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发布时间:2015-07-07 08:49
【摘要】新课标实施后,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也做了相应的改革尝试。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思维,将德育融入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人文教育;其次要转变原有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从素质教育基点出发,导入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围绕新的课程要求、围绕学生需要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学生主体教学效果人文教育
新课标颁布之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者都认真探究并实施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拥有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加之对新课标的学习,提出了两点对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粗见。
一原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不足之处
1.部分内容脱离实际或者指导缺位
旧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新课标实施之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对于某些理论的宣讲与阐释,这些理论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旧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而实际上,思想品德应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生活性、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思想性”教学很难使学生领悟真正要传达的思想。比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要教导学生精神风貌健康向上,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社会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上所能描绘的一切,总有些环境或者突发事件是课程中无法全面涉及的,如果学生单纯地按照课程中要求的行为去行动,面对这样的情形,学生的指导依据就会缺位。所以,旧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单纯的“理论性”、“思想性”教学,部分地与实际相脱离或者缺位,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2.教学方式陈旧
新课标实施之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陈旧也是该课程的主要弊端之一。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教师教授的方式,教学互动性不强。课堂上多数时间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不停地书写板书,学生边听边记,主要的教学途径是教师的教案——课堂板书——学生笔记——学生课后的复习背诵——下堂课教师检查记忆情况,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这种封闭、单向、机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提高教学效果的举措
1.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融入人文性教育
新课标将旧课标下的“理论性”、“思想性”教学进行了发扬和拓展,强调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和“生活化”。
2.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模式陈旧直接导致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佳。新课标实施后,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应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借助多渠道,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构建主义学习方式探讨。在教学中,笔者强调思想品德课实践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信息化时代,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热点事件、热点节目的解读与关注,让学生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构建主义的学习模式,在求知、探知和用知中都充满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媒介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已经基本达到普及,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及目标,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手段,以探究的方式教学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法都值得尝试。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一点,既要重视群体教学的有效性,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也应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新课标实施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模式上都要有所调整,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忠坤.思想品德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j].广西教育,2010(11)
[2]宋玉兰.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3]王宏宇、王文静.浅谈课标下的思想品德教学[j].吉林教育,2010(1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学生主体教学效果人文教育
新课标颁布之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者都认真探究并实施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拥有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加之对新课标的学习,提出了两点对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粗见。
一原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不足之处
1.部分内容脱离实际或者指导缺位
旧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新课标实施之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对于某些理论的宣讲与阐释,这些理论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旧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而实际上,思想品德应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生活性、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思想性”教学很难使学生领悟真正要传达的思想。比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要教导学生精神风貌健康向上,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社会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上所能描绘的一切,总有些环境或者突发事件是课程中无法全面涉及的,如果学生单纯地按照课程中要求的行为去行动,面对这样的情形,学生的指导依据就会缺位。所以,旧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单纯的“理论性”、“思想性”教学,部分地与实际相脱离或者缺位,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2.教学方式陈旧
新课标实施之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陈旧也是该课程的主要弊端之一。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教师教授的方式,教学互动性不强。课堂上多数时间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不停地书写板书,学生边听边记,主要的教学途径是教师的教案——课堂板书——学生笔记——学生课后的复习背诵——下堂课教师检查记忆情况,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这种封闭、单向、机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提高教学效果的举措
1.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融入人文性教育
新课标将旧课标下的“理论性”、“思想性”教学进行了发扬和拓展,强调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和“生活化”。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结合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例如当前的初中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中后的学生,往往会沉溺于网路和游戏,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共性问题,作为德育的主要教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可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必要补充,提高思想道德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笔者结合实际,对学生分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加强自我防范教育,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履行责任,要具备大爱精神,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理智面对学习压力,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于生命、生活的思考,使得学生在健全心智和提高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完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
2.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模式陈旧直接导致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佳。新课标实施后,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应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借助多渠道,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构建主义学习方式探讨。在教学中,笔者强调思想品德课实践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信息化时代,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热点事件、热点节目的解读与关注,让学生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构建主义的学习模式,在求知、探知和用知中都充满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媒介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已经基本达到普及,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及目标,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手段,以探究的方式教学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法都值得尝试。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一点,既要重视群体教学的有效性,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也应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新课标实施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模式上都要有所调整,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忠坤.思想品德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j].广西教育,2010(11)
[2]宋玉兰.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3]王宏宇、王文静.浅谈课标下的思想品德教学[j].吉林教育,2010(13)
上一篇:精选教材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