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提问艺术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润滑剂”
富有艺术的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者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怪现象:课堂上,老师问得不亦乐乎,准备好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可是学生的反应却不甚强烈,甚至会出现“冷场”现象。难道是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还是说问题的设计存在缺陷?如何正确而有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课堂提问呢?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有艺术的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要把这些理论知识和课堂实际结合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就容易产生这样的怪现象:课堂上,老师问得不亦乐乎,准备好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可是学生的反应却不甚强烈,甚至会出现“冷场”现象。难道是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还是说问题的设计存在缺陷?如何正确而有有效地进行英语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发挥提问的艺术性?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
1.教学目的一定是课堂提问的指南。教师除了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自己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特点,知道学生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
2.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开始之时,用一个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就能使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教材中的重要问题。
二、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化
从提问形式看,提问可分为导入性提问、疑问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填空性提问、对比性提问和讨论性提问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如提供Trueor False(判断性提问),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些人物传记性质的文章或者科学类的说明文就可让学生通过阅读完成提纲或图表,清楚地了解有关顺序、数字、因果关系或获取更多课文信息。
请比较以下两个问题:
1.“Why is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mportant?”
2.“Why can we know what happened a thousand years ago?”
第一个问题平淡无奇,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教师换个角度思考,呈现问题2的提问方式,则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说明了提问设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那么,良好问题的设计有哪些特征呢?
(1)问题的范围要具体。若问题的范围太广,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如果一个问题中涉及多个问题,则往往会使学生顾此失彼,造成混淆。
(2)问题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注意运用比较异同、指出关系、判断是非,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教科书。
(3)遵循启发性原则。这要求教师切实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要具有点化作用,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领悟,然后领会所学知识的深意,这一原则在讲述阅读理解题时最为适用。请看以下几个问题的设计:
1. Who was Thomas Edison?
did Thomas Edison sit on some eggs one day 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did Tom’s teacher sent him away from school?
you think Tom was clever? Why?
can we learn from Thomas Edison?
这些问题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三、掌握提问的技巧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提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统一答案。
同时,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几方面问题。
1.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取连锁提问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接着就“Next one, next one ...”地轮下去,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
2.转换提问和回答的角色。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设问,由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3.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他们常常不愿贸然回答,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若他们取得一点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尴尬的局面,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4.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接受效果。
5.课后提问。这种情况通常以师生见面时互相寒暄的方式完成,它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如教师可以经常使用口头表达语(如: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last night?”“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等) 。
问题的灵活多样性,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屋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提问的艺术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作者:易昌荣 来源:考试周刊 2016年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