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看大学四\六级考试
发布时间:2015-07-04 20:13
摘要:从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以及教育和人的关系,阐述了外语学习过程应该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分析由于外语教育、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造成大学四、六考试存在的问题。通过回归教育和人之间的这种始源性关系,以及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来克服当前大学四、六考试的弊端。
关键词:外语;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与人;大学四、六级考试
abstract: from foreign language utilizable and the humanity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 and person’s relations, elaborated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utilizable and the humanity unific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e human and the society are not harmonious, creates the university four, six test existence the question. through this kind of origin sexual relationship, overcomes current university four, six tests the malpractice.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utilizable and humanity; education with human; university four, six levels of tests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片面的强调外语的工具性,或者片面强调外语的人文性都是不全面的。面对目前大学四、六级考试的现象,对教育和人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在本真状态下揭示教育与人的始源性关系,使教育真正归属于人,而不是成为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1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言首先是被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说这是大多数人甚至哲学家通常的看法。此外,海德格尔指出:谈论语言就是谈论人,而绝不是在谈论一种理解的手段或工具。从整个人类说,语言出现的一刹那;从单个人说,在他习得语言的那一瞬间,就被语言所包围了,语言成为人的存在状态。我们甚至无法想像没有语言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思维本身就要借助语言。[2]
用人本主义的教育本质观来看外语教育,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纯工具性倾向带来的问题。纯工具性倾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上集中表现在:无视地区差距和院校类型,推行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过度看重统一的规格则不利于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纯工具性倾向过分关注外语教育教学终极目标,轻视过程评价,显然不利于激发所有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与旨在学习者个个发展、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悖。[3]
要了解外国文化,首先要了解其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的形成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语言使人处于一种确定性的文化意识之中,是人的生命存在同一定‘意义’的确定性相联系,从而形成的一定的风俗、习俗、典章制度、社会结构、宗教礼仪等等。语言形成了‘民族’的个性特点或人的‘民族性’或‘国民性’特点”。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该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要学习这个民族的语
言——开启文化之门的钥匙。[4]
2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有利于提升外语教学手段。着眼于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来审视教育和人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人和教育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始源性关系。[5]
2.1教育在本根处就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而育之”,对人的社会存在具有本体论承诺的意义
与动物相比,人优越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是通过“文化基因”的“遗传”才获得了其文化存在的社会属性,而不是像动物那样本质早已通过“遗传基因”先天、机械地被规定。正是这种以文化为表征的社会性存在,才是人成其为人的标志。而这种社会属性,正是通过广泛的教育才获得的。所以说,没有教育,也就没有人的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根本性的关联。
2.2学习和求知根植于人的本性当中,而不是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如果说教育是社会赋予一个人“社会性”的过程,那么学习则是个体获得这种“社会性”的过程。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的天性在于求知”,并不是说人天生存在探究外在知识的“癖好”,而是在于说明,“学习”和“求知”本身就根植于人的本性当中,是人获得其本质属性的根本方式,而不是达到外在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但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内在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和社会的双重不和谐,继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文危机和环境危机。表现在:教育的外在化、专业化和功利化造成了人和社会的双重不和谐;工业体制的“复制”原则向教育领域渗透,导致了教育的机械化和体制化,从而使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活泼”和“力道”;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市场规则向教育领域的侵染,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外在的目的和手段,偏离了自身的内在规定和尺度;社会分工的发展,使教育在形式上表现得过度专业化,人面临着被肢解的命运,沦为马尔库塞意义上的“单向度的人”。
一方面,对受教育者来说,教育的专业化、片面化和功利化使得人有着向单个纬度发展的危险,从而造成了身心的不和谐,存在着工具化、客体化的危险。另一方面,对社会而言,过度的刚性竞争和对大自然的毫无节制的掠夺使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紧张,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危机。人的不和谐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而社会的不和谐反过来又加剧了人的不和谐。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需在哲学的视野中,对教育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3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反思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6][7]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应试教学;弱化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脱离学生实际,冲击了专业课的学习;对各大学的英语教学评价有失公平;不利于专业英语的教学。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四、六级考试存在的一些问题,正确处理上述关系,建立新的外语评价体系,真正的使应试教育转变为应用教育,达到教育、人与考试的和谐。
3.1正确处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
