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中职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2 14:33
论文关键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质量;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出发,提出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并从现状分析入手,对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一是在规模上迅速扩大。2008年,招生达到了810万,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战略结构调整。二是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但是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缺失,职业实践学习场所缺失;教学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在教育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形成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是中职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培养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里“高素质”和“技能型”是关键词,也是提高质量的着眼点,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这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1.素质为根,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厌学现象十分普遍;是非观、价值观模糊;养成习惯与自律能力很差;上课睡觉、玩游戏、发短信、qq聊天;染发、谈恋爱、吸烟、打架斗殴、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
2008年,全国中职校平均就业率已达95.77%,可是许多中职生到企业后频繁跳槽,这已经成为令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企业期望值过高,不能适应一线相对艰苦、单调的工作。也就是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而许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超过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技能不行的,还可以慢慢培养,综合素质不行,将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确保公共基础课的“量”。要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切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保证公共课的课时数,不再挤占、挪用公共课课时。
(2)提高公共基础课的“质”。要大力加强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和相关专业课结合起来,融入专业精神、专业文化。例如,汽车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凸显对国学的继承,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鉴赏能力,又要融人汽车行业的文化,体现学以致用。
2.技能为本,深化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同一地区学校之问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规划,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所学校同时有多个重点专业,没有做强做大主打品牌专业的意识,致使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在学校教学上,学生往往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下进行理论学习,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实践教学又缺少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校企合作又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虽然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有双证,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与证书上的等级标准相去甚远。
(1)优化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开发相关的新专业。避免同一地区中职学校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2)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学校要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主打品in专业。并在研究总结主打品牌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后,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政府要统筹安排,优先支持就业率高、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
(3)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与自身实训设备,推广理实一体化或现场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技能培训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职教集团,建立用工信息、行业发展走向动态和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平台,为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将企业的管理文化、技术、设备等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工作。还可在企业建立起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不足。
(5)提高技能证书含金量。技能证书是学生专业技能等级的证明,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技能考核是宽进宽出,没有门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能持毕业证、技能证,但工资待遇却不尽如人意。中职校要变“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严把出口关,严格规范考核,提高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学校要与行业共同制定技能证的考试标准,允许没有取证的学生工作后继续考证,确保技能证书名符其实。惟有如此,我们的毕业生才可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有更高的工资待遇。
二、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1.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中职校的办学条件包含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专业师资等,这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仍面临基础能力不足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之问的矛盾,有的学校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为首先解决生存问题,校舍十分简陋、甚至是临时搭盖的,以至挤占操场等活动场所,还有的学校水电跟不上,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校长们仍使出浑身解数,顶着各种压力扩大规模。这既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外部形象,又影响了职业学校内部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东部某省,2008年同扩招前的2004年相比,四大生均教育资源(生均校舍、生均实训实习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师比)下降幅度达20%~40%。要求这样缺场所、缺资金、缺师资、缺实训设备的职业学校能够提高办学质量,无疑是缘木求鱼。
2.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学校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制度导向作用,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下厂实习、提高技能,可以利用企业资源,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下企业培训;对“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并逐步将“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岗位设置的必备条件,列入考核。可以将技能竞赛作为常态化教学活动纳入学期计划。通过搭建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技能竞赛平台、营造氛围,相互促进提高,提升教师技能水平。
学校如何下大力气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力争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是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一位职教人都应该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并积极实践的。
论文摘要:文章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出发,提出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并从现状分析入手,对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一是在规模上迅速扩大。2008年,招生达到了810万,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战略结构调整。二是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但是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缺失,职业实践学习场所缺失;教学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在教育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形成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是中职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培养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里“高素质”和“技能型”是关键词,也是提高质量的着眼点,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这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1.素质为根,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厌学现象十分普遍;是非观、价值观模糊;养成习惯与自律能力很差;上课睡觉、玩游戏、发短信、qq聊天;染发、谈恋爱、吸烟、打架斗殴、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
2008年,全国中职校平均就业率已达95.77%,可是许多中职生到企业后频繁跳槽,这已经成为令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企业期望值过高,不能适应一线相对艰苦、单调的工作。也就是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而许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超过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技能不行的,还可以慢慢培养,综合素质不行,将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确保公共基础课的“量”。要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切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保证公共课的课时数,不再挤占、挪用公共课课时。
(2)提高公共基础课的“质”。要大力加强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和相关专业课结合起来,融入专业精神、专业文化。例如,汽车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凸显对国学的继承,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鉴赏能力,又要融人汽车行业的文化,体现学以致用。
2.技能为本,深化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同一地区学校之问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规划,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所学校同时有多个重点专业,没有做强做大主打品牌专业的意识,致使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在学校教学上,学生往往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下进行理论学习,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实践教学又缺少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校企合作又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虽然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有双证,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与证书上的等级标准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优化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开发相关的新专业。避免同一地区中职学校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2)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学校要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主打品in专业。并在研究总结主打品牌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后,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政府要统筹安排,优先支持就业率高、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
(3)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与自身实训设备,推广理实一体化或现场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技能培训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职教集团,建立用工信息、行业发展走向动态和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平台,为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将企业的管理文化、技术、设备等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工作。还可在企业建立起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不足。
(5)提高技能证书含金量。技能证书是学生专业技能等级的证明,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技能考核是宽进宽出,没有门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能持毕业证、技能证,但工资待遇却不尽如人意。中职校要变“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严把出口关,严格规范考核,提高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学校要与行业共同制定技能证的考试标准,允许没有取证的学生工作后继续考证,确保技能证书名符其实。惟有如此,我们的毕业生才可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有更高的工资待遇。
二、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1.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中职校的办学条件包含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专业师资等,这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仍面临基础能力不足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之问的矛盾,有的学校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为首先解决生存问题,校舍十分简陋、甚至是临时搭盖的,以至挤占操场等活动场所,还有的学校水电跟不上,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校长们仍使出浑身解数,顶着各种压力扩大规模。这既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外部形象,又影响了职业学校内部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东部某省,2008年同扩招前的2004年相比,四大生均教育资源(生均校舍、生均实训实习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师比)下降幅度达20%~40%。要求这样缺场所、缺资金、缺师资、缺实训设备的职业学校能够提高办学质量,无疑是缘木求鱼。
2.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学校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制度导向作用,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下厂实习、提高技能,可以利用企业资源,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下企业培训;对“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并逐步将“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岗位设置的必备条件,列入考核。可以将技能竞赛作为常态化教学活动纳入学期计划。通过搭建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技能竞赛平台、营造氛围,相互促进提高,提升教师技能水平。
学校如何下大力气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力争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是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一位职教人都应该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并积极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