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以人为本的新加坡中等教育探析

发布时间:2016-05-20 11:19

  本文对新加坡以人为本的中等教育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精英教育、双语教育、发展各领域人才的因材施教及信息化教育等政策的探究,为发展我国中等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在分析我国教育领域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借助新的视角,不仅有利于我国的教育水平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并尽早与世界发达国家中等教育水平接轨,更有利于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强国。

 

  新加坡国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人口接近550万。新加坡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甚至其填海的泥土都要从邻国马来西亚、中国等进口,淡水资源除了海水过滤、收集雨水等方法获取外只能依靠进口。但是自1965年独立以来,凭借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智慧,仅仅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新加坡从一个人少地少、自然灾害频发、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种族纷争、受战乱困扰的岛国,如凤凰涅槃一般崛起于东南亚,一跃成为成熟的现代化发达国家,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新加坡公民素质,构建法制健全、干净整洁、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其先进的教育政策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把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挖掘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的本性与潜能、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并把学生作为教学出发点和受益者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对学生的人格、引领性给予充分肯定,学生享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自由,即一定程度的选课自由、如何学习的自由及形成自己学术思想的自由等。

 

  一、以人为本的新加坡中等教育

 

  1.实行分流教育,促进精英教育。

 

新加坡教育制度颇为复杂,与英国的教育制度非常相似。新加坡教育制度整体分为三个阶段,简称六、四、二,即小学六年、高中(当地叫做高中,实质上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四年、大学预科(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两年。而在这期间又包含四次分流。首先,在小四(小学四年级)结束后,进行第一次分流,此次分流根据学生的成绩分为三流——EM1EM2EM3。在EM1EM2源流的学生修读四门主课:英语、数学、母语和科学,其中EM1源流学生还可以选修高级母语,EM3源流学生修读英语、基本母语和数学。大多数学生进入EM2源流,大约10%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能进入EM1源流,还有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EM3源流。

 

但由于各界人士指责过早分流对学生造成过大负面影响,自2004年起,小学教育逐渐推行改革。同年,政府将EM1EM2源流合并。并于2008年废除EM1EM2EM3源流的分流制度。现今的制度是以学生的母语、数学和科学成绩表现分流,个别选修适合自己的源流课程。第二次分流在小学离校考试(类似于部分地区的小升初考试)进行。考试包括四门主课,根据考试成绩学生将进入不同的学校,选修不同的课程。最终所有毕业生都被分入四个流,特别课程、快捷课程、普通学术课程、普通技术课程。第三次分流在中二(相当于我国的初二),根据学生的成绩和选择,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决定三、四年级的部分课程。中学三、四年级的课程是为普通文凭或N水准考试而设置的,选修的课程将是考试的课程。

 

在特殊/快捷课程,必修课包括英语、母语(或高级母语)和数学,学生可以选择一至三门科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一至两门人文课程(包括历史、地理、社会、英国文学,小部分学生可选择马来文学或中国文学),数学成绩优异者还可以选择高级数学,还有的学生则可以选读音乐或美术。第四次分流则在中四(相当于我国的高一)毕业进行,叫做“GCE O’Level”考试(相当于我国的中考)。除当地六所直通车计划学校(其意义为在这六所学校的学生可以不参加“GCE O’Level”考试直接升入该学校的大学预科)外,其他学生必须参加这个考试,并根据成绩将被分配到不同的学校。

 

  2.推行双语教育,促进民族和谐与经济发展。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遗产,也是维护民族特性的主要标志,族群平等首先体现在语言政策上。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汉族)占人口的74.1%,而马来族(13.4%)、印度裔(9.2%)和欧亚裔/混血(3.3%)共占总人口的1/4。新加坡各民族大多讲本民族的语言,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新加坡政府把英语作为新加坡第一语言[2]。从1966年开始,在中小学进行双语教学,即英语与母语教学。例如,华族学生必须接受英文为主,华文为辅的双语教育体制,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读十到十二年的华语课程。双语教育希望达到将英文作为统一语言并消除种族间分歧的目的。新加坡教育部也希望其能够更好地使新加坡人走向国际,与世界接轨,更好地促进新加坡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母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本民族的文化,维护并发扬种族特色和亚洲文化[3]

 

  本图向我们展示出新加坡各个种族在O’level中母语考试的通过率(摘自新加坡教育部)[4]

 

  通过实行双语政策,以上图分析,迄今为止,至少60%的学生通过母语考试,这证明双语政策落实的有效性。如今新加坡成为一个社会稳定、经济不断攀升的国家,双语政策对此的贡献不容小视。

 

  3.发展各领域人才,从中等教育抓起。

 