外语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则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在教育这一文化旅程中,学会一门外语就意味着步入多样文化的世界。外语也同其他学科一样首先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直接服务于社会。因此,外语教育应该体现双重目的性,在终极目的上体现其工具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人文性。外语课程体现人文性就不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培养学习兴趣和有利的学习策略,不断增强学好外语的信心。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学科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使一个自然人转化为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的过程中,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对外语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往往导致欲速不达,主要问题是受教育者主体意识欠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全面认识外语教育的双重属性才能正确指导外语教学。在我们力图进行大规模、高效率外语教育的今天,必须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及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同时体现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3.2考与教分开,加大考试改革
(1)明确划分外语考试的组织权限。各类外语水平考试和任职资格考试彻底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脱钩,使其完全成为社会考试,依市场机制运作。教育主管部门只负责组织升学选拔考试;加大高考、中考外语考试改革的力度,加快改进步伐,使之对外语教学发挥正面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
提高;组织力量集体攻关,在分析、借鉴西方外语试题的基础上努力创新考试内容和试题形式,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外语考试的实际。
(2)从长远来看,随着语言测试科学的发展和测试手段的更新与进步,例如采用试题响应理论建设题库、开发计算机辅助量裁性自适应考试系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有可能把学习和测试结合在一起,使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自我测试的过程,并且通过测试提供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学习过程,教学阶段结束同时获得对学习成绩的准确评定,使语言测试真正做到信度和效度高度和谐完美的结合,这将是语言测试的理想境界。
(3)在题型设计上要增加直接测量英语应用能力的构成性作答题型,减少选择性作答题型的数量和权重,使四、六级考试能直接地反映考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水平。
(5)调整考试内容,促进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层次,基础英语应为专业英语服务。调整四、六级考试的内容,把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纳入大学英语统考之中,以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可以将四级考试作为基础英语考试,而六级考试作为专业英语考试。
3.3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评价使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四、六级考试是一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因此,要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当使四、六级考试回归其应有的位置,以合理的权重计入学生的英语总评成绩,而不应使其处于独尊的地位。应重视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参考文献
1 杨 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3~137
2 孙莉娜.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8(5):175~176
3 杨希希.从工具性到本体性:语言重要性之初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72~73
4 肖志伟.语言的人文性:外语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的接口[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11~113
5 祝和军、李慧芳.教育和人的关系的再审视:一个哲学的视角[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0(4):91~93
6 南纪稳、石 云等.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1):78~81
7 杨惠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十五年回顾[j].外国语,2003(3):21~29
关键词:外语;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与人;大学四、六级考试
abstract: from foreign language utilizable and the humanity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 and person’s relations, elaborated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utilizable and the humanity unific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e human and the society are not harmonious, creates the university four, six test existence the question. through this kind of origin sexual relationship, overcomes current university four, six tests the malpractice.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utilizable and humanity; education with human; university four, six levels of tests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片面的强调外语的工具性,或者片面强调外语的人文性都是不全面的。面对目前大学四、六级考试的现象,对教育和人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在本真状态下揭示教育与人的始源性关系,使教育真正归属于人,而不是成为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1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言首先是被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说这是大多数人甚至哲学家通常的看法。此外,海德格尔指出:谈论语言就是谈论人,而绝不是在谈论一种理解的手段或工具。从整个人类说,语言出现的一刹那;从单个人说,在他习得语言的那一瞬间,就被语言所包围了,语言成为人的存在状态。我们甚至无法想像没有语言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思维本身就要借助语言。[2]
用人本主义的教育本质观来看外语教育,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纯工具性倾向带来的问题。纯工具性倾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上集中表现在:无视地区差距和院校类型,推行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过度看重统一的规格则不利于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纯工具性倾向过分关注外语教育教学终极目标,轻视过程评价,显然不利于激发所有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与旨在学习者个个发展、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悖。[3]
要了解外国文化,首先要了解其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的形成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语言使人处于一种确定性的文化意识之中,是人的生命存在同一定‘意义’的确定性相联系,从而形成的一定的风俗、习俗、典章制度、社会结构、宗教礼仪等等。语言形成了‘民族’的个性特点或人的‘民族性’或‘国民性’特点”。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该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要学习这个民族的语
言——开启文化之门的钥匙。[4]
2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有利于提升外语教学手段。着眼于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来审视教育和人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人和教育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始源性关系。[5]
2.1教育在本根处就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而育之”,对人的社会存在具有本体论承诺的意义
