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化:催生特色高中的文化制高点
发布时间:2015-07-02 14:32
[摘要]学校文化的迷失,是目前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普通高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对学校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主题文化;根据主题文化,提炼和孵化出学校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获得并拥有屹立于品牌学校之林的精神力量,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学校还应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等来建设主题文化,使主题文化真正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现。
[关键词]校固主题文化;特色高中;学校管理
当前,许多普通高中拆掉了老校舍,修建新校舍;或者易地重建,焕然一新。这些校舍,大多是火柴盒式的建筑,形象趋同,缺少特点。教育建筑文化迷失,造成了“千校一面”。然而,造成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不仅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缺少校园主题文化。一些所谓有特色的、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名校”,名与实不符。许多学校虽然搞了许多文化活动,文化的含量是有的,但因为缺少整体的构建,只是凌乱的铺排,缺少学校文化构建的凝聚点,没有鲜明的、整体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文化方向的迷失。因此。学校文化的迷失,是目前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要改变这种现状,普通高中必须确立自己的“主题文化”,因为这是特色高中的文化制高点。
一、从学校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主题文化”
什么是学校的“主题文化”?学校的“主题文化”是根据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对学校文化的准确定位,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时空里通过长期的实践所形成的体现在精神、行为、校园景观和制度等方面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没有主题文化的学校,是不可能成为特色学校的;没有主题文化的学校,是缺少个性魅力的学校。学校有了主题文化,就有了生命的底色,就有了教育神韵的凝聚,就有了教育情感的释放,就有了教育生命的鲜活,就有了鲜明的价值取向。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有着80年的建校历史。从学校办学传统来看,历史悠久,积淀雄厚。新海高中以人文教育见长,在80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人文传统。从普爱中学到新海高中,经过了近80年历史风雨的洗礼。解放前的普爱中学的师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报效祖国,是民族经典文化滋养了他们;解放后新海中学一直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经典文艺作品的排练演出、经典文化学术报告、经典诗文朗诵等活动,以民族文化来凝聚师生员工精神,并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所以,以“民族根”文化教育为重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新海高级中学的历史传统。
从区域文化来看,连云港市有山有海,处处掩藏着人类远古的活动踪迹。有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有昭示东夷部落生活形态的藤花落遗址,有二千年前秦国在此立石的秦东门,有徐福东渡出海的海口。此处,这里还孕育了中国古代两部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和《镜花缘》。这些都是厚重的地方文化载体,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是我们进行“民族根”文化教育的好材料。 从现状来看,像我们这样办学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学校,是不是可以说“特色学校”?或者说以“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显然不能。因为我们始终没有确立一个“主题文化”,文化建设停留在一般性的“散点”建设上,缺少整合,缺少主题,因而对学校的引领和拉动也远远不够。
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很好地回顾并总结了新海高级中学80年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从历史或办学传统中挖掘提炼,分析聚焦学校既有优势,形成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定位:培育有民族根的世界公民,进一步促进学校成为“特色学校”。我们师生员工的行动口号是:“做一个有民族根的世界公民”。所以,学校的主题文化是传统经典文化。
二、围绕主题文化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
通过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回顾和梳理,我们思考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提炼出“校训”“教育理念”“核心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研制“学校形象定位”“管理哲学”“办学目标”“办学要略”“科研追求”“发展愿景”“学校精神”“教师誓词”“学校使命”“学校宣言”,并进行阐释和宣讲,用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为了适用学校主题文化建设,我们发动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大讨论,重新提炼了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最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这所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此,我们首先提炼和明确了校训:行健。校训出自《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统率了两方面内涵: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是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内核,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规范全校师生员工思想作风和行为的训律和戒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校训,能够为师生员工打开历史文化之门提供一把金钥匙,为眺望其精神家园打开一扇窗户。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奠基性的理念,具有理解上的抽象性和影响上的根本性,直接决定学校文化和其他理念的方向和选择。我们提炼出的教育理念是“为每一位学生发展奠基”,核心理念是“生本”,这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下来思考的结果,“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对中华民族“民本”“仁民”优良传统的合理扬弃,又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以及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在新时期的体现。
