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当前中职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7 08:43
【论文关键词】当前中职德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通过对湖南近十多所学校的学生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同仁们一起研究其对策,希望这些能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在中等职业学校从教十多年以来,社会在变,学生在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通过对湖南近十多所学校的学生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所到学校的同行们一起分析其成因,研究其对策,希望这些能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借鉴、参考。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用人制度的改革尚未完善,才起步,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建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方面
  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是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2.行为意识方面
  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以及赌博等。
  3.纪律卫生方面
  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追求低层次。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自习、就寝讲话、随意走动、进出;个人生活用品不全、生活习惯不好,常用他人碗筷、毛巾、牙刷、梳子;衣服、袜子、鞋子、头发等不勤洗、勤换,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吃、乱吐、乱扔等。
  4.勤俭自律方面
  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强。表现形式为:花钱无计划、奢侈浪费,还自诩为“日光族”;佩戴手饰、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伙称大哥。
  5.礼仪交往方面
  不善于与身边的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形式为:不谦恭礼让,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给他人以侮辱性绰号,公开揭他人伤疤和隐私、男女交往过度等。
  6.心理障碍方面
  看到社会腐败现象,忧虑、焦急;目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思想陈旧,对学生教育不当,产生逆反心理;学业成绩不好,缺乏自信,苦闷自卑;竞争激烈,感到压力大;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突出表现为:排它心理、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
  二、导致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如,有的家庭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等,但影响更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如,有的实行家长独裁,要求孩子唯家长命是从,不允许孩子有自主权和主见,否则就训斥、体罚或打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实行全方位监控,时时、事事唠叨、指教;有的家长实行放鸭,认为孩子自会成人,不需要家长管理和干涉;有的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意见不一,导致孩子经常处于家长争执、“我自得利”的教育空白地带;有的家庭家长缺乏对孩子内心的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因素:首先,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其次,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等需求。
  2.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喜欢用狭隘的视角、个人私利、宿命论的观点来为自己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作辩护,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人生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能准确理解社会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缺少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
  (3)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追新猎奇,盲目模仿消极东西。仅凭一时好奇或兴趣,便对新鲜事物不加辨别和选择的模仿、实践,误入歧途。
  (4)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从而产生许多利己、消极的行为。
  (5)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时会产生某种方便,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从而又成为实施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为不道德行为。
  
  三、应对措施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以职业能力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用生命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需要实践者的开拓,莘莘学子为了追回十年浩劫给国家科技造成的损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科学武装生产力,用坚韧、勤劳和智慧创建了如联想、海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民族品牌。今天的职校学生正处于历史上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我们与一些发达西方国家还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为此,职校学生应当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那就是最具体、最质朴的爱国主义表现。

  2.严格行为规范,培养集体观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3.加强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廉耻心。
  在我们的德育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中职学生而言,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荣辱观、廉耻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中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无论市井与乡村,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荣辱观、廉耻心的体现俯拾即是,如“人穷志不穷”、“人要脸、树要皮”、“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等等。进行荣辱观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即自尊心,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有利于“三观”教育。古人云:“人有廉耻,百事可立;人无廉耻,百事不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这种主张当作封建糟粕而弃之如敝屣。每每看到我们的国人违背了道德规范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时候;每当我们的国人触犯了法律,非但不投案自首,反而畏罪潜逃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他们廉耻心、荣辱观丧失的表现。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某种渊源的日本人十分注重面子,脸面是他们受尊敬的标志。日本人的行为均离不开对“面子”的维护。这种观念的产生,植根于日本的“耻”文化,使多数日本人不会也不敢造假制假,日本人作了某种违背道德规范或法律的事,他们会因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寝食不安,甚至在法律还没有制裁时,就自寻短见,以死谢罪。对于日本人这种过于看重“面子”而轻视生命的做法,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但是,重廉耻、知荣辱的观念已成为日本人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对日本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秩序井然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党提出“以德治国”和“以法制国”的今天,增强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已经迫在眉睫。“徐力弑母”之后,人们普遍呼吁:改变人才标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竞争教育。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发生后,有识之士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是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人格确实的表现;“马加爵事件”更是引起社会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这些都是我们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愿这些反思能对我们的德育走向完善、趋向成功有所推动,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德育,愿我们的德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4.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中专职校应当特别注
  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心理咨询处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5.培养感恩习惯,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让学生列一张名单,写下他最感激的人,很快,他们写了,有的写父母,有的写××老师;我再让同学们写出感谢他们的理由,同样,感谢的往事就历历在目,很快他们就完成了。最后,我让同学们写出最近一次向名单中的人员表示感谢的时间、行为,这时他们大多都有点窘迫了。感谢需要表达,感谢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感恩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个学期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在爱父母的“感恩教育”中,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对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心生愧疚。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总是非常乐意和同学们唱这首《感恩的心》。歌词写到:……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便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和谐之光就会熠熠闪耀。

上一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之我见

下一篇:中学生偶像选择的偶像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