与动物相比,人优越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是通过“文化基因”的“遗传”才获得了其文化存在的社会属性,而不是像动物那样本质早已通过“遗传基因”先天、机械地被规定。正是这种以文化为表征的社会性存在,才是人成其为人的标志。而这种社会属性,正是通过广泛的教育才获得的。所以说,没有教育,也就没有人的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根本性的关联。
2.2学习和求知根植于人的本性当中,而不是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如果说教育是社会赋予一个人“社会性”的过程,那么学习则是个体获得这种“社会性”的过程。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的天性在于求知”,并不是说人天生存在探究外在知识的“癖好”,而是在于说明,“学习”和“求知”本身就根植于人的本性当中,是人获得其本质属性的根本方式,而不是达到外在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但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内在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和社会的双重不和谐,继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文危机和环境危机。表现在:教育的外在化、专业化和功利化造成了人和社会的双重不和谐;工业体制的“复制”原则向教育领域渗透,导致了教育的机械化和体制化,从而使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活泼”和“力道”;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市场规则向教育领域的侵染,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外在的目的和手段,偏离了自身的内在规定和尺度;社会分工的发展,使教育在形式上表现得过度专业化,人面临着被肢解的命运,沦为马尔库塞意义上的“单向度的人”。
一方面,对受教育者来说,教育的专业化、片面化和功利化使得人有着向单个纬度发展的危险,从而造成了身心的不和谐,存在着工具化、客体化的危险。另一方面,对社会而言,过度的刚性竞争和对大自然的毫无节制的掠夺使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紧张,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危机。人的不和谐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而社会的不和谐反过来又加剧了人的不和谐。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需在哲学的视野中,对教育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3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反思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6][7]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应试教学;弱化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脱离学生实际,冲击了专业课的学习;对各大学的英语教学评价有失公平;不利于专业英语的教学。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四、六级考试存在的一些问题,正确处理上述关系,建立新的外语评价体系,真正的使应试教育转变为应用教育,达到教育、人与考试的和谐。
3.1正确处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
外语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则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在教育这一文化旅程中,学会一门外语就意味着步入多样文化的世界。外语也同其他学科一样首先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直接服务于社会。因此,外语教育应该体现双重目的性,在终极目的上体现其工具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人文性。外语课程体现人文性就不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培养学习兴趣和有利的学习策略,不断增强学好外语的信心。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学科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使一个自然人转化为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的过程中,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对外语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往往导致欲速不达,主要问题是受教育者主体意识欠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全面认识外语教育的双重属性才能正确指导外语教学。在我们力图进行大规模、高效率外语教育的今天,必须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及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同时体现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3.2考与教分开,加大考试改革
(1)明确划分外语考试的组织权限。各类外语水平考试和任职资格考试彻底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脱钩,使其完全成为社会考试,依市场机制运作。教育主管部门只负责组织升学选拔考试;加大高考、中考外语考试改革的力度,加快改进步伐,使之对外语教学发挥正面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
提高;组织力量集体攻关,在分析、借鉴西方外语试题的基础上努力创新考试内容和试题形式,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外语考试的实际。
(2)从长远来看,随着语言测试科学的发展和测试手段的更新与进步,例如采用试题响应理论建设题库、开发计算机辅助量裁性自适应考试系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有可能把学习和测试结合在一起,使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自我测试的过程,并且通过测试提供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学习过程,教学阶段结束同时获得对学习成绩的准确评定,使语言测试真正做到信度和效度高度和谐完美的结合,这将是语言测试的理想境界。
(3)在题型设计上要增加直接测量英语应用能力的构成性作答题型,减少选择性作答题型的数量和权重,使四、六级考试能直接地反映考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水平。
(4)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大学生英语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和学校间的不平衡,应当进一步开发高端英语能力考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与考生的需要。
(5)调整考试内容,促进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层次,基础英语应为专业英语服务。调整四、六级考试的内容,把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纳入大学英语统考之中,以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可以将四级考试作为基础英语考试,而六级考试作为专业英语考试。
3.3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评价使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四、六级考试是一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因此,要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当使四、六级考试回归其应有的位置,以合理的权重计入学生的英语总评成绩,而不应使其处于独尊的地位。应重视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参考文献
1 杨 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3~137
2 孙莉娜.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8(5):175~176
3 杨希希.从工具性到本体性:语言重要性之初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72~73
4 肖志伟.语言的人文性:外语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的接口[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11~113
5 祝和军、李慧芳.教育和人的关系的再审视:一个哲学的视角[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0(4):91~93
6 南纪稳、石 云等.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1):78~81
7 杨惠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十五年回顾[j].外国语,2003(3):21~29
上一篇: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备好一节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