其他的如学校形象定位、管理哲学、办学目标、办学要略、科研追求、办学愿景、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学校宣言等都一一提炼和研制,这些关于理念和精神方面的研究,围绕着“民族根”传统文化去思考,并提炼和阐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管理哲学,我们提炼出八个字:“以人为本,终极关怀”。所谓“以人为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是一切文化事业之根本。一切文化事业都是由人来开创、推动和发展的,因而都必须依靠人,依靠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其一。其二,人不仅仅只是开创、推动和发展一切文化事业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一切文化事业最根本的目的。一切文化事业及其进步和发展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所谓“终极关怀”,是指对人的最深切的关怀,也可以理解为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目的”,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要是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终极关怀”便无从谈起;反之,要是没有“终极关怀”的理念,“以人为本”,便失去了其最深刻的意义。
学校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是学校主题精神之魂,没有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的普通高中是不可能获得并拥有屹立于品牌学校之林的精神力量。
三、通过课程来推进主题文化建设
“主题文化”只有通过课程实施才能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才能成为提升学校创造力的一种精神动力。学校应通过学科课程来突出主题文化,通过校本课程来拓展主题文化,通过研究性课程彰显主题文化、学校应通过活动课程来实践主题文化,通过环境课程来营造主题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中凝聚成一种精神特质。这里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为例来说明。
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强化文化教育,尤其是经典文化教育。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与专题这五个系列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教育。如“诗歌与散文系列”可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词曲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元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等;又如“文化论著与专题”可以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外文化论著选读、《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姥子》选读、《=庄子》选读、《人间词话》选读、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社区文化专题等。这是我们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渠道。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有利于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是惟一跨越“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人文地理等内容也是进行传统地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政治和历史属于“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有利于突出主题文化。在“科学”领域,如“物理”系列i,由两个模块组成,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可以突出物理学的人文色彩。“生物”选修ⅱ中也有“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在“艺术”这个学习领域,经典文化的内容则是相当多的,是突出主题文化的重要领域。
在学科课程中,建立生命化课堂,讲究三维目标的统一整合,讲究“思维场”“情感场”“交往场”的生态平衡,讲究过程的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评价的人文性。
新海高级中学的主题文化定位在“传统经典文化”上,围绕这个视点来设计活动课程,就可以设计“八大系列”:文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文化经典读书报告系列、史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绘画艺术经典读书报告系列、音乐经典读书报告系列、中国经典建筑艺术欣赏系列、中国名山文言游记系列、中国名水文言游记系列。又如通过环境课程来营造主题文化,可以发挥《校报》《校刊》的思想与文化传播作用,尤其是要加强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宣传;建设好学校的门户网站,设计好网站设计的公共模块,搞好校园文化模块;尤其是要链接“中国古曲网”“少儿读经网”“国学网”“故乡网”“国学宝典网”“中华古籍网”“中华文史网”“百家讲坛”等经典文化网站;进校、离校、课间、午休前等音乐欣赏时间专门播放“中国古典音乐”“民族经典音乐”,如古琴曲《广陵散》 《高山》 《流水》《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平沙落雁》等,这些古典音乐作为沟通人们心灵的艺术,对于弘扬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涵养学生中正平和的愉悦积极的性情,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配合课堂教学,突出主题文化,学校还开辟了主题文化新空间。把办公楼前东西花园建设改造为唐诗苑和宋词轩,目的是增加物化载体。这些苑亭轩由于置放的环境和欣赏对象的特殊性而具有了某种明显不同的特质。并且,作为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它们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并集中反映着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和审美取向。因此,这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建设,要从材质、色彩、体量、艺术风貌、表现手法等方面,请园艺专家在调研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构建学校的主题文化,最终形成学校的主题文化形态,包括主题文化意象和主题文化精神。具体地说,主题文化活动系统使主题文化明确化;学校景观文化系统使学校主题文化视觉化;课程实施系统使主题文化深植化;主题文化阐释系统使主题文化特色化;制度建设系统使主题文化规范化;学校宣传系统使主题文化推广化。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再由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这是一个孵化和催生的过程。如果没有主题文化的构建,没有在实践中形成主题文化精神。也就没有“品牌”的诞生。
[关键词]校固主题文化;特色高中;学校管理
