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方向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52-01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说得明白:“讲读负担着三重任务。讲读一方面训练了了解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所谓训练了能力,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应该是首要的、基本的任务。叶老所谓的“了解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对学生阅读能力是这样要求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文教学中要分阶段落实这一任务。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这里,笔者想就此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1 认知系统化能力的培养
认知的系统化,是进行阅读教学能力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阅读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头脑中零散的、无系统的知识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系统的认知结构是顺利的吸收新知识、促进知识迁移的有利条件。
语文课上学习的各种知识,依课而存,往往是不系统的,不易记忆,又不好运用。故而要教给学生系统化知识的方法。知识的系统化方法有: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条理连接等。分析比较其个性与共性;同性质的归于一起,分成几大类;再找出其线索,按各类关系结成知识网络。曾经很风行的“知识树”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运用。
2 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更是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与方法。
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迁都依照文本中语言的操劳描述在脑海中构成的形象。想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2.1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图景等
阅读是根据文章的语文符号来进行理解的活动,对文章的理解表现在对所描写内容的想象再现。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可以用反复朗读之法,调动学生本来记忆中的各种表象,在脑海中再造作者描绘的一幅幅春的图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都是学生本有的感性知识,有了这些记忆表象,那一幅幅有形有态、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美妙图景就很容易地在学生脑海中鲜明中呈现出来。而作者客观描写外的主观的独特感知也就可以被学生接受、储存。以已知识未知,学生的想象力慢慢就培养并丰富起来。
2.2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想象
作者在文章写作中必然有一定的思路,阅读时要按照作者的思路想象。读小说想象情节的发展,读议论想象论证的过程,读说明文则想象说明的顺序等。由于作家思路的独特性,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风格。随着作者的思路想象,就能把握作品的特点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想象的方法
作者在写作时本身也运用想象的方法。阅读中自然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想象时运用的方法。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对雨景的描写。作者先由眼前闪光的黄锦写到神话故事,又由神话故事回到现实,天上人间,想象奇异。而在运用奇异的想象同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这样,描写生动具体,奇特而富有神话色彩。学生理解了作者想象时运用的方法,不仅对文章描写的景观有更具体形像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想象的方法,提高了想象的能力。
3 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能力的训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整篇文章分解成几个组织,几个构成要素,然后找出各自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常见是自然是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等,尤其是作者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是有益的补充。
综合能力的训练则与分析的思维正相反。它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文章的各部分,各方面或各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
事实上,分析和综合常常是结合起来进行的,人们往往通过边分析、边综合来对文章逐步加深理解,只有综合,认识笼统模糊,只有分析,认识则零散,片面。语文阅读中,就要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树林。”培养并增强他们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训练,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长期的复杂活动,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阅读各类文章,强化实际阅读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的创作特征
下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