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整合 “三维目标”实施的问题和策略
一、三维目标的内涵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表明了学生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的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目标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目标明确,方向才明确。
(一)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必须体现在课题教学的三个层次:
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4.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例如,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或“5.12”四川大地震的灾难情境,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让课堂再一次充满生机,那就要求我们有效地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二、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
【案例一】如下为一教师在新教材必修3中第三章第二节《几何概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中的目标:
课题 几何概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本节着重讲述了几何概型的概念和应用。
2.过程与方程
本节通过两个实例,引出几何概型的概念,进而给出几何概型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几何模型的计算公式,能启发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研活动中,发现很多老师虽在教学设计中都有教学的三维目标,但许多都是为了应付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或学校的教案设计要求而设计的。没能很好地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作用,结合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有的教师甚至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与值价观三者混为一谈,特别过程与方法、情感与值价观有是更是文不对题(教材的肉容),罗列了一大堆课课皆用的“万精油”。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是对我们中学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升华,是对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借鉴和创新。
但从当前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大家对三维目标本身含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清晰。如:知识与技能维度,知识的概念是什么?如果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概念,知识包括三类: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技能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再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概念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还是包含的关系?过程与方法,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知识观点看,方法可能主要是策略性、程序性知识。
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改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突破口,统筹安排,整体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目标。可以说,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反之,在目标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进行认真反思。
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有相对稳定的互为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目标加以实施,减少随意性。但在目标设施的具体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又有灵活性。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灵动的鲜活的过程,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课堂与教学的生成性,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异常灵活,新鲜的创造性的见解随时可能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变动目标。有时进行局部调整,有时甚至从总体上调整。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在实践中,科学设置目标,适时调整目标,和谐完成目标,才可能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下面是高中数学《3.3.1几何概型》三维目标的设计:
几何概型
本节内容是新教材必修3中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
(2)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3)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4)能将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后转化为几何概型,进而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发现法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类比法教学,通过与古典概型的类比与对比,让学生感触到知识的层进与推陈出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生活案例多,学习时要积极探求如何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不是远离生活高不可攀的,更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与快乐。进一步体会数学对自然和社会所产生的作用。
三、几点体会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实施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关注的问题。学生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是否达成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落实。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1.制定教学目标全面、科学、恰当
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该仔细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评价一节课效果如何就应先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全面、科学、恰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特点,树立师生达标意识,学生达标效果是否真正到位作为我们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2.恰当处理好三维目标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数学教学过程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情况,如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进程呢?怎样使教案目标预设不脱离轨迹呢?教师面对突发情况能及时的做出调整,把握目标的动态生成,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敏锐认识教学中新情况与“可生成目标”、“预设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因势利导。同时尽量对课堂中的生成可能性细节多作一些充分的预设,让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结论,同时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使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同时使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其中,教师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恰当处理好三维目标的预设与动态生成,才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3.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
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新颖的学习,重视对学生的无形的、巨大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看成共同建构课程的合作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改进学习方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多给他们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课堂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
4.关注学生认识数学价值的体验
学习活动是为生活服务,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教学活动同样要围绕生活来进行教学,我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可以把数学知识从课内探究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我们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运用适当学习方法,在经历过程、实践方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从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我们要在评价中反思总结成长,努力落实数学“三维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