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大学生基督教观及英语课程教学对其的正向
在皖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情况较为复杂,包含皈信者、不信者、或信者三个群体。大学英语课程关涉基督教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英语教学教师必须在常规语言教学之外,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从明确责任义务、端正思想认识、调整情感态度、合理选择引介内容、指导规范课外活动等方面入手,正向影响并引导在皖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基督教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基督教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教徒群体渐趋庞大,构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其中城市地区的教徒群体不断演变,出现了“新三多”现象,即青年人居多,受教育程度偏高者居多,社会地位较高者居多。
在校大学生教徒群体的出现便是对“新三多”现象的极好诠释。生活在宗教信仰自由、思想文化多元的时代,思维活跃、感知敏锐的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会与基督教相遇,从而对其有着自己特定的认知与理解。由于他们对基督教所持态度各异,看法不一,因而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基督教观。
为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情况,笔者立足安徽省,围绕皖北、皖中及皖南三大区域,对其中代表性城市中各类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了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的广泛调研,以期获得对在皖大学生基督教观较为全面的认知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合理利用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对基督教知识的关涉,在常规语言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使其以正向影响与引导作用于在皖大学生基督教观。
一、在皖大学生基督教观概述
综合皖北、皖中、皖南三地区的调查结果,首先,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基督徒客观存在,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由于在皖大学生基数可观,故基督徒的绝对数量不可小觑;其次,众多非信徒学生由于受基督教影响程度不同,在认识与理解上千差万别,迥然相异。由此,在皖大学生基督教观呈现纷繁复杂之势。根据皈信与否之信仰态度差异,从总体来说,可以将在皖大学生分为三类:皈信者、不信者、或信者。
皈信者群体情况复杂,皈信原因各异,时间长短不一。首先,无论皖籍与非皖籍,皆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这与广大农村地区久已出现的“基督教热”关系密切。由于受到家乡基督教信仰氛围及家庭成员皈信态度的影响,此部分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成了虔诚的信徒,皈信时间相对长久,信仰相对坚定。另有皈信者入教时间长短不一,始于中学或大学。其中一部分选择皈信主要由于自身性格原因,即过于孤僻内向。这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课余生活相对枯燥单调。
由于无法正确排解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他们选择了以耶稣基督填补自己的精神空白。另有人则因为抗挫能力较弱,无法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其中既包括在学习、生活、求职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而向基督教寻求精神慰藉。另有比例相对较小的部分学生以功利实用为主要目的接近基督教,以求祛病、免灾、祈福等。此外,因好奇及盲从而皈信者也不乏其人。
不信者群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对基督教持否定与排斥态度。由于谙熟近代史,他们将基督教的在华传播与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不平等条约签署等中华民族的屈辱过往相关联,在爱国情怀驱使下,对基督教极为排斥与抵触。另有人或信奉共产主义,立志向党组织靠拢,或关注儒学,心向传统文化与国学体系,或因民族传统而崇尚佛教或伊斯兰教(以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为主)。其次,对基督教持不同程度的客观中立态度。其中,有人虽能对信教同学平等对待,但自身对基督教毫无兴趣而冷眼旁观。另有人虽然对基督教教义与传统颇感兴趣,但仅以对域外文化的探究态度与其接近,本身并无皈信意向。另有部分学生选择不信,则因崇尚思想自由,不愿受到约束与制约。
或信者群体目前尚游离于基督教之外,介于皈信与不信之间,笔者亦称之为潜在教徒。由于该群体普遍对基督教较为崇尚与向往,且思想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虽暂时尚未入教,但受其亲教思想引领,极有可能在某些际遇下皈信。另一方面,随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基督教起源、教义、传统等的全面认识,也有人会在揭开基督教的神秘面纱后,不再好奇与向往,从而选择不信。
二、大学生基督教信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长旅的关键时期与重要节点,是人生设计与未来发展的起始环节与预备阶段。在此阶段皈信基督教虽无可厚非,但大学生特有的年龄、心理、思维特点及行为方式,加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客观决定了各种问题的必然存在。
首先,过分沉迷,不能自拔。由于完全浸淫于基督教世界,此类信徒处处以教义、教规约束一己言行,虽然其中不乏正面内容,但总体说来偏离主流道德导向与价值观念,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缺位。由此,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极有可能产生认识偏差与定位错误,给学业、事业、人生带来不利后果和不良影响。