  新加坡教育部发现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能力与天赋,不能进行机器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该被给予机会展现他们的天赋,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在中小学课程中,新加坡教育部又加入了艺术,音乐,戏剧以及外语等多种选修课程。旨在让各类学生具备更高的实力迎接世界水平的挑战和竞争。振兴新加坡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且许多专科大学的设立,例如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帮助那些艺术特长生实现他们的梦想。这种开创性的教育没有将学生统一化机器化,而是灵活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平台,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步入21世纪科技化时代,信息化教育不容小觑。

 

21世纪是信息化,科技化时代,截至2012年,互联网应用率达到71.4%,触网年龄竟然大多为7-10岁,而手机拥有率则达到72.8%之多[5]。这意味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突出了 IT应用的普及性和重要性。信息化发展战略在促进教育变革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因此,为了让学生在21世纪拥有更好的本领竞争,在中小学阶段,新加坡教育部要求进行IT教学工作。

 

这样,学生则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进一步更早的提出解决措施。现如今在新加坡,学生使用多媒体做演讲,老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十分常见的。例如南洋女子中学,每名学生人手一台iPad,如果家庭境况不充裕,学校为学生免费提供iPad方便教学,老师会在iPad上留作业,发布新消息,更新课件以便于学生的预习、练习与复习。这大大提升了教育效率与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获得的技能使其在日后的竞争中更胜一筹。

 13666837_509143.png

  5.推崇创造力,逻辑性思维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1985年,新加坡受到经济危机重创。为促进经济复苏,新加坡教育部决定给予当地学校更多的自主性。学校可自行增设特殊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同时注重学生创造力与革新力培养。从1988年到1992年,八所学校成为自治学校。这些学校可以自行设置学费,自主招生,招入更多种类的老师,以便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最终达到促进经济恢复的目的。

 

20世纪末期,新加坡政府发意识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逻辑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这种创造力和逻辑思维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将更具自主性、更富有创造力,更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例如课题作业,学校要求学生们选择他们喜欢的科目从中发现问题,并自主的研究和解决问题。同时,以小组形式完成课题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对我国的启示

 

  在当代中国,教育问题可以说是解决其他所有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软实力,而且良好的教育使人受益终身[7]。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在教育改革的问题上,我们应在审视、鉴别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吸收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新加坡和我国相似之处,就是除人口本身之外,其他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有限。新加坡依靠有效的教育制度开发人力资源并取得成功,因此,新加坡的教育优长值得我们学习,其教育发展机制致力于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各自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热忱。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既可以实现技能的短期提升,又可以维持能力的长期培养。

 

  1.明确教育目的。

 

  中等教育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而不仅仅是应试能力,我国应及时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不要将学生过早的定性、定型,否则将有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素质教育不仅可提升学生的文化科学、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层次及身心素质,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不断自发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将来在社会生存的重要保障。

 

  2.齐头发展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这种定位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的必然体现就是应试教育将升学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片面追求升学率,偏重智商,偏重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偏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精英教育阻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产生社会不公平现象。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精英教育的结果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投资80%以上来自财政,中小学教育投资只有60%来自财政,这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投资负担结构,因为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对政府财政依赖程度应相对较低[8]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将不可阻挡。但同时又有一个问题产生这种大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大量受过教育的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用工单位以上千元的月薪却招不到合适的技工。

 

  因此,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兼顾十分重要,借此不仅可以解决大众就业问题,可以进一步发展精英人才,进而从各个方面促进国家的发展,笔者认为通过不断地分流,实现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并存,培养各领域人才,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从而国家各个产业都得到应有的发展[9]

 

  3.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独特的个体,他们客观差异需要我们尊重,在教育过程中,我国应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教育。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认为再也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根据我国近十年来的现状,应试教育占据了近乎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体系追求整齐划一,统一的学制,统一的教学模式,甚至是统一的教材。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迫使所有学生走同样的升学路线,导致大多数学生处处碰壁,难以成才。

 

因此,为改变现状,我国应向新加坡教育体制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发展,向他们提供更多的自选课程,例如美术、音乐、戏剧及第三外语等;也可以通过课程辅助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好;政府应增设不同的渠道供学生学习,例如初级学院、工艺学院或学术高中等,学生们得到更多机会。这种教育体制对每类学生都能给予充分的尊重,从而实现因材施教[10]

 

  4.注重信息技术教育。

 

  21世纪是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为了与世界接轨,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加强作用不可忽视。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就等于让他们学会寻找全球信息,鼓励其独立学习。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发展必然带来教学内容方式及学习模式的变革,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诸如唯读光碟、电子书包、电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的出现,极大地增强教学效果[11]。我国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除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外,也应注重教育目标的调整,增强课程与实际的同步化,重视其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进行优化。

 

  作者:李京典等 来源:文教资料 201510

上一篇:农机成人中等教育学校办学的探讨

下一篇:论中等教育语文中的修辞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