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7 08:45
摘要:通过对南充市1246名初中生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初中“留守儿童”的整体学习习惯状况堪忧,学习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12%,学习习惯一般及以下的454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的6839%;仅有31.21%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好;2、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从平均数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得分要低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改善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现状承担起必要的责任。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学习习惯
为了能够提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更为子女当前及将来的教育积攒费用,越来越多的农村及城市剩余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家乡,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由此,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跟随父/母到打工地接受教育,而留在了户口所在地。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基本生活情况、学习、品行、心理等几个大的方面,对学习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学习信心与学习动力等几个方面,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研究。鉴于学习习惯这一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从学习习惯这一角度出发,来深入研究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情景中长时期里逐渐养成和保持着的一种较为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那么,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现状如何?是否会因为家庭结构不健全而受到影响呢?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对初中“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习惯问卷调查,了解目前他们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对“留守儿童”及其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学习习惯的成因,以此为依据,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改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状况时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选自四川省南充市“留守儿童”较多的三所中学。在所选中学的初一至初三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246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测试。其中既包括“留守儿童”,又包括非“留守儿童”。
当场发放问卷1246份,收回1244份,回收率达99.84%;其中有效问卷1086份,无效158份,有效率为87.3%;样本中“留守儿童”660人,占总数的60.77%。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主要用于了解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访谈调查用于了解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成因。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自编初中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该问卷由8个分测验包括57个项目组成,分别测试初中生学习计划、课前准备、课堂学习、复习、作业、考试、课外学习、应用等8个方面的习惯,在正式施测前进行了预测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其信度、效度较好。评分方法为:由被试从1-5五点等级上进行自我评定,每题用5点评分,情况从差到好,分别评为0、1、2、3、4分;分数越高表明学习习惯越好。全部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2.0 for win-dow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
1.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将初中生学习习惯分成三个等级,分别为:较差、一般和良好。据调查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总体状况如下:
表1数据表明,学习习惯较差的初中“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12%;学习习惯一般及以下的454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的68.79%;仅有31.21%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良好。说明,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总体状况堪忧。
2.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异比较与分析
对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进行t检验,看两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得分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进一步分析学习习惯中八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在学习计划上的得分差异高度显著(p=0.01),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计划性要显著好于“留守儿童”;在复习上得分差异显著,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复习习惯明显好于“留守儿童”。其他六个维度,除作业外,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考试、课外学习、应用等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虽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也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均好于“留守儿童”。说明,缺乏父母双方有力的监管,会极大地影响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
3.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成因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人的很多活动还属于他律水平上。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监督与指导功能弱化,一旦缺少了强有力的监管,初中生的自律性又不强,导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不良。这是造成了多数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双方外出,由祖辈监护孩子,祖辈责任心虽强,但体力和知识水平不足;由其他亲戚监护孩子,由于这类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施教时大多瞻前顾后,“有所为,有所不为”,遇到阻碍时,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即便是父母单方外出,也会因为余下的一方在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后,再无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去督促孩子的学习了,这都会导致家庭功能在指导“留守儿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的弱化。
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另一原因是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区分好坏学习习惯。如很多学生都认为临考前将试题答案全部列举出来,背诵熟练,以提高答题时的准确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由于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感到身心疲惫,没有过多精力和时间去指导“留守儿童”区分好坏学习习惯,并且很多教师缺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对他们的学习习惯情况知之甚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因为家务原因及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亦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指导他们区分好坏学习习惯。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初中“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
初中“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还易受一些不良书刊、影视文化及网络游戏的毒害,且“留守儿童”一旦陷入就很难自拔,耗费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使其没有充足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久之,他们的学习习惯也会受到严重地影响,
有些家庭,“留守儿童”放学后,需要协助家人从事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后才有时间去学习。这些儿童由于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也极大地影响到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对改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建议
1.学校要肩负起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主要责任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如果学校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行为模式的主动性,而不是任由“留守儿童”通过尝试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模式。要应让“留守儿童”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应该保持;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应该消除。
学校教育如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这还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而且要求学校教育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还要彻底调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情况,定期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家庭应承担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责任
首先,监护人不要让“留守儿童”干过多的家务活儿,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应指导“留守儿童”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刊,观看积极向上的影视文艺节目,用大量健康的、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信息去占领他们的思维空间;
其次,监护人不能只关心“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中的某一项习惯的培养,而是要注重他们整体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会使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再次,监护人还要选择周围学习习惯不良的反面典型,从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后果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深刻剖析,教育孩子提高识别和改正不良习惯的能力;
最后,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监护人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借助学校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政府各部门要为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本地就业岗位,让外出务工人员重回家乡就业,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
政府相关部门还要下大力度整治学校周边文化环境,铲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滋生社会负面影响的土壤,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坚决查禁社会丑恶现象,清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扫清障碍。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教育“留守儿童”。如由关工委牵头,将责任心强、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的老教育工作者、老干部组织起来,参与到关心“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组建临时家庭,指导初中“留守儿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来协调进行,缺少任何一方都不会取得整体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使其他各方的教育效果相互冲突,相互抵销。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齐心协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纽带,社会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赋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学习习惯
