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改的重点在课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探究、合作、主动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课堂,离开课堂谈课改、忽视课堂、轻视课堂论课改都是错误的.课改难点在课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堂学科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我们的学科教学变成真正的教育课堂,这些都是难点。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教学对策
在课改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了我的同事,我的学生,我的课堂在悄然中所发生的巨大改变。但不可否认,课改精神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相关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语文教师,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及思考,谈一下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问题一:摒弃语文学科特点,忽略对文本的挖掘。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新课程需要语文教师当好“杂家”,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社会时代要求决定的,这使得语文教师要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狭小天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①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活跃和过多的延伸,这种热闹背后确实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缺失。语文课堂应该是静静的,学生们静心读书、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踊跃发言,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精彩。
【案例】曾听过一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公开课,教师在简单介绍作者雨果之后,就在不停地展示圆明园的相关图片,后半节课,老师用深沉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整堂课,老师和学生对文本的品读和分析少之又少。
【反思】语文老师的职责之一是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优秀文章中揣摩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如果将课本完全搁置一边,不对文本进行有效的体味、挖掘,势必影响到学习效果。
【对策】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必须是建立在尊重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的,绝对不可为求形式的翻新,内容的丰富而舍本逐末。语文要回归语和文。
问题二:注重形式,象征性的进行“小组合作”。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合作探究学习用得不恰当,根本收不到切实有效的结果,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需要设计合理的合作形式,而是机械的设置一些合作学习形式。
【案例】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课改初期,某教师曾开过一堂公开课,由于研究课题是“漫游语文世界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因此,他整堂课的设计是:教师简单导入新课后,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并分别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任务,接着通过合作讨论达到共识,各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在下课前2分钟,教师总结。
【反思】教师只是单纯地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很多学生也只是很简单地照搬别人现成的见解,根本没有自己的体会,学生只是停留课堂的表面现象中,根本没有深刻领会知识本身,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无法体验小组合作的兴趣和收获的快乐。
【对策】一堂课是否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一定要认真备学生、备教材,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根据文本特点而设计的问题来考虑,切不可为追求形式创新而盲从。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运用不同的启发方式引导学生将别人的见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问题三:滥用多媒体,失去了课堂本身具有的灵动性,教学艺术变得匮乏。
多媒体能更好的展示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从而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②。
【案例】很多老师在使用PPT课件上课时,为了让课件内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经常将自己的答案强加给学生。当我用幻灯打出“请你描述诗里想象的世界”一题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我始料不及的,如:“天上的明星”像七彩的霓虹;“远远的街灯”如水晶项链;“世上没有的珍奇”例如青春不老霜、容颜永驻露等。学生的发言令我震撼,但由于年轻,由于一门心思想的是已经做好的课件,我并没有对学生的大胆而合乎情理的回答表示赞同,而是打出了教参所提供的答案。那节课剩下的时间,我明显感到课堂气氛的沉闷。
【反思】语文学科就是要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见解,因此,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学生的独到的精彩见解教师要学会倾听,给予支持和表扬,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认同与尊重,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师生答案的过程中得出最佳的理解。
【对策】教师一方面要熟练使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实践着,不断的总结反思,面对新课改,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有过失败的辛酸,但无论如何,我们坚信:一堂真正能让学生参与的课才是成功的课,因此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要学会合理的汲取、灵活的运用,不盲目,这样我们的教学改革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课改。
参考文献:
[1]《新课程》2009年第04期。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技能。
上一篇:议农牧企业政工队伍人心工程构筑
下一篇:对提升贵州旅游整体形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