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探析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路径实施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8

论文关键词:欣赏教学 中学美术 路径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以技能训练为价值取向的年代,欣赏教学只偏重于作为在学习和体验造型表现时起到某种参照和补充的功能,但是现在,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面貌出现时,欣赏教学的功能就有了新的拓展,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四个角度构建了欣赏教学在中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充分体现出人文性质,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在作品欣赏中被唤醒,提高他们的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欣赏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实施欣赏教学几个环节,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感受环节
  感受是进行美术创作表现的基础和前提,学生表现活动缺少感官刺激,就不能获得感性认识和创造灵感。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个程序,美术课有利于两种认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美术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感知启发学生的美感潜能;另一方面,注意发展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觉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觉、审美知觉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主动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美术创造性语言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欣赏教学也要从学生的自主感受入手,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搞满堂灌。学生对一些艺术作品知之甚少,但目睹这些艺术品,总会有所感受和感觉,而学生不知道的正是教师设置质疑的宝贵契机。抓住这个契机,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追求新的鉴赏知识,使审美的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上升。在这一环节,要鼓励学生看和触,多渠道获得感知信息,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赏评环节
  在这里,笔者把美术教学中的赏析改为赏评,其目的是欣赏课要有意识地开展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也是美术课程标准所说的“评述”。尽管在创作课中的赏析环节也有理性的分析,但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论;而在欣赏课中,细致的评论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和作品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本身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当然,评论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审美经验水平来确定。同时,评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赏评中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应包括听、读、说等等。比如,在学生初步感受了白石老人精美作品的基础上,整理出白石老人的画作,让大家欣赏、分析、议论:“作品美在哪里?为什么那么惹人喜爱?”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教师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白石老人的画与真的一样,很好看,都是活生生的,充满着生命和生机。此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加以点拨:这就是艺术家作品的动人之处,他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形象同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认识融为一体,抓住最能表现生命力的特征而删掉累赘的细节,把它的活力表现出来,这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又形神兼备”。就以虾来说吧,同学们都觉得像极了,虾体透明,似乎活泼地在水里游动、在跳跃,但是与真的虾相比较,可以看出,虾的头、颈、足等细部都经过了提炼和概括取舍,与真的虾不一样。白石老人通过长期的仔细观察,按着自己的审美规律,进行夸张取舍,画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激发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并转变了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并在共同合作中发展了教学。


  三、表现环节
  本环节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一堂欣赏课的美术作品分成两组:一组是用于赏评,另一组是用于表现。在赏评环节中通过欣赏第一组作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因为审美是美术实践活动的源泉,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教育。在表现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表现,让学生在对第二组作品进行自由的感受和自由的赏评,鼓励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发展唯一的目标是使个体活动自我满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师主要起组织、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表现是一种应用,在应用中去复习、巩固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所得;表现又是一种开发,启发学生依靠直觉感受、想象和灵感,通过自由的表现去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说、写,还可以是表现性地搞点小创作,让学生对范画作品的形式美特别是技法等形成更深刻的体验。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获得参与活动的乐趣。写和作不必局限在课堂以内,而应该鼓励学生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主题,围绕主题去拓展阅读、拓展欣赏、创新构思、创新技法等。这实际上就是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四、总结环节
  这里所说的总结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中的评价环节,其目的不在于比较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更在于让每个学生认真归纳、概括本课学会了一些什么。既要总结本堂课所欣赏的同类美术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又要总结所学习到的鉴赏知识,还有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总结不仅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还应该说和写。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好的艺术节目等。让学生课外去欣赏、看展览、去继续延伸学习。
  总之,中学美术教育中应加强艺术欣赏,在美术欣赏教学要力求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最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更好实现新美育中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邓福星.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
  [3]常锐伦.全国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教育论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初中音乐教育体验与教学效果分析

下一篇:新课程实施中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