当前,许多普通高中拆掉了老校舍,修建新校舍;或者易地重建,焕然一新。这些校舍,大多是火柴盒式的建筑,形象趋同,缺少特点。教育建筑文化迷失,造成了“千校一面”。然而,造成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不仅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缺少校园主题文化。一些所谓有特色的、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名校”,名与实不符。许多学校虽然搞了许多文化活动,文化的含量是有的,但因为缺少整体的构建,只是凌乱的铺排,缺少学校文化构建的凝聚点,没有鲜明的、整体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文化方向的迷失。因此。学校文化的迷失,是目前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要改变这种现状,普通高中必须确立自己的“主题文化”,因为这是特色高中的文化制高点。
一、从学校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主题文化”
什么是学校的“主题文化”?学校的“主题文化”是根据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对学校文化的准确定位,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时空里通过长期的实践所形成的体现在精神、行为、校园景观和制度等方面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没有主题文化的学校,是不可能成为特色学校的;没有主题文化的学校,是缺少个性魅力的学校。学校有了主题文化,就有了生命的底色,就有了教育神韵的凝聚,就有了教育情感的释放,就有了教育生命的鲜活,就有了鲜明的价值取向。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有着80年的建校历史。从学校办学传统来看,历史悠久,积淀雄厚。新海高中以人文教育见长,在80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人文传统。从普爱中学到新海高中,经过了近80年历史风雨的洗礼。解放前的普爱中学的师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报效祖国,是民族经典文化滋养了他们;解放后新海中学一直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经典文艺作品的排练演出、经典文化学术报告、经典诗文朗诵等活动,以民族文化来凝聚师生员工精神,并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所以,以“民族根”文化教育为重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新海高级中学的历史传统。
从区域文化来看,连云港市有山有海,处处掩藏着人类远古的活动踪迹。有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有昭示东夷部落生活形态的藤花落遗址,有二千年前秦国在此立石的秦东门,有徐福东渡出海的海口。此处,这里还孕育了中国古代两部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和《镜花缘》。这些都是厚重的地方文化载体,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是我们进行“民族根”文化教育的好材料。 从现状来看,像我们这样办学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学校,是不是可以说“特色学校”?或者说以“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显然不能。因为我们始终没有确立一个“主题文化”,文化建设停留在一般性的“散点”建设上,缺少整合,缺少主题,因而对学校的引领和拉动也远远不够。
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很好地回顾并总结了新海高级中学80年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从历史或办学传统中挖掘提炼,分析聚焦学校既有优势,形成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定位:培育有民族根的世界公民,进一步促进学校成为“特色学校”。我们师生员工的行动口号是:“做一个有民族根的世界公民”。所以,学校的主题文化是传统经典文化。
二、围绕主题文化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
通过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回顾和梳理,我们思考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提炼出“校训”“教育理念”“核心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研制“学校形象定位”“管理哲学”“办学目标”“办学要略”“科研追求”“发展愿景”“学校精神”“教师誓词”“学校使命”“学校宣言”,并进行阐释和宣讲,用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为了适用学校主题文化建设,我们发动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大讨论,重新提炼了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最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这所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此,我们首先提炼和明确了校训:行健。校训出自《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统率了两方面内涵: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是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内核,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规范全校师生员工思想作风和行为的训律和戒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校训,能够为师生员工打开历史文化之门提供一把金钥匙,为眺望其精神家园打开一扇窗户。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奠基性的理念,具有理解上的抽象性和影响上的根本性,直接决定学校文化和其他理念的方向和选择。我们提炼出的教育理念是“为每一位学生发展奠基”,核心理念是“生本”,这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下来思考的结果,“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对中华民族“民本”“仁民”优良传统的合理扬弃,又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以及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在新时期的体现。
新海高级中学原来的“三风”是在80年代中期特定背景下形成的:“团结进取,文明创新”的校风,“科学严谨,高效出新”的教风,“勤学多思。探索求新”,的学风。在进入21世纪后,根据主题文化的定位,学校经过讨论重新提炼出新“三风”:校风是“厚德、明志、博学、力行”;教风是“正德、厚生、精业、求是”;学风是“弘毅、笃学、切问、日新”。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三风”融古通今,推陈出新。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蕴含了对现代文明的创新。以校风为例,“厚德”源自《周易·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所以,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作风正派、崇尚正义、豁达开朗、心胸坦荡。“明志”出自诸葛亮的《减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我们要目标明确,志向高远。要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要善于制定具体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博学”语出《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力行”出自《补记·中庸》中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
