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小学中层领导干部选拔和培养机制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5-11-18 09:20

 长期以来,我们较重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忽视中小学中层领导干部(以下简称“中层干部”)队伍的建设。其实,中层干部处于学校工作的关键环节上,常常成为学校工作事务的集合点、工作关系的集中点、工作矛盾的聚焦点,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学校发展的前途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仅不能忽视学校中层干部这支队伍的建设,而且还要加强中层干部这支队伍的建设。  一、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中层干部是学校的一支中坚力量  中层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开展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中层干部要对校长的管理决策负责,也要对全体教师的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负责,他们还要对各自管辖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流程衔接负责……因此,中层干部要具备持续学习和创新的热情、高度的执行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有效的授权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所以,加强中层干部这支队伍建设的意义重大。  (二)中层干部是学校校级领导干部主要的后备人选  中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今后校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现在的校级领导干部一般是这样产生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中层干部,如果考核合格或在本校提拔为校级领导干部,或调往其他学校担任校级领导干部。也就是说,如果学校中层干部能力和素质比较高,自然选拔的校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也会比较高。我们不能等到中层干部提拔到校级领导干部时才重视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要着眼于他们还是中层干部时就重视。因为能力和素质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  二、完善中层干部选拔机制的若干对策  (一)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明确、完善的中层干部准入条件  除了要求中层干部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外,这些准入条件主要包括:在学历上的要求,即小学中层干部至少具有全日制专科学历,中学中层干部至少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在职称上的要求,即小学中层干部原则上具有“小学一级教师”以上(含“小学一级教师”)职称,中学中层干部原则上要求具有“中学一级教师”以上(含“中学一级教师”)职称;在年龄上的要求,男教师要求45岁以下(含45岁)才能够提拔为中层干部,女教师要求43岁以下(含43岁)才能够提拔为中层干部;在任职经历上的要求,即要有至少担任过班主任、备课组组长、教研组组长、年段段长等职务中一项或两项职务的经历,工作业绩突出,表现出较强的管理能力;在教龄上的要求,即要求教龄至少在5年以上(含5年);在业务水平上的要求,即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并在教学上得到普遍认可……另外,还可以规定中层干部的任职年限,在比较小型的学校规定中层干部可以“一人多岗、专兼结合、交叉任职”等做法;规定一些可操作性的、破格提拔青年教师的具体条件;等等。总之,制订明确、完善的中层干部准入条件,要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凡没有达到准入条件的教师一律不得提拔为中层干部。  (二)改变选拔中层干部机制  选拔高水平的中层干部,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今后选拔高水平的校级领导干部作准备。选拔中层干部可以适当参照公务员招聘考试的办法,凡是要提拔为校级领导干部的中层干部都要进行考试(笔试和面试),并将考试成绩作为提拔的最主要依据。当下,大学录取新生以及招聘公务员和教师等,均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那么选拔中层干部也应该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将考试成绩作为提拔的主要依据,能够引导现有的中层干部将精力主要用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为确保贯彻好“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选拔中层干部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按照选拔程序,环环相扣;另一方面要聘请非本地相关专家命题以及担任面试评委,面试时要现场打分,当场亮分,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等部门有关人员进行全程现场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考试的结果,在尊重学校意愿的前提下对中层干部进行统一调配安排,对中层干部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和整合。凡没有参加中层干部竞聘考试的教师一律不得提拔为中层干部。  (三)制订“能上能下”的中层干部管理制度  考虑到一些参与中层干部选拔的教师善于考试但实际工作能力不一定强的情况,我们除了必须规定中层干部试用期为1年外,还要制订相应的考核制度,使无法胜任的中层干部“能上能下”。将中层干部“能上能下”的改革纳入法治的轨道,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用制度规范约束,避免随意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要研究制订调整不称职中层干部工作实施办法,细化、量化中层干部不称职的标准,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外,还要完善中层干部“能上能下”的各项配套措施,解除“能上能下”中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即根据他们个人的情况和工作需要,在重新安排工作时因人施用,用其所长,实现人和事、能和位的最佳结合。  三、完善中层干部培养机制的若干对策  (一)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认识提高中层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并为建设好中层干部队伍创造积极条件,为中层干部的成长提供施展的舞台。鉴于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敦促教育科研机构加大对中层干部工作的理论研究力度,为广大中层干部顺利开展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思想,以培训为突破口,将中层干部的培训工作纳入教育培训计划之中,并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不断提高中层干部的基本管理能力。  (二)开设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任务委托给相应的培训机构承担,而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主要对象为中层干部。中小学中层干部只有取得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证书,才能提拔为中小学校长,也就是说变过去的“先上车后补票”为“先买票再上车”。承担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要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为了不影响中层干部的工作,培训班的举办时间一般宜放在寒暑假或双休日。所有要想成为校级领导干部的中层干部必须自费参加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教育主管部门不再拨培训专款。需要提醒的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要鼓励年轻的“准中层干部”(年段段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自费参加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甚至还可以鼓励有志于成为校级领导干部的年轻教师自费参加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