为了能够提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更为子女当前及将来的教育积攒费用,越来越多的农村及城市剩余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家乡,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由此,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跟随父/母到打工地接受教育,而留在了户口所在地。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基本生活情况、学习、品行、心理等几个大的方面,对学习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学习信心与学习动力等几个方面,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研究。鉴于学习习惯这一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从学习习惯这一角度出发,来深入研究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情景中长时期里逐渐养成和保持着的一种较为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那么,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现状如何?是否会因为家庭结构不健全而受到影响呢?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对初中“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习惯问卷调查,了解目前他们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对“留守儿童”及其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学习习惯的成因,以此为依据,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改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状况时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选自四川省南充市“留守儿童”较多的三所中学。在所选中学的初一至初三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246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测试。其中既包括“留守儿童”,又包括非“留守儿童”。
当场发放问卷1246份,收回1244份,回收率达99.84%;其中有效问卷1086份,无效158份,有效率为87.3%;样本中“留守儿童”660人,占总数的60.77%。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主要用于了解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访谈调查用于了解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成因。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自编初中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该问卷由8个分测验包括57个项目组成,分别测试初中生学习计划、课前准备、课堂学习、复习、作业、考试、课外学习、应用等8个方面的习惯,在正式施测前进行了预测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其信度、效度较好。评分方法为:由被试从1-5五点等级上进行自我评定,每题用5点评分,情况从差到好,分别评为0、1、2、3、4分;分数越高表明学习习惯越好。全部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2.0 for win-dow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
1.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将初中生学习习惯分成三个等级,分别为:较差、一般和良好。据调查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总体状况如下:
表1数据表明,学习习惯较差的初中“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12%;学习习惯一般及以下的454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的68.79%;仅有31.21%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良好。说明,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总体状况堪忧。
2.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异比较与分析
对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进行t检验,看两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得分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进一步分析学习习惯中八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在学习计划上的得分差异高度显著(p=0.01),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计划性要显著好于“留守儿童”;在复习上得分差异显著,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复习习惯明显好于“留守儿童”。其他六个维度,除作业外,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考试、课外学习、应用等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虽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也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均好于“留守儿童”。说明,缺乏父母双方有力的监管,会极大地影响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
3.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成因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人的很多活动还属于他律水平上。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监督与指导功能弱化,一旦缺少了强有力的监管,初中生的自律性又不强,导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不良。这是造成了多数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双方外出,由祖辈监护孩子,祖辈责任心虽强,但体力和知识水平不足;由其他亲戚监护孩子,由于这类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施教时大多瞻前顾后,“有所为,有所不为”,遇到阻碍时,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即便是父母单方外出,也会因为余下的一方在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后,再无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去督促孩子的学习了,这都会导致家庭功能在指导“留守儿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的弱化。
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另一原因是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区分好坏学习习惯。如很多学生都认为临考前将试题答案全部列举出来,背诵熟练,以提高答题时的准确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由于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感到身心疲惫,没有过多精力和时间去指导“留守儿童”区分好坏学习习惯,并且很多教师缺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对他们的学习习惯情况知之甚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因为家务原因及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亦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指导他们区分好坏学习习惯。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初中“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
初中“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还易受一些不良书刊、影视文化及网络游戏的毒害,且“留守儿童”一旦陷入就很难自拔,耗费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使其没有充足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久之,他们的学习习惯也会受到严重地影响,
如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有些家庭,“留守儿童”放学后,需要协助家人从事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后才有时间去学习。这些儿童由于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也极大地影响到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对改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建议
1.学校要肩负起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主要责任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如果学校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行为模式的主动性,而不是任由“留守儿童”通过尝试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模式。要应让“留守儿童”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应该保持;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应该消除。
学校教育如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这还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而且要求学校教育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还要彻底调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情况,定期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家庭应承担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责任
首先,监护人不要让“留守儿童”干过多的家务活儿,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应指导“留守儿童”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刊,观看积极向上的影视文艺节目,用大量健康的、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信息去占领他们的思维空间;
其次,监护人不能只关心“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中的某一项习惯的培养,而是要注重他们整体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会使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再次,监护人还要选择周围学习习惯不良的反面典型,从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后果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深刻剖析,教育孩子提高识别和改正不良习惯的能力;
最后,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监护人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借助学校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政府各部门要为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本地就业岗位,让外出务工人员重回家乡就业,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
政府相关部门还要下大力度整治学校周边文化环境,铲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滋生社会负面影响的土壤,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坚决查禁社会丑恶现象,清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扫清障碍。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教育“留守儿童”。如由关工委牵头,将责任心强、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的老教育工作者、老干部组织起来,参与到关心“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组建临时家庭,指导初中“留守儿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来协调进行,缺少任何一方都不会取得整体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使其他各方的教育效果相互冲突,相互抵销。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齐心协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纽带,社会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赋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上一篇:浅谈教师成长中的几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