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等教育要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近几年来,我们对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了改革,恢复、整顿、发展了一批农业中学,改办了一批普通高中为农业技术中学,普通中学增设了农业技术教育课,以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省现有农业(渔业、林业、蚕桑、畜牧)中学、农业技术中学364所,其中农业技术中学65所。农业高中在校学生有14639人,农业初中在校学生有17559人。普通高中附设农中班14个,学生669人。初步改变了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不合理状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农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新型农民,并且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术,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把这类学校看作是自己的“庄户学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人调查研究,切实加强领导。从1978年开始,我们就组织专人,深人广大农村,围绕教育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这个总题,目,开展调查研究。许多生动的事实充分说明,当前农村中等教育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普通高中盲目发展。1965年前发展起来的五千多所农业中学,在“十年动乱”中.几乎被摧残殆尽,造成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二是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又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学生极不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在调查中也看到有少数农业中学十几年、二十年顶风逆浪,坚持办学,为农:业生产做出了显著贡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许多地方的公社、生产队的技术队伍,几乎全由农业中学的毕业生组成。掖县西由农业中学和曹县梁堤头农业中学历届毕业生担任社队经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人数,分别占现有同类人员总数的86.1%和85%。滕县吕坡农业中学建校16年来,为本大队培养了605名毕业生,大大提高了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使这个大队的粮食亩产由1964年的400斤提高到现在的1300多斤,其他副业生产也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关键在于党委重视,加强领导。197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开会议,研究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组织交流办农业中学的经验;制订文件就改革工作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有关领导同志还深人基层帮助解决改革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工作的开展。有些县委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加祥县农业技术中学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校长,教育局、农业局各有一名副局长和驻地公社一名党委副书记任副校长,配备了两名专职副校长,组成了强有力的校务委员会。由于加强了领导,迅速配齐了专业课教师,解决了25亩地的实验农场和一所兽医院,学校越办越巩固,群众称之为“培养田状元的学校”。
二、坚持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正确方向,努力按照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需要办学,适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的新形势。农业中学、农业技术中学的办学方向端正不端正,办得好不好,主要看它为农业现代化培养的劳动后备力量是否优良,学生毕业后回到社队是否热爱农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是否做出贡献。因此,几年来我们始终注意抓了这一关键问题,努力端正办学方向,不断克服抛掉“农”字特点,同普通高中在升学问题上争高低的倾向。这类学校一定要学农,围绕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开设有关普通文化课。专业设置要适应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新形势,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需要,因地制宜,开设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专业。目前,全省农中和农业技术中学开设的专业有农学、植保、农机、农经、农电、林果、蚕桑、蔬菜、畜牧、兽医、卫生、会计、木工、建筑、缝纫、编.织、刺绣、烹饪、无线电修理、钟表修理、文艺、幼师、渔业等二十多种。不少学校还设了必.修专业课和选修专业课。同时,有些地方并始试办四年制农业初中,以三年时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年时间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为此,省和各地、市部分制订了二年制、三年制农业中学、农业技术中学、以及四年制农业初中的教学计划,供各地参照执行。
三、“两条腿走路”,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在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工作中,我们实行了教育部门与社队办学并举,全日制教育与半农半读教育并举,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每县拿出一所条件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技术中学,面向全县或部分公社招生。从1979年开始,现已改办60所,计划1982年完成。其次,积极恢复、整顿、发展农业中学。我省现有农业中学,多是社、队集体举办,国家扶持。这是在当前条件下,较快地发展农业技术教育,适应农村建设需要的一个可行的办法。如肥城县1979年举办的14所农中,除原有校舍外,共新建98间房,国家仅补助了二万多元,其余都是社队集体解决的,群众积极性很高。不少社队都将其农场、科研实验园地并入农业中学,使农业中学顺利地解决了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办学形式坚持从实际出发,有社办几个大队联办,有条件的大村队也可单独举办,灵活多样,不强求一律,做到办一所,巩固一所。第三,结合调整中学布局,将公社高中或公社五七学校改办为农业中学。第四,在普通高中设职业技术班。
