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8
要演出一台好戏,演员要讲究舞台艺术;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除了抓教师的业务进修外,重视和不断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修养,也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
一、控制语言数量
我主张教师每节课留出一半以上时间供学生阅读课文,这是因为读是自外而内地吸收,读和写则是由内而外地表达。学生要以课文中学习语言、写作方法等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在某种意义上,阅读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提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这决不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取代课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主要应该用来答题、解惑、阐释重点、总结和引导,指点学生如何学好课文。教师讲授与学生读书这二者,学生读书应占首要地位,所以应该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把读书这一关过得扎扎实实。
二、提高语言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教师的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加以精心设计。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庞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一番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使之自己解决。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体现教师“三分话”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则没有理由以此满足而忽视甚至排斥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你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青少年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这样做,首先便是学生不买账。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一、控制语言数量
我主张教师每节课留出一半以上时间供学生阅读课文,这是因为读是自外而内地吸收,读和写则是由内而外地表达。学生要以课文中学习语言、写作方法等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在某种意义上,阅读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提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这决不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取代课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主要应该用来答题、解惑、阐释重点、总结和引导,指点学生如何学好课文。教师讲授与学生读书这二者,学生读书应占首要地位,所以应该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把读书这一关过得扎扎实实。
二、提高语言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教师的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加以精心设计。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庞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一番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使之自己解决。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答疑的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体现教师“三分话”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则没有理由以此满足而忽视甚至排斥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你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青少年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这样做,首先便是学生不买账。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