(三)制订提高中层干部能力和素质的相关制度  这样的制度有很多。(1)校际交流任职制度。中层干部校际交流任职能够为他们互相学习、丰富工作实践经验创造平台,是教育实现资源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2)校内轮岗制度。中层干部通过校内轮岗,能够熟悉学校各岗位工作的情况和性质,有利于其成为校级领导干部后具有大局意识。(3)教育考察学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中层干部到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差距,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以此开阔眼界,丰富学校管理经验,提高学校管理能力。(4)完善岗位责任制。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中层干部岗位责任制,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充实或修改岗位责任制内容,让每个岗位职责更加分明,更能体现时代要求,更利于中层干部施展才华,进而使其工作能够有序开展。(5)中层干部专题学习会制度。各学校要不定期举办中层干部专题学习会,注重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理论、行政管理经验、党风廉政等全方位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全面提高政治素质。(6)中层干部考核制度。实行学校中层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中层干部的届中考核和届末考核,把他们置于全校教师的监督下。届中考核,一般是指对中层干部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届末考核指的是中层干部任职期满(三年或五年)后的综合考核。无论是届中考核还是届末考核,都要建立中层干部考核档案,将考核情况记入各中层干部的本人档案,作为奖惩、续聘或解聘的主要依据。(7)中层干部述职制度。为了推进中层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学校要制订中层干部述职制度,在每学年末举行全校教师大会时,所有中层干部都要就自己本学年所分管的工作进行述职。全校教师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以及中层干部的述职情况进行打分,学校随后组织专人统计所有中层干部工作的群众满意度,作为对中层干部考核的权重较大的指标之一。(8)考核反馈制度。学校要将中层干部述职后群众的满意度情况进行反馈,尤其对一些满意度较低的中层干部要进行个别谈话,就存在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中层干部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解决问题。(9)动态管理制度。要适时对中层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充实,对已成熟的中层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一些经实践检验不适合做中层后备干部的应调整,还要及时将新发现的优秀年轻教师补充进中层后备干部队伍中。  (四)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要制订奖励有突出成绩的中层干部的政策,激发中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这些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主要有:(1)有条件的学校执行对中层干部的岗位津贴制度;(2)每学年开展一次本地区优秀中层干部评选活动,激励中层干部忠于职守,干事创业(每年都有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的制度,唯独没有评选优秀中层干部制度,这个空白一定要弥补);(3)出台因长期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但由于年龄、职位数等原因无法提拔为校级领导干部的中层干部激励政策。  (五)注重中层干部的业务学习  在中层干部队伍中兴学习之风,以此营造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层干部的业务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其是否有威信。所以,注重抓好中层干部的业务学习意义不凡。业务学习既包括本专业的学习,也包括学校管理理论的学习。在抓好中层干部的业务学习时,校级领导干部要告诫中层干部“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抓好中层干部的业务学习,除了要办好各类中层干部培训班外,每年还可以举办中层干部读书月活动、学习心得交流会、学术沙龙等。中层干部通过业务学习,可以了解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了解当代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社会思潮等最新发展动态,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进而能够善于观察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正确把握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够与时俱进,使学校的教育改革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上一篇:于教材的试题命制策略分析探讨

下一篇:CET—4首考生考前焦虑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