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指导的几点做法的启示
一、从内容入手指导作文
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经过实践所得到的科学总结,同时,它也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小学生作文发展规律,这也正是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走近生活,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初步解决在作文中无话可说的局面。丰富学生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根据课程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相关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比如,在植树节,可以围绕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植树活动,并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不但能从心理上知道要保护环境,还能从行动上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了解知识,然后可以布置有趣有益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去深入了解保护环境的各种方法及环境污染的害处等。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为学生写作文打下素材基础。
2.勤观察,勤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善于观察,为写作打基础。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观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作文的细节。因此,教师一定让学生在观察方面多下工夫,指导学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比如,对比法、顺序法等。此外,要让学生养成记录观察笔记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第一手的素材。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学生一定要及时整理、分析,把观察笔记越做越好,在积累素材的同时也起到练笔的作用。
只有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写出新奇而有意味的作文。
3.多阅读,多积累
课堂中的阅读量显然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拓展眼界。当然,有很多阅读材料可以直接来自于生活,比如,报纸、广播、影视等等。另外,教师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推荐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阅读材料,如各类学习报、杂志等,既要有趣有益,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这样,在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打下素材基础,使学生多多积累,提高学生能力。
二、指导学生多交流、多练习
解决了作文内容的问题,就可以开始让学生进行练习,练习分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
在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时,共同交流是非常不错的手段,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在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次序、有条理、分层次地进行讲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便可以更加理性、有逻辑地回忆自己所要表述的事件,从而在进行加工、分析时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练笔则是学生进行写作前必不可少的步骤,练笔可以分为命题和自由发挥两方面。命题作文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着其相对应的缺点,如果长期只写命题作文,会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表达能力,使学生思维僵化、手法僵化,写不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章。因此,除了命题,教师更要多让学生进行多体裁的写作练习、使学生的表达手法丰富多样,用多样的训练方法,使学生保持灵活的思维、活跃的灵感,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练笔贴合学生生活,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放飞自己的思想,去想,去写,去表达。
教师还可以用一些补充式命题、范围式命题、示意式命题、图像式命题、即兴式命题等来训练学生,还可以通过给教师写信谈心、写读书笔记、观后感、写日记、周记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训练学生,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指导学生多修改、多反思
俗话说得好:“文章不厌百回改。”虽然学生习作不会有这样夸张,但没人否认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事实,每位语文教师都深知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技巧。作文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不能指望学生一口吃个胖子,对于刚完成的作文,小学生根本无法再次进行更好的修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教会学生几种简单的修改方法。
1.冷却
在作文写完后,搁置一段时间,再让学生进行修改。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思维会有所变化,而且,学生还有可能会知道更多有关此作文的新东西,所以,再次修改的时候,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就会作出一些修改和补充。
2.互批
我们都知道批评与自我批评,作文也一样可以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在与同学进行互相修改的时候,由于视角的不同,及心理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而且会比较认真,而且同学的想法往往会给自己启发,其实在互批的过程也是无声的交流。
以上,只是简略地谈一些相关的看法,很多地方都没有深究,在学生作文指导上,还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去探索,去研究,以便找到更好的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西关小学)
上一篇:巧用细节,让形象更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