四、教學、科研、生产实习紧密结合。农业技术教育着眼于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人才,就必须教给学生必须具备的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必须妥善地安排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目前多数学校实行五天教学,一天生产实习;少数学校实行四天教学,两天生产实习;也有的五天半教学,半天生产实习;科研结合教学和生产实习进行;生产实习根据专业课教学的情况灵活安排,有时集中有时分散。解决好专业教材问题,是农业技术教育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几年来,我们在省农业厅的协助下,先后编写了十本农业中学专业技术教育课本,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各地各个学校结合教学编写的教材、补充教材共三百多门类。科研方面,最普遍、最大量的是在地、县农科所的指导下,教师带领学生种实验田、种子田、丰产田。主要项目有: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耕作方法改革、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作物高产栽培措施实验等,为当地提供良种、提供经验,作出示范。如滕县官桥农业中学,他们在50亩地的校办农场上,除了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实习项目外,还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年年进行小麦、玉米的良种培育、引进良种试验和高产栽培等技术试验,使每届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一个或几个项目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几年来,在作物品种对比试验方面,先后提供了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34个,自己培育出小.麦、玉米亩产均在千斤以上的高产新品种各3个,为国家和集体提供作物良种40多万斤。掖县西由农中,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在教师指导下,气象组坚持天天观测大气候和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得出了气温、地温、积温、温度、雨量、寒流、霜冻、冻土、冰雹等影响作物生长的气象因子,为研究小麦生长的外界条件提供了数据。穗分化观察组,对七个小麦.品种和五个玉米品种从生长锥末伸长期就开始,一直到收获,连续几年记载了根、茎、叶等生长形态,绘制了720多张图片。田间实验组进行了品种、水肥、群体、叶面积、去叶、去雄、微量元素、低频电处理种子等78个项目的实验,总结探讨了小麦亩产千斤的栽培技术。当地群众称为农业生产的“参谋部”。
五、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农村教育的教师队伍。办好农业技术教育,必须有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特别需要.有一支专业课的教师队伍。几年来,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的:一是从现有教师中选拔有一定基础或专业相近的教师担任;二是从对口部门调配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三是从社会聘请部分退休、闲散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代课;四是安排有关院校培训专业教师,三年来省地两级共培训专业教师六百人;五是从1981年起,适当分配部分农林大中专毕业生担任专业课教师。农业中学、农业技术中学的教师比普通中学的教师更为辛苦,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又要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和科学研究,因此,在政治,上、生活上更应关心他们。几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做好农中教师队伍的建党工作,特别注意发展骨干教师入党。他们做出成绩,及时表彰;对那些成绩突出,业务水平较高,具备特级教师条件的,同样晋升为特级教师。各地都选拔了一批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业技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对于他们的生活,各地都在住房、物质供应等方面给以应有的照顾,许多学校都从校办工厂、农场、科研等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教师的福利。对于教师的粮、菜也进行了补助。绝大部分农业中学的民办教师实行联教计酬教学责任制,待遇得到妥善解决。有的实行工资制;有的实行工分或实物报酬,略高于同等劳力。
六、多种渠道解决经费问题。由普通高中改办的农业技术中学、农业中学,原来的经费渠道不变,专业课教学和实验实习费用由地方财政补助。社队集体举办的农业中学由社队集体投资,国家以适当补助。同时,大力提倡勤工俭学。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勤工俭学,是农业中学能够鞏固发展的原因之一。现有办得好的农中,很多都是在当地党委领导下,由师生自己动手,从无到有,克服各种困难办起来的。如1958年创办的曹县梁堤头农业中学、掖县西由农中、滕县官桥农中,以及近几年举办的利津县徐集农中,建校时都一无所有,靠师生自己动手,建起了自己的.学校,不仅培养了人才,也创造了一份雄厚的家业,改善了办学条件。据1980年底统计,全省农业中学共有校办工厂52个,年产值116.18万元;纯收入37.54万元;农林场22965亩,收粮236.11万斤,收入47.29万元;其他收入14.93万元,总计,纯收入99.76万元。这对于办好农中,是一个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我省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有些地方受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对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因此在这些地方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推广不开,落实不了,全省很不平衡。在办学方向上有些农中受单纯追求升学率影响,一味向普通中学看齐。
二是办学条件问题。现有农业中学多数是社队集体举办,师资、设备很差,有些几乎办不下去,需要充实、整顿、提高。不少农业技术中学还没有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也需要迅速解决。
三是领导体制问题。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涉及许多部门,单靠教育部解决不了,需要有一个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班子,目前不少地方还没有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