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学生的体育兴趣 爱好和习惯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7
摘 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也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标志之一。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的。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课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培养体育兴趣,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的体育教学把主要重心放在学校时期学生的体能、身体技能上;而具有长期效应的锻炼原理及选择运动、控制运动负荷等技巧却未必教给了学生。因此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这些锻炼持续下去,一旦离开教师锻炼就会中断。从教学内容上看,普遍存在着内容重复、教材容量大,而且教材内容对技术要求过高。而教学方法上则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以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以“讲解——示范——练习——”作为不变的程序。这种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灌输知识,以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体育课成绩考核主要是以学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作为评分标准,这种做法过于单一,反映不了学生体质发展状况。只强调了体育考核的绝对评价,忽略了体育考核的相对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健康以及兴趣、特长、身心的同步发展。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换句话说,人的体育学习具有较短的时效性,只要停止锻炼一周,它对于人生理上的影响就会减退,对心理影响的时间则更短。而且,随着人生历程的延续,人们的运动能力、运动需求、运动兴趣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去学习他60岁时可能用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多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学形式单调、内容低级重复。“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在学校中较为普遍。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逐步形成运动兴趣和习惯,进而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是摆在学校体育教学面前的重大课题。再次,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会用体育”的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在终身体育教学观念下提出来的,因此,在养成学生强烈的体育兴趣、积极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即掌握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如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就会从记忆中努力演练出多种方法,即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跳起单手投篮、高手投篮等。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即指导学生对每种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摸索出一种最佳的方法。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学习者只能觉察自身的一部分动作,而难以看清整个动作的表象。因此,教师从旁指点、评价就非常重要。而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阐述有关理论与技巧。接着再让学生做,老师发现问题,从理论与技巧方面加以指导纠正。最后由老师以提问形式来总结,激活学生的思维,领会动作要领,以加深、巩固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深化一步引导学生去比较各种基本动作的异同,并互相借鉴运用。
学校体育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意识养成,注重学生锻炼意识、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等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处理上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意识转化为集体需要,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竞赛、游戏,逐步养成学生的多种意识。因为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是力量、胆略、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毅力养成的有效方式。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驱除懒散,焕发热情,遵守规则,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运用得当,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师应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学生日后的上岗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建立“没有强健体魄,难以成功就业”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健康的体魄是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条件。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并同课外相结合,促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教学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养成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也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培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体育学刊,1999,(2).
[2]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5).
[3]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的。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课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培养体育兴趣,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的体育教学把主要重心放在学校时期学生的体能、身体技能上;而具有长期效应的锻炼原理及选择运动、控制运动负荷等技巧却未必教给了学生。因此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这些锻炼持续下去,一旦离开教师锻炼就会中断。从教学内容上看,普遍存在着内容重复、教材容量大,而且教材内容对技术要求过高。而教学方法上则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以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以“讲解——示范——练习——”作为不变的程序。这种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灌输知识,以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体育课成绩考核主要是以学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作为评分标准,这种做法过于单一,反映不了学生体质发展状况。只强调了体育考核的绝对评价,忽略了体育考核的相对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健康以及兴趣、特长、身心的同步发展。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换句话说,人的体育学习具有较短的时效性,只要停止锻炼一周,它对于人生理上的影响就会减退,对心理影响的时间则更短。而且,随着人生历程的延续,人们的运动能力、运动需求、运动兴趣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去学习他60岁时可能用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多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学形式单调、内容低级重复。“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在学校中较为普遍。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逐步形成运动兴趣和习惯,进而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是摆在学校体育教学面前的重大课题。再次,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会用体育”的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在终身体育教学观念下提出来的,因此,在养成学生强烈的体育兴趣、积极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即掌握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如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就会从记忆中努力演练出多种方法,即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跳起单手投篮、高手投篮等。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即指导学生对每种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摸索出一种最佳的方法。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学习者只能觉察自身的一部分动作,而难以看清整个动作的表象。因此,教师从旁指点、评价就非常重要。而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阐述有关理论与技巧。接着再让学生做,老师发现问题,从理论与技巧方面加以指导纠正。最后由老师以提问形式来总结,激活学生的思维,领会动作要领,以加深、巩固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深化一步引导学生去比较各种基本动作的异同,并互相借鉴运用。
学校体育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意识养成,注重学生锻炼意识、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等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处理上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意识转化为集体需要,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竞赛、游戏,逐步养成学生的多种意识。因为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是力量、胆略、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毅力养成的有效方式。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驱除懒散,焕发热情,遵守规则,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运用得当,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师应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学生日后的上岗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建立“没有强健体魄,难以成功就业”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健康的体魄是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条件。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并同课外相结合,促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教学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养成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也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培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体育学刊,1999,(2).
[2]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5).
[3]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培养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下一篇:培养初中生科学实验的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