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向学生传递信息、传授知识,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提问的效果。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设计旧知问题,搭建新旧知识联系
英语教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才能在原来的知识结构中,顺利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来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指导者,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寻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都缺乏创新,每节课都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些学生们厌烦的口头用语,“ are you?I’ you?”“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at’s this in English?”老师需要对这些口头语进行创新。如,在学习苏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时,老师设计了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展开的问题:“Do you like school?Do you like English?”“What subjects do you studv in the school?”用这些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回忆开始学习,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们回忆说:“Yes,I like English.”“Yes。I like school.”“I study English,Maths,Chinese,Music and so on.”在这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生们顺利地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由此看来,老师通过针对旧知识设计问题,可以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过渡,为学生学习新知打开思路。
二、注重设计新知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新的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可能真正做到高效地学习英语知识。
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需要把与新知相关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以最佳的学习态度对待英语学习,从而高效地开展学习。
在学习苏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2 After school时,老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课余生活展开的。老师在开始设计了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I love reading,After school.I spend a lot of time on you like reading,my boys and girls?学生们有的回答:“Yes,I like.”“No.I don’t like.”老师继续提问:“Do you like music?”“Yes,I do.”“I love music!I really like the piano.”“I don’t like the piano.I like the !I don’t like the violin.”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围绕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然而然地谈到了课余生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说明,围绕新知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转变被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三、重视设计过渡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也由很多教学环节组成。
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每一个环节衔接起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让学生不但可以高效地学习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学习苏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Myday时,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实现顺利过渡,设计了过渡性的问题: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学生们说:“I often play football.”“I usually go to shopping.”“I often do my homework at home.”……经过这样的过渡,学生对这一天进行了回忆,在知识、情感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实现了顺利过渡,开始谈论起“My day”。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顺利地进入了接下来的学习中。
由此发现,老师通过设计不同角度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好知识的衔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高效、顺利地进行学习。
老师只有精心设计出恰当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作者:姜丽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