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审美倾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7 08:44

  内容摘要:文章从以写生形式为主的美术创作、美术学院教学形式的特点等方面出发,剖析了在写生课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特征,并指出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需要。主张在写生课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特征,进行多形式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个体塑造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写生课 学生 个性审美倾向 创造性

  谈到写生,我们并不陌生,它是美术学院进行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色彩或素描造型、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最基本的方式。它起源于16世纪欧洲学院教学,在20世纪初由老一辈油画家从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引进我国学院教学。它是建立在科学严谨基础之上的系统训练。建国以后,我国的美术学院教育引进前苏联教学体制,在写生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写实技法训练,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从而奠定了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基础。在引进西方思想和方法的同时,中国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广泛吸收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形态丰富、具有东方特色的美术面貌。
  今天,几乎所有美术学院仍然采用写生课教学这种方式。从静物、肖像、人体、风景写生,解决造型方面的所有问题,如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色彩等,而且这种方式将一直延续下去。各大美术学院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写生教学体系。当下,美术专业学生大量扩招,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欠缺,教与学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个体审美倾向的差异性,同时也没有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被动地学习形成知识的无效化,老师所传授的并非学生真正需要的,也不是学生主动要接受、探索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开篇就对美术学院人体写生课和埃及人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行比较研究,暗示学院写生教学方式的弊端,埃及人并非采用这种方式,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自然,却创造了伟大的艺术。
  怎样才能在保证学生在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写生课教学的多种方式再结合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差异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呢?马克斯·j.弗里德兰德在《论艺术与鉴赏》一书中说:“艺术乃心灵之物,这意味着对艺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将是心理学的,它虽然也可能涉及别的科学,但心理学却总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充分认识写生课教学方式和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内在联系,对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的个性审美倾向特征
  
  个性,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涉及个人先天的心理特征,又与后天的社会环境有关,尊重个性的倾向性意味着把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因素,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使之在质的方面不断升华,甚至可以把某些潜意识的因素也整合到更为自觉、更为稳定的理性活动中。教育家赫德认为“创造性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由此可见,个性同人创造力之间的紧密关系。
  审美倾向就是人在审美中选择对象的差异和审美感受的区别、矛盾乃至对立,它包括选择审美对象和美感倾向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含义。审美是一种自由的同时又有一定限制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并不是任何事物都无条件地,同时、同质、同量地进入人的审美领域,而是有着客观的制约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当代大学生由于时代、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以及他们所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比如生存方式、审美习惯、审美能力等,他们认识、选择把握的审美对象也不尽相同。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怀着习惯、求同、探究心理或求异心理,选择他感兴趣的某些对象或对象的某些方面,在大脑中形成各异的兴奋中心,激发创造性灵感。
  美感的差异性引发学生审美不同的倾向,不同的人或审美对象可产生不同的或对立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审美倾向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差异的普遍性,但它并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的审美选择的相似性和美感的共同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审美倾向的表现和根源,对比认识学生审美能动性、多样性、变易性,对于创造多样的美和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写生方式的意义
  
  在美术专业写生基础教学中,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个性审美倾向,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写生是进行基础训练最直接的方式,它造就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如:印象派的画家就是通过写生方式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面和自然景象,他们一改18世纪以前宗教历史画的传统题材,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艺术家柯罗等人为代表的巴比松画派的传统,主张艺术家走向大自然,认为艺术的核心就是揭示大自然无穷的光色变化,在作品中减弱轮廓线,运用纯色,追求色调的高明度。莫奈是最突出的代表,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使色彩作最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感受到了作画时的愉悦,大自然也给了他不尽的灵感。通过写生,莫奈创作了数十幅不同时候光线下的《鲁昂大教堂》《干草垛》和数百幅《睡莲》。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大自然,而是在每一次的写生中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后印象派的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主张以静物写生研究画面的结构,“并不局限于视觉语言的单纯化实验和直观性表达,而是进入自然物象精神感悟的本真和生命体察的内蕴,强调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自我性,内在性和结构性”,表现更为主动的精神意念和创作意识。由此可见,在写生的探索中,对象给予艺术家灵感的启示和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容忽视的。19世纪古典艺术大师安格尔说:“要不断临摹自然,学会认真观察自然物的能力,这绝不仅仅是模仿他们,这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观察力。”在这里,安格尔所强调的临摹就是写生,向自然写生,向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巨匠的雕塑作品写生,吸取他们已吸取的养料,继而去创新。
  
  写生课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审美特征
  
  针对高校美术专业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笔者在人体油画写生课之前,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人体油画艺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艺术特征。比如在讲解通过画面的分割而实现的构图过程中,笔者通过所收集的百余幅人体构图速写,分析构图形式美的规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等,画面上聚与散、曲与直的对比关系,主体形象同背景形象之间的谐调关系,主体和画面边缘的呼应等。构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给观者和谐的视觉感受。有些艺术家在画面中捕捉完整的形体,衬之以少量的背景;有些仅仅选取对象最精彩的一个局部充满整个画面,给人别出心裁的感受。比如莫迪尼阿尼、杨飞云的人体艺术。
  在画面色调的处理中,笔者引导学生要主动控制画面的调子。在此,笔者有意识地统一了画面对象、背景的调子,并和模特儿的气质、神态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回避以前固定的用色观念,大胆地采用自己很少用过的色彩和色调。当代艺术家靳尚谊、胡建成、祈东旺、何多苓等,每位画家的作品都会传达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以前的色彩写生最易出现的问题是画面花、燥、乱,色调极其不统一。克服的办法是根据画面需要和自己的感受选择性地使用临近色彩,通过有限的色彩种类捕捉色调统一而丰富的画面色彩。如果画面是冷色调子,就应选择倾向冷的临近色彩,再辅之以少许的暖色,以白色和黑色加以调和。当代很多画家也采用这种方式,形成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画面色调。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能适合所有学生。有的学生喜欢对比强烈鲜明的色调,有些喜欢统一柔和的色调,有些则居于这两者之间,这是同学生的个性审美相呼应的,或内向、或开朗、或活泼等等。这就避免了我们以前教学中教师先入为主的方式,以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限制了学生审美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主观处理画面能力的提高。
  在素描教学的写生课中,强调造型能力的训练是主要目标,但并非局限于明暗、体积、空间、质感等因素,而是画面的结构造型。靳尚谊在《艺术院校素描教学改革》一文中说:“我们的基础教学或者说素描教学,要主动地研究形式规律,研究对象的点、线、面这些因素。但是不脱离写生的手段,离开写生手段去研究形式因素是研究不进去的。”从形式中更能发挥学生主观的、个性的艺术追求。此外还可以从工具、材料、媒介方面积极拓展,主动地表现个体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审美倾向的创新品质。
  目前,笔者所在的高校正在着力提高本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扩大招生的现状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美术专业要以写生课教学为契机,改变固有观念。一是要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造型基本功的同时,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具备独特个性审美倾向。今后,当我们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时,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坚实的专业功底,而且闪烁着具有个性审美倾向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美术研究》,美术研究杂志社,北京,1998年第4期
  [2]《艺术与幻觉》,冈布里奇 著,工人出版社,北京,1988年8月
  [3]《文艺美学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
  [4]《安格尔论艺术》,安格尔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5]《美术研究》,美术研究杂志社,北京,1999年4月

上一篇:培养农村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下一篇: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