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生消极群体及其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2 14:29
摘要:从中职生消极群体的成员构成特点出发,文章展开教育对策的讨论。通过重视对消极群体“领袖人物”的教育,注意消极群体整体教育,强化中职生目标引导,用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教育学生,与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等多方面对策的探讨,以期达到帮助、教育、转化他们,培养中职生健全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生;消极群体;教育对策
职业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各职业学校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上狠下工夫。然而,力气花得不少,成绩却不大。症结究竟在何处?笔者经过亲身的实践和长期分析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消极群体的影响不应忽视。
中职生消极群体及其构成
所谓学生的消极群体,就是在成员消极的思想和不健康的心理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以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组成的一种抵制教学活动、破坏常规纪律的非正式“兴趣—友谊”群体。这种群体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
中职生中因为对某一专业特别爱好而选择上职校的不多,更多的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达不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而被迫选择职业高中。所以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行为习惯不够好,可总结为“三低一高”,即“求学士气低,求知基础低,行为习惯素养低,就业期望值高”。在初中时,这类学生通常在班级中没有“市场”,但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在班级内很容易就找到“知音”,与具有一致或相似心理状态的其他学生产生共同的语言和感情。随着他们交往的不断密切,“凝聚力”日益增强,抵制教育的消极群体也就逐渐形成了。他们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无视教师谆谆教诲,以破坏学校秩序为自身价值显现的方式。
中职生消极群体一般由三部分成员构成:(1)核心部分(核心群)。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好,有严重违纪行为,如抽烟、酗酒、打架等。他们学习无明确目标,对一切教育都存在逆反心理。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渴望关心、渴望理解,有改变自己的愿望。(2)边缘部分(边缘群)。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一般,较能遵守纪律,一般能接受教育,无重大违纪行为。但易产生消极情绪,易被他人同化,上进心不强,自觉性差。如遇某种挫折或打击,易转变为后进生。(3)外层部分(外层群)。这类学生努力学习,遵规守纪,自觉性较好,有上进心,乐于接受教育,心理素质稳定。他们一般是心理上拒绝加入消极群体,但由于同学交往的需要或其他原因,行动上会接近消极群体,对消极群体不正确的言行不敢揭露和抵制,甚至产生不配合学校、班主任教育的现象。
这种结构的消极群体可能在一个班级内形成,也可能在几个班级中产生,其中还可能会介入一些行为不良的社会青年,如果这样其危害就会更大。
根据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霍德盖茨(r m hodgetts)的研究,所谓群体是一个“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单位”。它有三个共有特征:一是集体是具有两个或更多成员的社会单位,其中所有的人都不时地相互交往;二是群体成员相互依赖;三是群体中的成员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得到满足。
为此,我们应紧紧围绕其特征,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消除这种不良群体,挽救深陷其中的学生。“推一推”,他们就可能“滑”入犯罪团伙,“拉一拉”他们就可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在常规管理教育中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与重视,防止他们进一步质变和恶化。教育者要遵循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的原则。
教育对策
重视对“领袖人物”的教育中职生消极群体的“领袖人物”,是群体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自然产成的,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群体成员对他们往往言听计从,一呼百应。因此,做好他们的工作,往往会影响一大批群体成员。针对他们的工作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多投入感情,切忌简单粗暴,强施压力,否则会招致不满,甚者对立反抗。切不可用“杀鸡吓猴”或“枪打出头鸟”的办法,因为这样往往是打在“头头”身上,而痛在成员心上,反会使他们团结得更紧,或破釜沉舟,铤而走险。更不可对“领袖人物”以开除方式让其一走了之,因为这个“领袖”下去了,新的必然会产生,群体会更消极。大量事实证明,善于运用“头头”的长处,通过吸引的办法逐步加以引导,使他们把聪明和才干用到正道上来,才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我系某个班级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都无视校纪校规。经过调查发现,他们都“听命”于一个父母离异、缺乏教养的学生。班主任就决定从这个学生开始着手教育。经过一段时间跟踪观察,发现这个学生虽行为出格,不服管教,但本性并不坏,很讲义气,班主任就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和她一起受罚跑步,展现出教师也有“讲义气”的一面,贴近了学生,逐步突破了学生的心理防备,获得了学生信任,从而改变了这个“领袖人物”,也产生了连锁效应,消极群体自然解体。
利用成员矛盾教育的关键是消灭消极群体,只有群体分解,教育工作才有实效,要注意做好全体成员的思想工作,积极正面引导。在此过程中,善于利用成员间的矛盾,分化瓦解是关键。消极群体的每部分成员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同一部分成员也存在着明显的个性特点。这些学生毕竟只有十六七岁,不善伪装,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就能找到突破口。我系有个班级,有一批学生比较消极,形成了小群体,班主任接管此班后,对他们实行了“紧盯”政策,管理非常严格。这些学生在“高压”下有了一定的收敛,整个班级趋向稳定。但时间一长,这些学生觉得很不自在。于是,就有学生提议向校长投诉该教师。此时,群体中就有学生对这一做法表示不赞成,认为班主任苦口婆心,是好教师,于是成员矛盾凸显。班主任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使消极群体分化瓦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强化目标引导没有目标的人生,是一种“苟活”。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开展职业兴趣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气质性格测试等,为学生提供其个性特征、社会能力、职业定向等方面的素质综合评价报告,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并根据每位学生的专长、性格和就业意向,设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划,实行分层次、分类别教学。中职生消极群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体成员认为学习好不好无所谓,于是学习不认真,无事可干,无事生非。因此,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特长,促使他们转移兴趣,用积极的非正式组织替代消极组织。