其次,良莠不分,全盘接受。有些学生奉基督教教义为一切行动的“圣经”,对其中具有迷惑性的消极内容不能清醒认识,区别对待。另有些人虽然知道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原则,但对有关基督教的具体政策及“自由的限度和一些规范、条例并不清楚”。由此,思想认识上的错误与不足使得他们极易受到某些不良倾向的影响和危害,给自身甚或他人造成不可弥补及难以逆转的后果。
再者,狂热盲目,不能明辨。由于极度狂热及对所谓“归属感”的追崇,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急于加入教会组织,其中包括一些未经政府部门批准的非建制教会组织,如家庭教会、地下教会。从而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甚或可能受到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而做出违纪、违法行为。
最后,主次不分,荒废学业。有些学生把大学阶段全然当作可以“自由发展”的舞台,将基督教教义与《圣经》视为必修课,严格按照教规自我“修行”,并按时参加教会活动,既严重压缩了学习时间,极大影响了学业成绩,又错过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阶段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三、英语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基督教观的正向影响与引导
在西方文化体系中,基督教乃重要而无可替代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基督教以绝对优势改变、影响着西方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艺创作及生活习惯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充分而深刻地彰显着其浓烈厚重的基督教色彩。由此,英语学习除却语言知识、技能的习得,必然涵盖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知识的学习与认知。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它更多地涉及到众多表象之后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内容,其中,尤以基督教为甚。面对在皖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方面的纷杂现象,英语课程的双重任务更加凸显,如何在语言教学之外,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教育、教化功能,正向影响并引导大学生基督教观,成为英语课程教学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第一,作为课程教学的直接承担者,英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基督教观的复杂现状,明确自身的社会职责与义务,在做好常规教学的同时,注重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以积极、正面的观念与姿态对大学生加以正向影响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基督教观。
第二,英语教师自身必须端正认识,确保树立正确的基督教观,以“和而不同”理念为指导,保持客观冷静,坚持不偏不倚,认真反思自己对基督教的认知与理解,明确立场,找准站位。就皈信教师而言,必须跳出自己的信仰选择,注意自己的情感取向,忘却自己的教徒身份,真正以高校英语教师的身份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基督教文化。
第三,调整情感态度,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皈信者、不信者及或信者,引导他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尊重皈信者的宗教选择,对其偏颇认识加以正确引导。理解不信者的情感立场与精神世界,帮助其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基督教。合理满足或信者对基督教的好奇与兴趣,引领他们正确把握其中的积极内容与消极因素。
第四,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需要,适时、适度、适量引入相关基督教知识,坚持客观中肯,既不夸大渲染,也不回避遮掩。要有选择地讲解学生感兴趣的基督教典故、传说、节日等,满足他们对非本土宗教文化的探究热情与兴趣;又要适当引介“原罪”说、“地狱”说、耶稣神迹等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判断能力,走出认识误区,进而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追求美好未来。
第五,结合英语课程的具体特点和需要,鼓励支持学生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活动,尤其注重引导皈信者与或信者群体积极参与,展示自我。加强对各类活动的指导与规范,提升活动内容与品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升。
总之,在皖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情况较为复杂,皈信者、不信者、或信者各有其构成与特点。然而,无论皈信与拒斥、猎奇与中立,亦无论接受与怀疑、犹豫与漠然,都是大学生基督教观的客观存在,不容忽视,不能放任。英语语言中承载与体现的基督教因素使得英语课程在基督教引介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条件。如何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适度、适量引入必要的基督教知识,既满足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又注重对其认识误区加以修正,使皈信者不痴迷狂热,或信者不盲从迷失,不信者更冷静理智,从而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正向影响与引导作用,应该成为高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刘雪琪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下一篇:论技校英语教育与素质教育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