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语感方式创新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培养语感的途径、方法很多,下面我浅谈几点:
一、阅读。我尝试从培养低年段学生阅读兴趣入手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亲近书本,热爱书本,激发阅读兴趣。
1.故事引入,设置悬念,激活阅读兴趣
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生性好动,没有几分钟能端坐于课堂,为了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从故事入手。每天中午或课间,总是选取精彩生动的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孩子们是很喜欢听故事的,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听得津津有味。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我鼓励学生自己拼拼读读。就这样,孩子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2.教给方法,促进阅读
学生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倘若没有科学的方法作指导,其阅读兴趣也是不会持久的。因此,在培养课外阅读兴趣之后,我遵循阅读的规律,依托课内教学,及时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也可以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课外阅读正是实践这些方法的重要载体,根据不同的课外读物,有目的、有针对性逐个训练、巩固这些阅读方法,进而提高泛读、跳读、速读的能力。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朗诵。读是培养语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接触文中合乎规则的语言,对语言的规律有了大量的积累后,就能基本形成语感。可见,朗读对于语感的形成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语气轻重等。声情并茂地朗读尤为重要,在诵读中要大力提倡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朗读训练,不但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与作者、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而且使学生感觉到句子与句子的衔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领会全篇文章的气势脉络与声音节奏,经过长期的朗读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遣词造句,上下文的连贯,过渡,气势贯通等方面的领悟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形成语言感悟能力。
另外,朗读的方法对学生写作文也很有用。起草底稿、修改作文时,在思路不顺畅的情况下,返读前文,借助朗读积累的语感经验,会顺利地找到恰当的表达语言。这样注意读写结合,从读到写,以写促读,呈螺旋式上升,可以把学生积累的内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三、想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首先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要挖掘深层意义,就不能忽视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如《落花生》一课,爸爸对儿女们说的话的意思,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参与,将花生特点与有花生特点的人联系起来进行想象、思考,才能懂得爸爸希望儿女们做有用的人。另外,学生能否把语言和所描绘的画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也离不开想象。老舍先生的《草原》中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头脑中就会浮现出草原辽阔的画面,感受翠色欲流、浓润柔美、动静有致、情趣充溢的草原美。看来,训练学生的语感,想象能力的培养到关重要。
四、借助语言知识训练语感。敏锐的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最高表现,是语言学习的最后成果,因此,将语感训练和语言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就是要借助语言知识进行语感训练,真正发挥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
1.借助标点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
标点符号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之一,细究起来,各种标点在语言中都积极参与了情感的表达,所以改动一个标点或增删一个标点,语言的语调和语气都会改变,表达的情感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可借助标点符号的知识,指导学生去比较、推敲、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的情味感。
2.借助词汇、语法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规范精当感。如《我的老师》一文,“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观察,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中“狡猾”一词的用法,在这儿是贬词褒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淳朴、聪明可爱的孩子的活动,含蓄地表现了蔡老师与“我”之间真挚的情感。如果将“狡猾”改为“机灵”或“聪明”的话韵味就差多了。
3.借助修辞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生动流畅感。由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表达更形象生动,更能表现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要使学生在阅读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就要借助修辞手法,训练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生动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