积极的群体组织多了,消极群体就会自然解体,这一点对有消极群体的班级特别有用。新生入学,笔者要求学生正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制定计划,分析自身特长,确定三年奋斗目标,为立足社会做准备。笔者还根据学生特点,组织“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走出去”是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参观、见习、实习,使他们认识到做一名技术工人不但要有敬业精神,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岗位技术,从而使他们对将来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明确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该怎样从现在努力。“请进来”是请我校的一些优秀毕业生,来校对学生现身说法,谈如何树立自信,改善学法,取得进步,获得成功。这些“榜样”都来自学生的身边,真实存在,特别是有些“榜样”也曾经是消极群体的学生,他们跟学生有更多共同语言,容易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通过目标引导,学生有了追求,消极情绪自然就得到了控制。
传承优秀文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关键词:中职生;消极群体;教育对策
职业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各职业学校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上狠下工夫。然而,力气花得不少,成绩却不大。症结究竟在何处?笔者经过亲身的实践和长期分析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消极群体的影响不应忽视。
中职生消极群体及其构成
所谓学生的消极群体,就是在成员消极的思想和不健康的心理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以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组成的一种抵制教学活动、破坏常规纪律的非正式“兴趣—友谊”群体。这种群体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
中职生中因为对某一专业特别爱好而选择上职校的不多,更多的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达不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而被迫选择职业高中。所以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行为习惯不够好,可总结为“三低一高”,即“求学士气低,求知基础低,行为习惯素养低,就业期望值高”。在初中时,这类学生通常在班级中没有“市场”,但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在班级内很容易就找到“知音”,与具有一致或相似心理状态的其他学生产生共同的语言和感情。随着他们交往的不断密切,“凝聚力”日益增强,抵制教育的消极群体也就逐渐形成了。他们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无视教师谆谆教诲,以破坏学校秩序为自身价值显现的方式。
中职生消极群体一般由三部分成员构成:(1)核心部分(核心群)。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好,有严重违纪行为,如抽烟、酗酒、打架等。他们学习无明确目标,对一切教育都存在逆反心理。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渴望关心、渴望理解,有改变自己的愿望。(2)边缘部分(边缘群)。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一般,较能遵守纪律,一般能接受教育,无重大违纪行为。但易产生消极情绪,易被他人同化,上进心不强,自觉性差。如遇某种挫折或打击,易转变为后进生。(3)外层部分(外层群)。这类学生努力学习,遵规守纪,自觉性较好,有上进心,乐于接受教育,心理素质稳定。他们一般是心理上拒绝加入消极群体,但由于同学交往的需要或其他原因,行动上会接近消极群体,对消极群体不正确的言行不敢揭露和抵制,甚至产生不配合学校、班主任教育的现象。
这种结构的消极群体可能在一个班级内形成,也可能在几个班级中产生,其中还可能会介入一些行为不良的社会青年,如果这样其危害就会更大。
根据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霍德盖茨(r m hodgetts)的研究,所谓群体是一个“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单位”。它有三个共有特征:一是集体是具有两个或更多成员的社会单位,其中所有的人都不时地相互交往;二是群体成员相互依赖;三是群体中的成员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得到满足。
为此,我们应紧紧围绕其特征,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消除这种不良群体,挽救深陷其中的学生。“推一推”,他们就可能“滑”入犯罪团伙,“拉一拉”他们就可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在常规管理教育中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与重视,防止他们进一步质变和恶化。教育者要遵循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的原则。
教育对策
重视对“领袖人物”的教育中职生消极群体的“领袖人物”,是群体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自然产成的,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群体成员对他们往往言听计从,一呼百应。因此,做好他们的工作,往往会影响一大批群体成员。针对他们的工作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多投入感情,切忌简单粗暴,强施压力,否则会招致不满,甚者对立反抗。切不可用“杀鸡吓猴”或“枪打出头鸟”的办法,因为这样往往是打在“头头”身上,而痛在成员心上,反会使他们团结得更紧,或破釜沉舟,铤而走险。更不可对“领袖人物”以开除方式让其一走了之,因为这个“领袖”下去了,新的必然会产生,群体会更消极。大量事实证明,善于运用“头头”的长处,通过吸引的办法逐步加以引导,使他们把聪明和才干用到正道上来,才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我系某个班级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都无视校纪校规。经过调查发现,他们都“听命”于一个父母离异、缺乏教养的学生。班主任就决定从这个学生开始着手教育。经过一段时间跟踪观察,发现这个学生虽行为出格,不服管教,但本性并不坏,很讲义气,班主任就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和她一起受罚跑步,展现出教师也有“讲义气”的一面,贴近了学生,逐步突破了学生的心理防备,获得了学生信任,从而改变了这个“领袖人物”,也产生了连锁效应,消极群体自然解体。
利用成员矛盾教育的关键是消灭消极群体,只有群体分解,教育工作才有实效,要注意做好全体成员的思想工作,积极正面引导。在此过程中,善于利用成员间的矛盾,分化瓦解是关键。消极群体的每部分成员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同一部分成员也存在着明显的个性特点。这些学生毕竟只有十六七岁,不善伪装,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就能找到突破口。我系有个班级,有一批学生比较消极,形成了小群体,班主任接管此班后,对他们实行了“紧盯”政策,管理非常严格。这些学生在“高压”下有了一定的收敛,整个班级趋向稳定。但时间一长,这些学生觉得很不自在。于是,就有学生提议向校长投诉该教师。此时,群体中就有学生对这一做法表示不赞成,认为班主任苦口婆心,是好教师,于是成员矛盾凸显。班主任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使消极群体分化瓦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传承优秀文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上一篇:初中生实用高效学习方法
下一篇:谈怎样转化中学数学学业不良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