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中职学生 关键能力 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的职业层出不穷,跨职业的人才流动日渐频繁。知识本位的传统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且这一职业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要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和环境,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与人的素质有关的能力——关键能力。
一、“关键能力”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梅尔腾斯先生最早提出的。我国现阶段对于“关键能力”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专业能力:会系统、综合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2、方法能力:掌握并具有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
3、社会能力: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性等。
概括地讲,“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社会里,我们不可忽视劳动者的专业能力。然而,劳动者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比专业能力更有意义。后两项能力富有成效地满足了以技术快速变化为标志的职业需求
二、加强中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意义
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由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比任何时候更重视“能力”的问题。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生产者具有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适应现代生产岗位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包括生产者所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对工作岗位的良好适应能力;进一步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能力;社交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能力以及具有合作意识、责任感和敢于担风险的精神等。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纯体力的劳动将逐步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而使用和操纵这些机器设备就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基础,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分析判断、经营管理等智力因素。
(三)社会化生产的需要。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集体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与他人共同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如何加强中职生“关键能力”培养
加强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转变观念、立足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培养;面向社会需要、强化可持续发展,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推行创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
把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2、注意挖掘教材中创新思想的教育因素。中职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园地,因此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3、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是兴趣的最高体现。没有兴趣,就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把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
1、教育学生“学做人,求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此要强化德育教育,以基础道德教育为主线,加强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目标,自觉的纪律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文明的言行习惯和扎实文化基础的时代青年。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职校生由于基础较差,不少人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求奇思想较重,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教师应紧扣这一心理特征,采用由浅入深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分工合作法等帮助他们寻求途径,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
3、开发学生内在潜能。职校生虽然在学习上与普高生有一定差距,但在各类艺术、科技活动中表现出自信活泼的优良品质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决不逊于普高生。因此,教师应做一个独具慧眼的“伯乐”,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使学生在施展潜能的同时培养自信。
(三)增强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
要增强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开展小组教学活动,培养团队精神。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打破以往“独立完成”的单一模式,适时以小组为教学单位,让学生在交流中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师应充分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用学生能非常乐意的方式不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挖掘学生的团队意识。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有针对性的举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知识技能比赛等,通过互动交流,在竞争中有效的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团结力量的强大、集体的智慧魅力,促进它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形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
3、加强班级建设,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往往具有共同的目地、荣誉感和共同目标而组织的相同活动,具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有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应十分重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打好“预防针”。一方面,通过介绍名人伟人成长事迹,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机遇之外,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要注重交流,引导学生调整自我,寻求新知。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让学生在互相的思想交流中,绽放心灵健康美丽的火花。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