其他的如学校形象定位、管理哲学、办学目标、办学要略、科研追求、办学愿景、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学校宣言等都一一提炼和研制,这些关于理念和精神方面的研究,围绕着“民族根”传统文化去思考,并提炼和阐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管理哲学,我们提炼出八个字:“以人为本,终极关怀”。所谓“以人为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是一切文化事业之根本。一切文化事业都是由人来开创、推动和发展的,因而都必须依靠人,依靠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其一。其二,人不仅仅只是开创、推动和发展一切文化事业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一切文化事业最根本的目的。一切文化事业及其进步和发展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所谓“终极关怀”,是指对人的最深切的关怀,也可以理解为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目的”,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要是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终极关怀”便无从谈起;反之,要是没有“终极关怀”的理念,“以人为本”,便失去了其最深刻的意义。
学校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是学校主题精神之魂,没有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的普通高中是不可能获得并拥有屹立于品牌学校之林的精神力量。
三、通过课程来推进主题文化建设
“主题文化”只有通过课程实施才能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才能成为提升学校创造力的一种精神动力。学校应通过学科课程来突出主题文化,通过校本课程来拓展主题文化,通过研究性课程彰显主题文化、学校应通过活动课程来实践主题文化,通过环境课程来营造主题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中凝聚成一种精神特质。这里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为例来说明。
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强化文化教育,尤其是经典文化教育。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与专题这五个系列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教育。如“诗歌与散文系列”可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词曲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元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等;又如“文化论著与专题”可以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外文化论著选读、《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姥子》选读、《=庄子》选读、《人间词话》选读、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社区文化专题等。这是我们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渠道。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有利于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是惟一跨越“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人文地理等内容也是进行传统地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政治和历史属于“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有利于突出主题文化。在“科学”领域,如“物理”系列i,由两个模块组成,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可以突出物理学的人文色彩。“生物”选修ⅱ中也有“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在“艺术”这个学习领域,经典文化的内容则是相当多的,是突出主题文化的重要领域。
在学科课程中,建立生命化课堂,讲究三维目标的统一整合,讲究“思维场”“情感场”“交往场”的生态平衡,讲究过程的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评价的人文性。
新海高级中学的主题文化定位在“传统经典文化”上,围绕这个视点来设计活动课程,就可以设计“八大系列”:文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文化经典读书报告系列、史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绘画艺术经典读书报告系列、音乐经典读书报告系列、中国经典建筑艺术欣赏系列、中国名山文言游记系列、中国名水文言游记系列。又如通过环境课程来营造主题文化,可以发挥《校报》《校刊》的思想与文化传播作用,尤其是要加强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宣传;建设好学校的门户网站,设计好网站设计的公共模块,搞好校园文化模块;尤其是要链接“中国古曲网”“少儿读经网”“国学网”“故乡网”“国学宝典网”“中华古籍网”“中华文史网”“百家讲坛”等经典文化网站;进校、离校、课间、午休前等音乐欣赏时间专门播放“中国古典音乐”“民族经典音乐”,如古琴曲《广陵散》 《高山》 《流水》《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平沙落雁》等,这些古典音乐作为沟通人们心灵的艺术,对于弘扬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涵养学生中正平和的愉悦积极的性情,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配合课堂教学,突出主题文化,学校还开辟了主题文化新空间。把办公楼前东西花园建设改造为唐诗苑和宋词轩,目的是增加物化载体。这些苑亭轩由于置放的环境和欣赏对象的特殊性而具有了某种明显不同的特质。并且,作为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它们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并集中反映着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和审美取向。因此,这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建设,要从材质、色彩、体量、艺术风貌、表现手法等方面,请园艺专家在调研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构建学校的主题文化,最终形成学校的主题文化形态,包括主题文化意象和主题文化精神。具体地说,主题文化活动系统使主题文化明确化;学校景观文化系统使学校主题文化视觉化;课程实施系统使主题文化深植化;主题文化阐释系统使主题文化特色化;制度建设系统使主题文化规范化;学校宣传系统使主题文化推广化。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再由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这是一个孵化和催生的过程。如果没有主题文化的构建,没有在实践中形成主题文化精神。也就没有“品牌”的诞生。
上一篇:中学生成绩滑坡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唐诗与隋唐历史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