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级管理问题之我见
如何帮助高中生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构建和谐集体等问题,成为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中班级管理问题并未引起高度重视,高中生群体生理、心理问题不断出现。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日常龃龉更是不断。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参与率低,逃课旷课,抄袭作弊事件高发等,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班级管理是高中生外部管理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如何完善这第一道防线?本研究立足于高中教育存在的具体問题,从个人、班级管理者等微观角度提出以下几点管理建议。
一、问题分析
(一)高中生自身心理因素影响。由于国内对儿童教育偏向于“圈养式”,大多数孩子从小便是由父母操持生活事宜,包括学习上。由此孩子在心理上缺乏自立想法及独立能力。高中教育高压骤降,有些学生由于其性格偏向开朗,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以适应环境。但有些学生性格较为阴郁的,称之为“抑郁型人群”。此类人群在遇到小小挫折时就表现出极大的恐惧感及失败感,极其情绪化但一般不会将情绪轻易流露,由此造成心理严重不健康,表现为不愿参加班级活动,消极与人交流,容易产生自杀的倾向。
(二)班级制度不够完善。当前不少的高中班级管理制度多表现为形式化,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活管理关注度不够。班主任年轻化,往往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班干部忙碌于学习,无暇做到周到全面的监督管理;由此产生班级管理漏洞。此外,对学生逃课,作业不交,抄袭,作弊情况的检查、处理结果未及时公布,没有做到公开透明,使得部分相关人员管理随意性严重,班级管理流于形式;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包庇的现象,侥幸心理日益加剧。
(三)班级活动少。班级活动参与率低,除去之前分析的学生自身心理原因及较重的学习压力,大部分源于班级决策、组织上的失误。活动创新性低,时间安排不合理,通知不及时等等,此类问题大多由于组织者考虑失误、怠于工作造成的。此外,缺乏对不合理缺席情况,组织者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破窗效应”产生,对班级活动参与率有较大的消极影响。再者,就是学校不够重视课外活动、班级活动,怕出安全事故、怕承担责任,所以表现出消极对待的反应。
(四)控制力度不足。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习惯,行事难免有所纰漏。正因此,班级管理才显得格外重要。在营利组织中,雇主以工资、奖金为杠杆,控制协调雇员关系,但班级异于工作组织。班级中负责管理的相关学生并没有其他同学所没有的地位落差,由此对班级的控制力度是比较微弱的。此外,高中生已逐渐拥有个人想法,对班级管理的控制力提出了抵触与挑战。
(五)班级文化不牢固。班级文化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班级活动的组织、班级氛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班级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班级活动的态度。班级文化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班主任及核心班干部(如班长)个人性格、喜爱偏好的影响。班主任关注度低、核心班干部选取失误、缺乏及时巩固维护等原因都会造成班级文化缺失或走偏。由于班级的人员规模较小,班级文化的确立相对更加容易。但若出现较为频繁的班干部的替换无疑是对班级文化极大的冲击。
二、解决方案
(一)加大人力投入。第一,适当增加学校管理者班级管理力度,使其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有效管理班主任、班级。第二,需要加强对班主任培训,及时更新其知识储备,与现代教育步伐保持一致。第三,实行奖惩工薪制度,要求班主任薪酬与学生优秀率、升学率等数据相挂钩,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班级可视化管理制度。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公开透明、可视化,让学生清晰可感地了解班级制度。针对班级组织相对宽松的特性,制度的确立要做到宽泛与严格的统一。在坚持首要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协调各方意见后确定制度具体内容。第一,明确底线。直接列示何种行为是禁止的,何种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例如夜不归宿、旷课外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查明立即作出严肃处理。第二,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部分可做弹性处理。充分考虑高中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对部分违规事件弹性处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三,制度可视化。将确立好的制度及时整理公布,确保学生理解清楚。第四,加强对班干部的监督。有效的监督可以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共同管理班级的同时,激励班干部认真负责处理班级事宜。
(三)加强班级管理者培训。加强对班级管理者即班干部的培训是完善班级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选择班干部到学校培训,加强班级管理者的危机感与责任感。第一,民意投票与事后协调相结合。在选举班级管理者时,考虑其能力、性格及其班级组织参与情况,综合同学、班主任等各方意见。第二,加强班级管理者之间信息交换机制。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及时有效告知对方当下的班级任务及执行进程。在对外发布信息时保持一致口径,增强班委信服力。第三,加强班委心理培训。班委是班级形象的代表,是深入班级个人的主通道。把握好班委的心理培训,以点带线,实现班级心理健康全覆盖。
(四)构建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定程度上是班级学生的一致选择,是全体成员的动力源泉与规范标准。要充分考虑班级整体性格中的积极成分,做到“因地制宜”。第一,确定基调,选出代表。由班主任初步了解班级整体性格趋向后,在班委候选人中选出较为符合班级文化基调的核心管理者。第二,适时强调、维护。可通过设计班服、口号等手段,提升班级文化的可感度。集体活动时加强班级文化互动,加深学生理解。第三,增强开放性,避免僵化。注意班级文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面对任务时灵活机变,切勿“闭关锁国”。
(五)搭建师生自由交流平台。高中生以学业为首要任务,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流反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搭建师生自由交流平台不仅可以促进学习,亦可通过老师的言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一,以遵循师道为原则。尊敬师长,在交流时保证应有的礼节,进退有据。第二,实现线上线下无障碍化交流。利用发达的通讯工具,实现与老师零距离沟通。第三,加强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反馈,以促进任课老师采取最佳的授课方式。
加强、改善班级管理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纵观近年关于高中生自杀、谋杀事件,无一不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有关。班级管理意义重大,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管理者、班主任、班委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在结合班级具体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加强班级管理,事关我国各阶段教育的成功与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晓智.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11-113.
[2]秦海燕.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0,(04):99.
[3]陈发初. 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6,(11):110-111.
[4]蔡世华. 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15.
[5]孟坤. 组织文化视角下的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D]. 重庆大学, 2010.
[6]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