焉识的称号都各不相同,但是这几个不同的环境不同故事的叙述,它们之间又没有互相矛盾,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将电影的艺术手法鬼斧神工般地融入了小说创作里来。几个角色被带到青藏高原那艰苦环境里,他们的心境变化,和主角那一生的不羁放纵的潇洒生活相互交错出现,他们在不同的时空,构成了两条不一样的主线,而作者对这两个剧情分开描述,却又一起描绘了陆焉识的人生。
  另外整篇故事跌宕起伏,节奏分明,整个情节贯穿流畅,就像电影利用镜头的切换来实现节奏的改变,十分吸引读者的眼球。在环境描写方面,作者的描绘就和电影长镜头的效果一样。作者在引言对环境的描绘稳如净水,平和淡雅,眼界宽广,又宛如实物,将大草原的辽阔和羊牛群的自在勾勒出来,同时也暗喻这辽阔美丽的另一面是残酷冷漠的,使得阅读者在整部小说的开头就对那些“文革”时期的囚犯的监禁环境有了些初步的了解。
  (二)电影镜头、音响与情感、情节相得益彰
  电影的艺术手法使用得十分有理,对于人物形象和环境营造也十分成功,这使得影片变得非常吸引观众。《归来》这部影片所在的那个时代,分为两个,有在动荡之时陆焉识逃狱回家看爱人与孩子,还有就是在真相大白之后的回归。在对第一次归家的画面描绘中,一开始是火车经过,伴着火车一节节车厢的声音以及铁轨与路面产生的声音,观众可以通过火车的车轮之间狭小的缝隙看到对面站台上面的陆焉识,再加上火车从他身边驶过,这不禁让观众想到,这人得有多失魂落魄啊……而观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开头的那些画面是离不开联系的,火车的快速行驶,火车的汽笛声,营造了一种不安定的氛围,观众从火车车轮缝隙里看到陆焉识,这也映射着陆焉识的生存环境是那么狭小和艰难。当然这些也只是观众通过这些画面的一些猜测,但是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这些猜测都得到了证实。 因为影片对于感情是着重描述的,所以对于角色的形象、语言、神态等的描述是极为重要的。而且电影运用了新的“4K”技术,整个画面的 执导显得格外  精致。如丹丹练舞的时候,透过镜头能够看到她额头上晶莹的汗珠,虽然这个画面一闪而过,但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当时她对于舞蹈的认真。在陆焉识越狱回家在家里楼下停留的脸部镜头可以看到一个穷困潦倒的越狱囚犯形象,然而通过特写,可以从他的眼里看到一丝温柔,一丝柔情,一丝爱意。对婉瑜的特写镜头就很多了,第六到七分钟在家中的镜头,对婉瑜几个方向的执导可以表现她得知陆焉识越狱后的心情,婉瑜知道陆焉识越狱就是为了她。每次去见陆焉识的时候婉瑜都会精心打扮,穿戴整齐,透过镜头能够看出婉瑜内心的期盼和愉悦,还有那份对丈夫的贞洁之心。而除了对人,对环境、对物品的特写镜头也非常多,如鞋柜、书信、门、旧照片、琴、工具、汤匙等,这也更能表现当时的历史背景。
  整部影片对色调和光线的使用十分得当。用黑白作为主色调,陆焉识身着黑衣,而白色的细雨对他来说就是那一切苦难的表现。同时利用光影效果来烘托氛围,促进情节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理、想法。如丹丹在舞蹈表演的时候一身火红的衣服,舞台闪亮,这暗示着她在舞蹈方面有着远大前途。而在被有关人员叫去谈话的时候,走过那阴暗的长走廊,也换上了阴暗色调的服装,表明这一故事情节进入低迷的时候。当她在街上独自伤心彷徨时,周围的色调也从明亮的练舞房变成了阴暗的夜晚道路,明亮的灯光变成了阴暗的月光,微笑变成了哭泣。丹丹和陆焉识在楼道的相遇,陆焉识背对着窗户转过身来,脸在光线照不到的地方,而丹丹却正对着光线站立,这也表现了两者当时地位的对比。电影只有在舞台表演的时候和结尾新年的时候使用了红色的色调,既为了表现当时的场景,也为了创设所需要的氛围。“4K”技术的使用使得影片在不同的色调都显得色彩分明,如夜幕将至时,火车驶过,灯光与火车形成的影子,与陆焉识调琴时的形象相互交映,加上后期调色使得整个画面唯美有意境。
