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本文以高中化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思想和实践途径为基础,并以《合理摄取人体必需元素》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生活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做法。作者在苏教版《化学与生活》的授课过程中,以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显著。
1.教材选取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模块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使学生直面生活、工农业、环境、饮食中的化学知识,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的栏目内容,寻找蕴含丰富化学知识的主题展开探索,但不宜面面俱到,有的知识让学生自主阅读、查找资料汇报讨论。
2.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践方法
展示生活实物,例如,在“日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一节中,给学生展示洗衣粉,抛锚式提问:“你知道加酶洗衣粉加的是什么酶吗?起什么作用?能洗涤所有衣物吗?”在“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中,展示了学生的校服、班服T恤、购物袋、不粘锅、篮球等物品,请学生辨别这些物质的成分……
列举生活现象,例如,“糖类”的授课中我使用在学校“运动会”期间,有学生未吃早餐参与比赛,出现眩晕无力的现象,导入课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剖析原因,得出结论;在“维生素”一节中,我将医生给儿子开的补钙药方展示给学生,提出“为什么补钙要结合维生素AD?”……
直击社会热点,例如,由过年拜年礼品,诱发学生思考“营养品真的像广告词那么神奇吗?”在“合理摄入人体必需元素”一节揭开营养品的神秘面纱……
演示生活化实验,学生在动手中探索。例如,用漂白粉和洁厕精混合产生氯气验证洗涤剂的性质,用实验现象提醒学生洗涤剂不能混用。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模块中多次涉及了平衡移动的问题,这些知识分散于不同章节,我教学时选择一段时间统一讲解,结合生活中白糖溶解的过程及在充满水的水池中加水的例子,使学生定性理解平衡的含义。
课后成立化学兴趣小组,研究的课题源自课本,例如:了解食品中的添加剂;矿泉水中微量元素的成分及作用;常见药物的疗效;某小区或学校的垃圾处理和回收状况……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日开展活动,收集资料或取样实验;小组成员根据获得的资料交流、讨论,将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教师批阅小组的调查报告后,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书面或口头评价。
3.实施案例——《合理摄取人体必需元素》
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使学生掌握如何检测加碘盐中的碘含量,认识人体摄入碘元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从电视中常见的广告引入,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阅读课本、观看视频、教师讲解,让学生树立必需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但其含量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的科学观。
碘是人体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由碘的功能、海带富含碘、加碘盐、大脖子病等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入手,使学生掌握碘的生理功能。检测加碘盐中的碘的含量,对于文科班的学生而言,若直接分析实验原理、探究实验,则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先用以厨房用品为主的材料证明加碘盐中的碘的存在,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回顾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掌握由物质性质设计实验方案的化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检测加碘盐中的碘含量则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由于与生活用品紧密联系,因此不仅在课堂上分解了难点,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增强,而且激发了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的灵感。
4.效果检测
4.1建立测量工具
本研究选择宋万琚博士提出的CLRL(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素养)的测量工具为依据,选取了29个生活问题。
4.2选取实验对象
选取笔者亲自授课的两个平行的史地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活教学模式设计的教案对实验班进行教学,为期45天。实验前后使用的测量工具均是根据高中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素养”评价工具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测量。数据结果使用spss18.0处理。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见表1:
4.3实验数据分析
4.4结论
表2说明实验前测,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3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解释和评价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生活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科学评价化学用品的能力。
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班学生,实验班的学生化学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
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生活化教育”教学模式是比较合理和有效的,可以供其他化学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参考、运用和推广,但还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作者:张海霞 来源:考试周刊
上一篇:历史课中讲与不讲
下一篇:湖南高中教育的一次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