  从情节的发展进程来说,所有的环境物品和人物都起了特别大的作用。影片对于那个年代的环境做了特别多的修饰。如丹丹被叫去谈话时走过的那个阴暗走廊两边贴满了当时所谓的“大字报”。在电影前面的剧情里,经常会出现那些“文革”时期的常用标语,如“抓紧革命大批判”等。而当出现“三年后”之后的剧情里,十年“文革”宣告结束后,后面的剧情里就开始出现与之前完全不一样风格的标语,如“为人民服务”,这也体现了时代的变化。除了场景和那些宣传语的变化,火车到站时的情景也有了改变。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技术也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后面的火车进站,已经和之前那轰鸣的火车不一样了,之前的带给观众的只有压迫感。而这一次观众看到的是车头,这代表了新的时代和新的希望。又如当冯婉瑜没有碰到陆焉识,人潮拥挤我只为等你,下雨天,人群无数的黑伞里那一抹孤单的蓝色,婉瑜拿着蓝伞,无助地面向镜头,看着站台失神,这时的她心里是多么落寞。那些剧情都是即将达到高潮的时候,也是最能夺取观众眼泪的时候,缕缕水汽飘向空中,增添着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更加容易感染观众,使得大家的眼泪夺眶而出。另外,运动中的事物可以表现角色之间看不见的鸿沟。当陆焉识即将被追捕者抓捕的时候,那也正是陆焉识即将和婉瑜相逢的时候,一列火车鸣笛驶出,虽在天桥下,却恰好在二人之间,这直接表现了婉瑜和陆焉识之间那无法跨越的距离,陆焉识被捕,他们又一次分开。同样,之后又一次出现的自行车也有着分开二人,展现这种无形距离的效果。
  电影开始没多久,婉瑜将鞋子放下的“咔”的那一声,其实就是代表着对女儿丹丹说“我无法去见你”的回应,这也表明婉瑜下定决心为了陆焉识着想,一定要见到他。当剧情发展到等待指导员和同志到屋里面开始进行谈话的那个时候,环境是非常安静的,只有茶杯的清脆声音,没有对话,只有镜头对于角色的来回切换,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为了渲染出当时紧张可怕的氛围。影片中丹丹在表演的时候用了慷慨激昂的乐曲,表现了她那好强的个性。特别是陆焉识利用钢琴声来试图使婉瑜回想起过去的记忆,整个镜头就只有那舒缓的钢琴声和两人的身影,整个镜头长达1分多钟,接着琴声戛然而止,而响起来动人的声音,将故事的发展和二人的感情戏推向了巅峰。总的来说,影片《归来》对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有着自己的特色。小说的特点在于其韵味,而电影的改编特色在于那些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电影《归来》在上映38天,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成绩,可以说是国产文艺片的新的巅峰。整部影片在于对小说《陆犯焉识》剧情选取的合理,选用主角的爱情作为主线,用“文革”及“文革”结束作为背景,这符合当代观众的胃口。小说《陆犯焉识》的文学造诣可谓登峰造极,而将其加以改编拍摄成电影,利用高科技执导手段,对于文字所描绘的剧情利用声音光影台词的效果,同样将故事讲得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文献]
  [1] 孙宜君,高涵.从《白鹿原》改编看电影与文学的非良性互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2] 胡洁菲,王苏君.论电影《归来》对原著的解构主义改编[J].电影评介,2014(16).
  [3] 彭奕奕,钟丽琳.张艺谋《红高粱》“纯、简、极致”的影像风格[J].中华文化论坛,2015(03).
  [4] 王丽尧,南锋.浅析张艺谋电影改编特色——文学的影像诠释[J].大众文艺,2014(23).

上一篇:经典叙事手法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在《午夜巴黎

下一篇:《来自星星的你》叙事的突破与窠臼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